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9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请将第1卷答案写在第Ⅱ卷前的相关空格内,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

第Ⅰ卷(4 5分)

一、(1 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绿阴  绿篱  绿化  绿林  B.唤  集  号  

 C.面  肉  儿  相  D.卜  龟  裂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犯疑 防患未然 利害 变本加厉  B.闻名 闻过饰非 成器 众志成诚

  C.竭诚 惮精竭虑 顾及 爱屋及乌  D.贬值 针贬时弊 败诉 甘败下风

3.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景慕(十分敬重仰慕)     惨淡经营(生意萧条)

   放诞(行为放纵,言语荒唐)  祸起萧墙(祸患从内部产生)

 B.国粹(国家文化的精华)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弥留(指病重将死)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C.臆造(凭主观想法编造)    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缄默(闭口不说话)      不虞之誉(没有料到的赞扬)

 D.累赘(事物多余、麻烦)     宁缺毋滥(宁可缺少一些也不要随便凑数求多)

   杜撰(没根据地编造,虚构)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B.先锋超薄等离子显示器设在室内,挂在商场或放在大堂,一定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

  C.这一届奥斯卡奖究竟鹿死谁手,直到颁奖大会前一分钟人们仍然不知。

  D.流行词语之所以称之为“流行”,因为它总是流动的,喜新厌旧,旧去新来,一茬一茬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书写不规范也是一个大问题,       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2)在日常生活里,人的耳朵对环境的      和眼睛不同。

  (3)我只不过替他      了几句,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A.乱用  反应  辩白  B.滥用  反映  辩白

  C.乱用  反映  辩解  D.滥用  反应  辩解

6.填人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               。”

 (1)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2)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3)竟然忘记了凡尘            (4)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1) (2)(4)(3)  B.(2)(4)(1)(3)   C.(4)(2)(3)(1)  D.(1)(3)(2)(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1 2分)

“纳卫星”将闪亮太空

  有关专家透露,目前,我国第一颗重量仅为1 O公斤的“TBNSI纳卫星”正在研制中。计划在明年年底发射首颗足球大小的纳卫星,之后再发射另外几颗纳卫星,让他们在太空中组成星座。

  据专家介绍说,卫星升空后,由于空中仍有稀薄的空气产生的阻力,卫星的轨道可能会发生衰减,离地面越来越近,最终落人大气层中,其寿命就此告终。因此太空中的每颗纳卫星将携带一种冷喷推进系统,而这种推进系统使用的推进剂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火机燃料——丁烷。冷喷推进系统还可以帮助星座中各卫星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变。当某颗卫星与其他卫星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冷喷推进系统会调节这颗卫星的位置。今年6月2 8日,在俄罗斯发射一颗纳卫星就使用了这种推进系统用于做改变卫星转道的实验,由于携带的丁烷较少,仅能使卫星轨道改变数米。“TBNSI纳卫星”冷喷推进系统总的重量也就1公斤左右,携带的丁烷仅数十克。

  纳卫星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明确用途的新一代卫星,通常的重量小于1 O公斤。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据悉,“TBNSI纳卫星”将以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实现类似于“清华一号”微卫星的对地观测功能。密切监视农作物生长、沙漠化程度、海水赤潮、森林火灾和水灾等,以照片形式提供丰富的遥感资料。纳卫星除了用于对地观测完成某些科研任务外,还可以对其他卫星上的太阳板装置及天线进行检查,以发现故障。

  卫星越小,技术含量越高。清华大学一位专家说:“研制更微小的纳卫星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纳卫星作为微电子技术和微纳米技术的合金,为航天界所关注。”纳卫星是基于微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微光电技术等纳米技术而发展的,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

7.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TBNSI纳卫星”是我国发射的所有卫星中重量最轻的一颗,它的总体重量只有1 0公斤。

 B.“TBNSI纳卫星”是微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C.“TBNSI纳卫星”的出现,体现了卫星等航天器向微小化发展的趋势。

 D.纳卫星的小型化,使得它具有其他类型的卫星不具有的轻便灵活性。

8.对第二段内容的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介绍了纳卫星的冷喷推进系统的推进剂是最常见的丁烷。

 B.介绍了纳卫星的冷喷推进系统的功能和使用的原料。

 C.介绍了纳卫星采取的克服在空中运行所遇阻力的措施。

 D.以俄罗斯进行的实验为例,说明纳卫星冷喷推进系统以丁烷为推进剂是可以的。

9.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TBNSI纳卫星”的出现,说明世界航天界已找到了解决卫星在太空运行中遇到阻力而偏离运行轨道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B.“TBNSI纳卫星”的研制成功,说明相关科学技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发展,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C.“TBNSI纳卫星”的功能很齐全,它的主要服务方式同其他类型的卫星一样:以照片形式提供各类遥感资料,另外还可以对其他卫星的某些部件进行检查。

 D.“TBNSI纳卫星”不仅重量轻、体积小,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原材料,而且推进剂的原材料丁烷也是很普通的,所以它的造价比其他卫星低。

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提到的“清华一号"微卫星应是微型卫星,而“TBNSI纳卫星”是小型卫星,所以前者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但其功能差一些。

 B.“TBNSI纳卫星”和“清华一号”微卫星都是小型卫星,他们是相对其他大型卫星而言的,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

 C.这两种卫星相比,纳卫星比“清华一号”微卫星的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功能也更加齐全此。

 D.“TBNSI纳卫星”虽然比其他所有卫星的体积都小,重量都轻,但它却有其他卫星都不具有的军事价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 6题。(1 5分)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是时,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取黎阳、卫州,而李继韬以泽潞叛人于梁,契丹数犯幽、涿,又闻延孝言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以谓成败未可知。庄宗患之,以问诸将,诸将皆日:“唐得郓州,隔河难守,不若弃郓与梁,而西取卫州、黎阳,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毋相攻,庶几以为后图。”

  庄宗不悦,退卧帐中,召崇韬问计,崇韬日:“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且唐未失德胜时,四方商贾,征输必集,薪刍粮饷,其积如山。自失南城,保杨刘,道路转徙,耗亡太半。而魏、博五州,秋稼不稔,竭民而敛,不支数月,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臣自康延孝来,尽得梁之虚实,此真天亡之时也。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

  庄孝大喜日:“此大丈夫之事也!”因问司天,司天言:“岁不利用兵。”崇韬日:“古者命将,凿凶门而出。况成算已决,区区常谈,岂足信也!”庄宗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魏,夜渡杨刘,从郓州人袭汴,八日而灭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延孝自梁唐      奔:投奔。

 B.庄宗之,以问诸将    患:担心。

 C.毋相攻,庶几以为后图。     庶几:或许。

 D.虽欲指为界,谁为陛下守之?  河:河流。

1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宗患之,问诸将

  ②王尝语庄子好乐

  ③人皆引首以望成功思休息

  ④吾尝终日思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韬延卧内           之:称代“康延孝”。

B.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     之:称代“郓州”。

 C.四方商贾,征输必集,薪刍粮饷,积如山  其:称代“薪刍粮饷”。

 D.而自郓长驱捣巢穴            其:称代“梁国”。

14.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都表明郭崇韬主张攻梁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

 ②梁兵日掠澶、相,取黎阳、卫州

 ③闻延孝言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

 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⑤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

 ⑥魏、博五州,秋稼不稔,竭民而敛,不支数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将康延孝投奔唐时,唐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B.郭崇韬认为战争持续多年,百姓期盼休养生息,而且目前粮草不足,不能长久坚持。

 C.郭崇韬虽然从康延孝那儿了解到梁军实力确实强大,但仍力求庄宗灭梁。

 D.掌管天象的官员认为年景不利用兵打仗,郭崇韬却认为他的话不值得相信。

 

第Ⅱ卷(共1 O 5分)

四、(15分)

16.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2)与梁约罢兵,毋相攻,庶几以为后图。

17.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回答问题。(6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的上片通过哪几方面的感受,点明深秋已临?(3分)

答:

(2)结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全篇的警句,源于前辈词人范仲淹《御街行》“眉间心上,无计相避”。同是写愁,你认为谁写得好?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  (李白《送友人》)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杜甫《旅夜抒怀》)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自居易《忆江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9~2 2题。(1 8分)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人河,又从河流人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日渐靠近某个可知和未可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就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

在途中就真的只有无奈吗?

  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特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他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他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于此处的因而往往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在别处。

  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要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是总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就在不断地从溪流到河,又从河流人海,才能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什么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9.文中“途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这是为什么?(4分)

  答:“途中”的含义是。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的原因是                     

 20.文中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这些”指的是                          

  因为                                 

21.如何理解标题“安于途中”?作者为何说每一个生命首先要做到“安于途中”?(6分)

  答:(1)                                  

  (2)                                 

2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完满。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

  B.作者认为,由于人们坚信“付出就有结果”,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从而使生命的必经的过程成为人生“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的方法,浅显明了地阐发道理。如在第8段,作者用“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D.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自然流畅,韵律和谐,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E.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终极目标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六、(1 2分)

23.下面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3分)

  高尔基在童年时期就尝到生活的艰难。他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得到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常常生动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望,为他以后创作埋下了种子。

答:                                   

                                    

24.根据下面语句提供的情景,续写三句,构成一组前后连贯的排比句。(5分)

  上帝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了世间的穷和富、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给了你金钱,往往就要夺走你的真诚与善良;它给了你   

                          ;它给了你                                  ;它给了你

                                      。

25.试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在近年内地港口引进折合人民币约3 5 0亿元的外资中,香港各大财团的投资占了将  近九成,遍及天津、南京、宁波、厦门、武汉等1 O多个港口。当地政府还鼓励外商、侨胞和市民以股份形式投资港口建设。

  港商投资内地港口的趋势是由试探性投资港口边缘业务转向大举投资港口主体业  务:由沿海地区开始向广阔的腹地挺进;融资渠道多样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1)文中有一句与报道中心无关,应删去。这一句是              

                                    。

  (2)试给这则消息拟个标题(不超过1 5个字)

七、(60分)

26.阅读下面关于“怀疑”的一组格言,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文明的程度不是和他们愿意相信的程度成正比,而是和他们随时提出疑问的精神成比例。——孟肯

   本世纪的真理到了下个世纪就会产生新的疑问。——陶尼

怀疑乃发现之父。——伽利略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怀疑,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心态,或曾有过这样的心理,或遭遇别人的怀疑,它是优点还是缺点,你曾因之得益还是曾因之受损?认真思考一下,你会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请以“怀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800字左右;⑥不得抄袭。

镇江市2 OO 3—2 OO 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绿林lù,片儿piān  龟jūn裂) 

 2.C(A没有 B文,城 C殚 D砭,拜)

 3.A(惨淡经营:苦费心力去规划经营)

 4.D(A可用“后来居上”;B此词为交际场合自谦用语,不妥;C用“花落谁家")

 5.A

 6.B(语言表达习惯先视觉再听觉)

 7.A(尚未发射)

 8.B 9.D(造价较低没有根据) 10.C

 11.D河,黄河。

 12.D以:拿/把 而:表并列/表修饰

 13.B(称代作为边界的黄河)  

 14.C

 15.C(从康延孝那里了解到梁军的虚实情况)

 16.①人们都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成功而期盼休养生息。

  ②与梁约定息兵,不互相攻击,或许可以作为以后的打算。 

 17.(1)从自己的视觉,嗅慌,触觉方面描写感受。

   (2)范诗用白描韵方法写愁,真切生动。 李诗用“才”“却”写出愁绪的萦绕辗转,  “下”和“上”写出无形之愁的动感。(能自圆其说即可。)

 18.①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落日故人情。萧萧班马鸣。

  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起点到终点之间。

   因为人自生下来,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和未可知的终点。

 20.“这些”指的是追求终极愿望。

  因为作者认为,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刻意靠近终极的辉煌,人生的风景在于充实生命的  过程。

 21.(1)“安于途中”并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要关注人生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魅力。(2)生命就在途中才成其为生命:生命不只是为了抵达,更是为了经历,具体的经历构成了精彩的人生。

 22.AE(A:不是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  E:主旨未表达对名利追求的淡泊。)

 23.如果说艰难的生活为高尔基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那么高尔基的外祖母就是他走上

文学道路的引路人。(意思对即可)

 24.它给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年轻和纯真;它给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智慧和毅力;它给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健康和幸福。(句式、内容综合考虑)

 25.(1)“当地政府……投资港口建设”一句可删去。(2)港商大举投资内地港口业。

 26.参考高考评分要求。  

 [译文]

  梁将康延孝从梁投唐,先参见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到卧室内,了解到梁军的全部虚实情况。这时,唐庄宗领军驻扎在朝城,梁将段凝率梁军驻扎在临河。唐自从丢失了德胜(南城),梁军迅速攻取了澶州、相州,夺取了黎阳、卫州,而且唐将李继韬又以泽潞投向了梁,契丹几次侵犯幽州、涿州,又听康延孝说梁正召集各方镇的兵马要大规模行动,唐的众将领为此忧虑疑惑,以为难以预料唐的成败。唐庄宗对此很担忧,就此询问众将领。众将都说:“唐夺得郓州,隔着黄河难以防守,不如放弃郓州(把郓州)给梁,而向西夺取卫州、黎阳,以黄河为界,与梁定约息兵,不再互相攻击,(如此这般)或许可作为以后的打算。”

  唐庄宗不高兴,回来躺在军帐中,召来郭崇韬询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起兵主持正义,将士疲于战争、百姓苦于转运粮饷的情况,已经十多年了。何况现在国号已建立,从黄河以北,人们都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成功而期盼休养生息。现在唐夺得一个郓州,就不能守住而放弃它,虽然想划河为界,谁来为陛下把守边界?况且唐没有丢失德胜(南城)时,(向)各方商人片的税、缴的赋必能聚集起来,柴草粮饷,堆积成山。自从丢失(德胜)南城、救保杨刘,在道路上转移调迁,(粮草)消耗丢失了一大半。而且魏、博等五州,秋天的庄稼没成熟,(即使)把百姓搜尽式的征敛,也支持不了几个月,这难道是停兵不战、长久坚持的形势吗?我自从康延孝投来,已全部了解了梁兵的虚实情况,这真是上天灭亡梁的时机啊。希望陛下分出兵力据守魏州,固防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捣梁的巢穴,不用半月,天下可定!”

  唐庄宗大喜说:“这真是大丈夫的事业啊!”他于是询问掌管天象的官员,掌管天象的官员说:“年景不利于用兵(打仗)。”郭崇韬说:“古时任命将帅(领兵出征),是打通不吉利的门出发的。何况(我们能取胜的)计划已经决定,乎庸之语,哪里值得相信!”唐庄宗(于是)当天下令军中,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仅用八天就灭了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