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预测

2014-5-11 0:11:50下载本试卷

高考预测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

鹤魂

她是来自大地的鹤。她飞翔,因为她热爱。她沉寂,因为她欢喜。她是天地间的不安的灵魂,她是大自然跃动的精灵。

可此刻,飞翔已成为她往日的情节。蓝天在她眼前飞快地旋转,白云在她羽毛上痛苦地翻卷。她的翅翼扑打着,发出悲恸的哀号。

胸前,刚刚穿过寻欢者射出的子弹。

她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下坠。风飕飕地在她耳边低唤,白云为她拭去惊慌的汗水。可她分明在下坠,身不由己。

让她停留吧,让她寻找清静的湖泊、她故乡的芦苇丛。

辽阔的天空里,她如一片冬日的雪花,凄迷地飘落。薄雾哭了,泣出一片雨雾,阳光不忽了,躲进哀伤的云层。

她开始怀念水湄之上的恋歌,思念平静如镜的往昔。哀伤伴着绝望撕扯着她的心,记忆如秋日残败的落叶;美丽的往事纷纷凋零。

她飘落着。

前面有烧毁的林木,身后是淹没的村庄;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飘浮着污染的泡沫。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辛劳的农人踩亮了每一个清晨,却走不出贫困和不幸;珍禽奇兽躲过了悠寥的天灾,却未能躲过蛮野的人祸。

渐趋澌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

她愿最后一次轻盈地舞蹈,让善良与美丽再一次呈现人间。持枪的人,你黠慧的眼睛为何阖上,你的手心可曾战栗?山脚旁炊烟下那惊呆了的女孩子,你可否肯竖一方小小的墓碑?

她渴望停留,渴望一双有力的臂弯,将她承托。

她苦痛,她挣扎,她舞蹈,她悲吟。

多想展开她的翅膀,飞向清新的天空。前胸已染成一片灿红,浸透着一只鹤深情的牵挂;鼻翼微微地翕动,喘出她最后的气息。—滴滴血带着她的悲咽与哀矜,燃成一片思念的红霞。

她听见草叶们伤悼的哭声,听见空山长长的祈祷:覆盖她吗,天空!还有大漠,还有沼泽。让一朵柔弱而美丽的灵魂安息。

苍茫大地,只遗下几片殷红,几声空怅的回音。

1.本文以“鹤魂”为题,对标题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鹤”将死去,她在大自然中留下柔弱而美丽的魂。

B.美丽的“鹤”来自自然,但回归时却留下哀伤的魂。

C.“鹤”将要死去,它的魂将会永远怀念美丽的往事。

D.“鹤”死于人祸,面对她的魂,人们应该深深思索。

2.“渐趋澌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这句话的内涵很丰富。本文中指出“渐出澌灭”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画线句,“鹤”所牵挂的除了“清新的天空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除了比拟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其中比拟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中“苍茫大地,只遗下几片殷红,几声空怅的回音”一句所蕴含的深意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向儿童学习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泰戈尔有言:“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或许亦可以说:孩子把他最美好的孩提岁月,献给了成人世界!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给父母和亲人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最难忘的纪念,就是他遥远的童年了。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的演说中,对家长和孩子们说:“这个忠告你们要像记住古老的纪念碑上的格言那样,印入脑海,打入心坎:这就是不要忘怀你们的童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假若老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那么你们宽恕他就是,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们爱戴的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里抄来的,旧的又是从老的那里抄来的,老的又是从更老的那里抄来的……”

作家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几乎颤抖了。他是这样说的:

“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

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多么精彩的忠告,多么让人沉思的警策啊!

公正的上帝,曾送给每一个生命一件了不起的礼物:绿色童年!可惜,这绿色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直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

人要长高,要成熟,但并非成熟就一定是成长。有时肉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萎缩,人格变矮,梦想溜走了。他丢失了生命最初的目的和意义,他再也找不回童年时那种纯真又极度本色和正常的感觉……

“回家问问孩子们!”这并非一句戏言,一个玩笑。

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等方面,有几个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呢?

当成年人忙于毁灭森林、(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忙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

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固然是一篇捍卫童年的宣言,令人鼓舞,让人感动和感激。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观全文,作者主张“向儿童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三条,请分别指出。(3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请分别指出(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画线A处续写你认为最恰当的内容。(2分)

当成年人忙于毁灭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

9.依照你对上文的理解和思考,在文末画线B处补写几句话。(不少于60字)(4分)

10文中说每个人都有“伟大”的童年时代。请以童年的一段经历为例,谈谈你对“向儿童学习”的认识。(100字左右)(5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5分)

走出房门

这是1949年的秋季,这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那位银发灿亮的老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每天,迈着从容而坚定的脚步,从杨振宁的视野里走过。此情此景,令人想起杨博士获得诺贝尔奖后的另一个主攻方向:规范场。在这里,规范场不仅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更是一种喷薄跃动着创造激情的大境界。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所长是奥本海默,因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而遐迩闻名。就在这年春天,杨振宁在他执教的芝加哥大学听了奥本海默的一次演讲,从而萌发了到该所做研究的热望。杨振宁请他的导师泰勒和费米联手推荐,结果如愿以偿。临行前,费米特意嘱咐:高等研究所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不过不宜久呆,有一年就够了。你知道,主要是研究的方向太理论化,容易变成形式主义,脱离日新月异的实际。

杨振宁打心眼儿里尊重费米,费米的临别告诫,自是牢记在心。

但是呢——牢记归牢记,杨振宁并没有死守,一年后,他还是留在了研究所;而且,一留就是17年。细考起来,固然和奥本海默的挽留有关,更为重要的,我想,恐怕还是出于创造的直觉,抑或是参得天机。是的,这是一座象牙之塔,但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牙之塔。它远离尘嚣,却紧贴着科学发展的前沿;它轻松活跃,却磅礴呼啸着纵横捭阖的生命意志;它荟萃了名流耄宿,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这里非但不感到压抑,反而觉得大有用武之地;向科学的进军无时无刻不体现为青锋出鞘,寒光闪闪,为了同一课题,彼此间又不乏真诚无私的合作。“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天。”杨振宁执意留在普林斯顿,分明是听到了来自渺渺云天的召唤。

说到杨振宁的天赋,就不能不谈到他独特的眼光。任何巨大能量的爆发,都要以当事者的眼光为先导,眼光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顿悟,是人格精神和知识底蕴的升华,是勃郁才情和创造实力的凝注。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长于厦门、北平、昆明,在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故国完成了从小学到硕士生的学业,然后负笈于大洋彼岸。春蚕未老,蜡炬犹红;他乡满眼黄发,回首不见青山;强烈的生命冲撞,复杂的生存感受,飞扬的竞争意识,神秘的创造灵感,融汇在一起,渗透在一起——这就导致了他把目光投向平衡世界的经典理论:宇称守衡。

关于宇称守衡,几乎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可是,1956年前后,却发现了一些新粒子,它们不按照已有的规则游戏,这自然成了物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那年夏天,杨振宁和与他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相同人生际遇的李政道联袂登场。两位年轻人一反传统,大胆提出:宇称守衡也有误区,在弱力量里宇称不守衡。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完全是石破天惊,在国际物理学界引发起山呼海啸。很多人都认为是无稽之谈,著名物理学家鲍利便是之一,他听说吴健雄等已按照杨、李二位提出的方案,着手实验,曾在给朋友的信中断言,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跟任何人打赌,做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左右对称。”然而,真理常常是在不为人承认处破空而出。半年后,也就是1957年1月,吴健雄等的实验做出来了,证实杨、李二位描述的绝对正确。

鲍利惶惑了,实在难以置信,但又不能不信,——这就是科学家的风格。“幸亏没有人跟我打赌,否则,我就要破产了。”鲍利在致朋友的另一封信中,不无幽默地解剖自己:“现在还好,我只是损失了一点名誉……”

与此同时,激动万分的杨振宁把喜讯报告给正在处女岛休假的奥本海默。人们记得,15年前,当来自罗马的费米首次指导核反应堆运转成功,消息是以意味深长的预言形式传出的:“意大利航海家进入了新世界。”这一次,在接到杨振宁的电报后,奥本海默也以预言的形式回了短短的一句,但这一句却值得当代及后世的物理学家们永远奉为圭臬,那就是:“走出房门!”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开头写爱因斯坦,暗示着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是培养优秀科学家的地方。

B.本文写杨振宁成长于灾难深重的故国,是为了反衬他以后作出的巨大的成就。

C.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是容易脱离实际的地方,所以费米叮嘱杨振宁不宜久呆。

D.杨振宁不听费米的意见,在普林斯顿研究所留了17年,终于走出了“房门”。

E.面对错误,鲍利惶恐的承认,这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的风格的表现。

F.本文引用鲍利给友人的信,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重财产轻名誉的科学家。

G.奥本海默说要“走出房门”,这句话应成为所有科学家都必须牢记的座右铭。

12.联系全文内容分析,任何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必备的才情和厚实的知识之外,更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通观全文,标题“走出房门”中的“房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本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方面都能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80字左右)(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10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5.这首词抒写了乡思旅愁。上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图景,下片则是以“黯乡魂,追旅思”领起,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思。(2分)

16.范仲淹词作不多,风格鲜明,开宋词豪放的先河。但清朝学者评说这首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试对这首词的风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80字左右)(5分)

17.中国古代抒写思乡旅愁的诗词不少,请写出下列诗或词的上句或下句。(3分)

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

误几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2分)

崇明老人记  陆陇其

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卜居于县治之西,列共五间。伯开花布店,□开布庄,□开腌腊,□开南北杂货。四铺并列,其中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昭穆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往知交游,或博弈,或樗捕,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持钱二三百文,安置所游家,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老人胜,辄踊跃持钱归,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老人夫妇,至今犹无恙。其长子年七十七岁,余子皆颁白。孙与曾孙约共二十余人。崇明总兵刘兆以联表其门曰:“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洵不诬也。因援笔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

18.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子以自给(  )  列共五间(  ) 

则其子补之(  ) 老人往知交游(  )

19.请依据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填写第一自然段空格中原有的内容。(2分)

伯开花布店,□开布庄,□开腌腊,□开南北杂货。

20.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第二段列举了生动的事例,从□□和□□两方面,表现了子、媳孝养父母时虔诚和周到的态度。(2分)

21.“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副对联隐含着一个成语典故,这个成语应是□□□□(1分)

22.本文语言平实易懂,如话家常。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 )(3分)

A.表彰崇明老人四子奉亲以孝的为人之道。

B.表明作者鲜明的行为道德标准:为人子应尽孝道。

C.通过四子尽孝道的虔诚可信来加强文章的教化作用,而让读者感悟到为人子的行为规范。

D.对崇明老人有了不教、生而不养提出严厉批评,以此反衬四子以德报怨的人格。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3分)

鸭搦兔  苏轼

赵以马服君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一战军破,掠赵括,坑其众四十万,邯郸几败。

艾子闻之曰:“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扬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扬之,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提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

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注释]①鸭搦(nuò)兔:按下,抑遏。这里指“捉”。

2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奈何加我以提掷之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第一段是史料,第二段是寓言。试分析两段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在阐明主旨时,主要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

26.成语□□□□说的也是赵括的事。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同全市人民、各行各业都密切相关。请你结合自己对“上海的城市精神”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阅读

(一)

1.C(本文表现了鹤被残杀的过程及其种种痛苦的情状,从而引发了读者强烈共鸣和心灵的震荡。ABD符合文意,C项不能印证中心。)

2.天空的湛蓝雨水的清润土地和森林(应抓住9段关键句“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越来越疏”来概括。)

3.清静的湖泊故乡的芦苇丛水湄之上的恋歌平静如镜的往昔(应抓住5段关键句“让她停留吧,让她寻找清静的湖泊、她故乡的芦苇丛。”和7段第1句“她开始怀念水湄之上的恋歌,思念平静如水的往昔。”)

4.排比、反问、反复、比喻(提示:排比:她痛苦,她挣扎,她舞蹈,她悲吟);反问:渐趋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反复:她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下坠;比喻:她是大自然耀动的精灵。)

表达上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鹤被残杀的过程及其种种痛苦的情状,从而引发了读者强烈共鸣和心灵的震荡。(提示:本文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是与鹤遭到残 杀时种种痛苦情状的描绘紧紧关联的,主要的作用是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和心灵上的震撼)

5.鹤的被残杀,不仅是鹤与自然界生灵的悲哀,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它警示我们,若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到制止,人类将受到同样的报复。(提示:文末句中的“殷 红”、“空怅的回音”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作者的含蓄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认识与思考的空间)

(二)

6.三条理由:(1)具有对生活美好的梦想(第1段“童年的伟大即在于……”)(?)具有成人们所不具备的美德与智慧(第7段“儿童的美德与智慧,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3)具有纯真又极度本色和正常的感觉(第9段末句)(提示:此题测试考生对文字进行筛选提炼能力。从全文看,三条理由即是儿童的三大优点,这是成人们早已丢失了的。)

7.(1)从幼小、单薄步入了思想成熟的阶段(2)随着年龄增长与知识丰富,思想方式变得单一和成型化:用世故替代了童年的纯洁、真诚与本色。(提示:解题关键是对“文明罐头厂”内涵的理解,作者用比喻手法,深刻揭示了儿童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为世俗的眼光与思维方式所侵蚀,丢失了原有的纯真。)

8.(此题既有一定自由度,又受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制约,要求考生注意到“毁灭森林”一句,续写……

(三)

11.AG(B项并非“反衬”,C项与原文第二段不一致:“你知道,主要是研究的方向太理论化,容易变成形式主义,脱离日新月异的实际”。D项“不听”与第3段“费米的临别告诫,自是牢记在心。”4段的“牢记归牢记,杨振宁没有死守”不一致。E项“所有”绝对化。F项体现鲍利幽默的特点,并非重财轻名。)

12.(应抓住5段关键句第一二句“就不能不谈到他独特的眼光。”“是人格精神和知识底蕴的升华,是勃郁才情和创造实力的凝注。”)

13.(房门要突出其比喻义。)

(四)  

16.(赏析:“碧云天,黄叶地”展现了苍莽秋景。“秋色连波”,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也说明了范诗的精彩。)

(五)

21.举案齐眉案:古时用来进献食物的有脚的托盘。把放饭菜的托盘举到与眉毛一样齐平的位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为人舂米,每次回家,其妻孟光送饭菜给他吃的时候,都把放置饭菜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不抬头正面看梁,以示恭敬,有人见此情景,说:一个被雇佣的人能使其妻如此敬重他,这个人不会是平常的人。后用来表示夫妻间相互敬爱。此成语可从“百龄夫妇齐眉”推知。

22.C(抓住最后一句“因援笔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

(六)

23.题 

[思维发散]做文言文翻译题要注意“信”“达”雅“三个原则。信,是忠实原文不走样。达,是文意通达流畅无语病。雅,是语言考究富有文采。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即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

还要特别注意译出重点实词、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词、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甚至不得分。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贯”七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省略句。

(6)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7)贯,就是将文言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