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诗歌鉴赏

2014-5-11 0:11:50下载本试卷

诗歌鉴赏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         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②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①、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②、 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持、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8.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9.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0.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2.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1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14.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2)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③         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17.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1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2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2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2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⑵“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2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①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②                  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27.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28. 读下面的诗,完成(1)(2)两个小题。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1. ①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②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2. 1、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 1、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4. ①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以动写静,反衬 ③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5、①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6. 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7.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8.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9.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10.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11.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12.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3.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14.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5.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6.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17.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8. 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9.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0.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21. 以动衬静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22.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3. 答: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24. 答: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5. 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26. 答: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答: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27.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8.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