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第十五单元 文言文阅读
内容提要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释文中的句子,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均有实词活用现象,请选出对实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进军北略地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 ⑦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其如土石何
④其皆出于此乎 ⑤故久立与其客语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⑤⑥③④
C.①②⑤⑥③④
D.①⑥②⑤③④
3.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①皆阳应日:"诺。"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③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④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A.①②④⑧
B.①③④⑦
C.②④⑤⑥
D.③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又前而为歌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王使屈平为令
⑤竟为秦所没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何辞为
A.①⑤⑥/②④/③⑦
B.①⑤⑥/②③/④⑦
C.①⑤/②④⑥/③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⑦
5.对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④公子勉之矣。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⑥公子闻之,往请。
⑦入之,闻左公被炮烙。 ⑧当余之从师也。 ⑨顷之,烟火张天。
⑩愿枉车骑过之。 何功之有哉?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A.①②⑤⑧③④⑥⑦⑨⑩
B.①⑤⑧⑿②③⑥⑩④⑦⑨
C.①⑤⑧③④⑥⑩②⑦⑨
D.①④⑤⑧②③⑥⑦⑨⑩
6.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记)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穷困来归(处境困难)
B.尽失其度(态度) 江广河深(黄河) 慷慨羽声(声调悲凉)
C.烟笑张天(布满) 以杖荷蓧(肩挑着) 萧墙之内(照壁,比喻内部)
D.独乐乐(欣赏音乐) 急解令休止(解开,分开) 细疏其能(讲述,分条陈述)
7.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
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予羁縻不得还, ②死生,昼夜事也,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④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⑤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釐王异母弟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⑨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⑩豫州今欲何至?
A.①④⑧②⑤⑦⑥⑨⑩③
B.①④②③⑤⑦⑥⑨⑧⑩
C.①⑧②③⑤⑦④⑥⑨⑩
D.②⑤⑦③④⑧⑩⑥⑨①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观人风者得矣。
B.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C.辞决而行
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10.下列句中有一部分属于宾语前置,请将属于宾语前置的一组选出来
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③民具尔瞻 ④求人可使报秦者 ⑤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⑦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⑧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⑨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⑩何为久读此
A.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⑦⑧⑩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⑤⑦
11.选出对加点词古今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A.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古义:一概 今义:所有的
B.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必
C.虽人弗损益 古义:虽然 今义:虽然
D.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 古义:仔细 今义:审查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顾不知计所出耳
A.荆轲顾笑武阳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13.下列括号内,按顺序应填哪一组字最合适
①肩之所倚,足之所( ) ②应怜( )齿印苍苔 ③负箧曵( )行深山巨谷中 ④使史更敝衣,草( )
A.履 屐 屣 屦
B.屦 屐 履 屣
C.屐 履 屦 屣
D.履 屣 屦 屐
14.加点的字都表示体裁的一组是
A.《过秦论》 《出师表》 《论积贮疏》 《捕蛇者说》
B.《陋室铭》 《项脊轩志》 《小石谭记》 《治平篇》
C.《与朱元思书》 《伶官传序》 《西厢记》 《黄生借书说》
D.《木兰诗》 《墨子》 《柳敬亭传》 《叨叨令》
1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爱国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著有《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等诗集,可见,他是因诗歌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的。
B.方苞、姚 鼐、刘大櫆都是清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多为散文。
C.西汉司马迁编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开国史传体文学的先河,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
D."赠序"是一种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送东阳马生序》
就是一篇"赠序"。
阅读分析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1题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即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言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于是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苏威若逢乱世,商山四皓①,岂易屈哉!"其见重如此。
未几,拜刑部尚书,解少保、御史大夫之官。后京兆尹废,检校雍州别驾。时高熲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俄转民部尚书,纳言如故。属山东诸州民饥,上令威赈恤之。后二载,迁吏部尚书。岁余,兼领国子祭酒。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九年,拜尚书右仆射。其年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明年,上幸并州,命与高熲同总留事。俄追诣行在所②,使决民讼。
注:①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lù)鹿里先生四人,为避秦末战乱隐居商山。②行在所:帝王所在的地方。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B.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
C.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
D.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1)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A.
(2)为人洁白皙,冉冉颇有须
(1)渐见亲重,与高颖参掌朝政
B.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阕,何遽迫之
C.
(2)且使遽告于郑
(1)良久,乃召威谢曰
D.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威父)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
B.至是,(威)奏减赋役,务从轻典
C.俄(威)转民部尚书,纳言如故。
D.未几,起令视事,固辞,(威)优诏不许
1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到这时,威父就奏请减轻赋税劳役,尽力依照轻松的法¦剀事,皇上都依从了他。
B.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皇上)回头对苏威说:"任用我则施展才干,不用我就深藏不露,希望我和你有这种品德!"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苏威如果没遇上我,他就无法提出他的建议。
D.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杨素口才敏捷,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吸取古今经验,帮助我宣扬教化,也不是苏威所能相比的。
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威直言敢谏的一组是
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②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③上怒甚,将自出斩之 ④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⑤俄转民部尚书。纳言如故
A.③④
B.①②
C.③⑤
D.①④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威的父亲在西魏时,制订了税收之法,世人认为很重,苏威的父亲也认为这不是太平世道的税法。
B.苏威因为敢于进谏,受到皇上的赏赐,不久还让他身兼五职。这五种官职是: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少保和纳言。
C.苏威在做尚书右仆射的那一年,因为母亲担忧就离职了,后来自己骨瘦如柴,皇上让他回朝任职,他也坚决推辞,不再做官。
D.苏威的才能和直言敢谏的品格受到皇上的肯定、器重,皇上认为自己如果没有得到苏威,就不能很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2--26题。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
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侯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于举奏,并除名匆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如。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旧唐书·李勉李皋传》卷131,列传81)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几,摄行州事 无几:不久
B.掾吏叩头乞侯上旨 掾吏:温州刺史的属官员。
C.宦游二十年不归 宦游: 在外求官或做官。
D.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 勿齿,表示鄙视。
以下23--24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3.①善因事以自便 ②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
A.①善于凭借办公事的机会来谋求私利。 ②李皋估计俸禄不足以养活全家,就屡次申请调任外官。
B.①善于凭借办公事的机会来谋求私利。 ②李皋估计不能全部领取俸禄,匆忙向外地官员求援。
C.①善于利用机会使得办事方便。②李皋估计不能全部领取俸禄,急忙向外地官员求援。
D.①善于利用机会使得办事方便。②李皋估计俸禄不足以养活全家,就屡次申请调任外官。
24.①夫人日不再食,当死。②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A.①夫人一天不能再吃饭,就判(地方官员)死罪。
②并且说不是(母亲)患重疾的大事,不敢有所耳闻。
B.①夫人一天不能再吃饭,就判(地方官员)死罪。
②并且说不是大事,不敢让(母亲)知道。
C.①一个人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死的。
②并且说不是大事,不敢让(母亲)知道。
D.①一个人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死的。
②并且说不是(母亲)患重疾的大事,不敢有所耳闻。
25.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反映李皋忧民孝母的一组是
①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②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③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 ④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⑤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⑥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2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皋因为足智多谋,加上侍奉太妃恭敬体贴,是有名的孝子,因此,被天子授职都水使者,以后又三次升迁为秘书少监。
B.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因年成不好,就打开官仓库,放粮赈济,因而被人弹劾。但天子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加封他为少府监。
C.李钧、李锷虽为官多年,但对母亲不孝,因而为人所不齿。被李皋弹劾,贬为处州别驾后,才有所悔改,并最终以政绩斐然闻名四方。
D.李皋因小事违犯了法度后,惟恐母亲担忧,于是出门时穿平民服饰,回府后仍穿公服,明明是被降职,却还谎称升迁。一直到杨炎做了宰相,他得以官复原位后,才告诉母亲事情经过。
三、 语言表达
第一问: 27.阅读下面两句话,仿照句②的格式和修辞,续写两个句子填在③④的横线上使之与句②构成一组排比句。
①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高尚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②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③ 是因为 ,理想和信仰就是 。④ 是因为 ,理想和信仰就是 。
27.答:③航船破浪前进 有辨别方向的罗盘 人生航船的罗盘
④列车奔驰千里 有引导它前进的轨道 引导人前进的钢轨。
说明: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修辞方法仿写句子的能力。
第二问: 28.下面是李晓同学代表高三(1)班在"欢送张老师光荣退休大会"上所致的欢送辞,但在用语、语法等方面有不少毛病。请你修改5处,将修改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对应的序号栏内。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请允许①我代表高三(1)班全体师生向您表示我们衷心的②祝贺和敬意!此时此刻,多少往事一齐涌上了我们的心头。课堂上,您循循善诱,③抛砖引玉开启着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你精心呵护,④无所不至,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沃土。教室内,出没着您清癯健康的身影;作业里,流淌着您辛勤耕耘的汗水。而今,⑤您就要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建设四化的本领,让您的好品德,好作风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⑥我们也希望老师多多保重,⑦永葆健康长寿。
序号 改正结果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8.答:①"我代表高三(1)班全体师生",改"师生"为"同学";②"祝贺"不妥,改为"谢意";③"抛砖引玉"改为"因材施教";④"无所不至",色彩不当,改为"无微不至"。⑤"您就要离我们而去"改为"我们就要分别了";⑥"希望"改为"请";⑦"永葆"改为"祝老师"。
说明: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四、作文
第三问: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领会诗意,激发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成一篇说理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注意,无论是说理还是记事写人,都必须紧扣诗意,不要写成诗歌。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1----26题答案:
第一题:名作动/形作动/名作状/形使动/形意动。故答案是D。
第二题:自代/他代/语气词。故答案为B。
第三题:①'阳'通'佯';②'孰'通'熟';④'指'通'旨';⑤'被'通'披';⑥'要'通'邀'。故答案为C。
第四题:①⑤介词,表被动;②④⑥动词,唱、制定、演奏;③⑦语气词,表疑问。故答案为C。
第五题:主谓间/的/代词/语助词/提宾作用。故答案为B。"
第六题:度:常态;河:运河;羽声:声调激愤。故答案是B。
第七题:非被动句,其余为被动句。故答案是B。
第八题:被动/判断/宾语前置/省略句。故答案为A。
第九题:'人风'即'民风'避讳,其他各项均有通段字。'坐'通'座';'决'通'诀';'乡'通'向'。故答案是A。
第十题:A项⑥为判断句;B项①为否定句;D项④为定语后置句。故答案为C。"
第十一题:B古义:为什么一定;C古义:即使;D古义:确凿。故答案为A。
第十二题:均为:'只是'义,A项'回头看';C项'看';D项'考虑'。故答案为B。
第十三题:屐齿、草屦。故答案为A。
第十四题:B《治平篇》的'篇'不是一种文体;C《西厢记》的'记'不是一种文体;D项中《墨子》的'子'不是一种文体。故答案为A。
第十五题:并非由诗的成就而出名。故答案为A。"
第十六题:'上前'指'皇上前面'。故答案是B。
第十七题:分别表程度重,程度轻。故答案是A。
第十八题:应为'上'优诏不许。故答案是D。
第十九题:A不是'威父'奏请,是'苏威'奏请,B只有我和你有这种好品德,D杨素就不能与苏威相比了。故答案是C。
第二十题:②说明时代背景和苏威的才能,③是'上'的举止,⑤说明官职的调动及苏威的一般工作作风。故答案是D。
第二十一题:'母忧'指母新去世,'不再做官'也不合文意。故答案选C。"
第二十二题:勿齿,不录用。故答案为D。
第二十三题:'外官'用作动词,到外面做官。故答案是D。
第二十四题:'再食'吃两顿饭。故答案是C。
第二十五题:③只是要求一般士人的行为准则;④谈其官职调动和政绩优良;⑤与忧民孝母无关,谈其'征至京'的情况。故答案是A。
第二十六题:A项应为因门第高贵而被多次迁升;B项'因而被人弹劾'文中无根据;C项'因而为人所不齿'应为除名不录用。故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