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语文考试
(北京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 边陲 锤炼 捶打 唾手可得
B. 彼此 山坡 波浪 疲惫不堪
C. 颠沛 嗔责 缜密 瞋目而视
D. 屹立 起讫 呓语 自古迄今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题词 题纲 题写 文不对题
B. 连续 连载 连手 藕断丝连
C. 挤兑 兑奖 汇兑 兑换现金
D. 决断 决胜 决计 决无此意
3.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 ________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__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 品味 体味 珍爱
B. 品评 体验 珍惜
C. 品评 体验 珍爱
D. 品味 体味 珍惜
4.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17年卧薪尝胆,2003年中国女排终以11战全胜的成绩夺回世界杯赛冠军的称号。
B.也许是大家都知道巴金老人对玫瑰情有独钟,一束束象征热情与朝气的红玫瑰将冬日里巴老的病房装点得春意盎然。
C.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竞选,一时间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
D.他多次在千钧一发之际逃过仇敌追杀,但百密一疏,一年前不慎泄露行踪,最终未能幸免于难。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B.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在北京市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C.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6. 把后面的句子依次填到横线上,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收入并非十分丰厚,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防洪抢险的战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①难以承受百元上下甚至数百元的票价
②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百元上下的票价
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
④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
A. ① ③ B. ② ③
C. ① ④ D. ② 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大气里飘散着黑烟,江河里漂浮着秽物,是很直观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也正遭受着严重污染。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决定土壤极易被污染,而土壤污染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跟大气和水体比较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美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启动了一项超级基金计划,投入200多亿美元净化地下水。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经过净化处理的地下水,水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原因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净化后的地下水再次受到污染。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
许多数据表明,即使被公认为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公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污染,而在广袤的农村,土壤污染的影响更是早已有所显露。在我国湖南、广西、贵州的某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并导致较大范围的健康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还无法准确回答,也无法告诉公众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何时会达到极限,以及应在什么时候采取相应措施。
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只能阻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国际上处理土壤污染,以往用化学溶剂淋洗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仅耗资巨大,还有许多其他弊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是植物修复技术,即选取超富集植物(这类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具有很高的富集效率),栽种到受污染的土地上,利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上来,然后收获植物的地上部分,将其焚烧或冶炼,进行二次利用。这类技术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既保护土壤又美化环境。美国已经出现一批研究和推广植物修复技术的公司,有的公司股票已经上市。我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环境修复室”,研究这类技术也已有七年之久,还建立了植物修复基地,目前开发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
7. 第一段里“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 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B.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 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 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8. 对第二段文意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各类环境污染中,土壤污染最应受到重视。
B. 治理土壤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C. 在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中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
D. 美国治理土壤污染的计划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9. 根据第三段内容,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湖南、广西、贵州的土壤污染问题最严重。
B. 湖南等省对土壤污染已开始了全面调查。
C. 一般来说,城市土壤污染的程度比农村轻。
D. 我国对土壤污染危机的应对能力相对滞后。
10. 下列理解,与第四段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根本无济于事。
B. 用化学溶剂淋洗来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已被淘汰。
C. 富集植物能够保护土壤,是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
D. 我国的植物修复技术实现产业化,已经为期不远。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此三异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有裴子者,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
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 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 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 患:憎恶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1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自知其为巧也——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
B.令童儿转之——让儿童转动翻车
C.子所长者言也——您擅长的是言辞
D.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技巧是天下细微的小事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做成了指南车之后,世上的人知道了马钧是个能工巧匠。
B.马钧改进了织绫机、连弩,做出了指南车、翻车和能活动的木人。
C.马钧不回答裴子问难,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裴子明白不了他的巧思。
D.傅子认为应当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而裴子做到了这一点。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北京卷)
学号: 姓名: 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请将客观题的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Ⅱ卷(主观题,105分)
题号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分数
四、(15分)
16.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17.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
A.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18.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任选两题)。(4分)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
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
19.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 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 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 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 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 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0.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21.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22. 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六、(12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则内容提要,不超过45个字。(3分)
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将“中国石器时代”的上限前推了36万年。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位于河北北部、北京西面100多公里的泥河湾盆地东部,发现了藏有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小长梁遗址。80年代中后期,距离小长梁遗址不远的东谷坨遗址的石器年代被确认为距今100万年。
90年代末以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古地磁专家在小长梁遗址采集了上千个泥土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反复测定,终于确认了,136万年前河北北部就有能够制造石器的早期人类。
45字
24. 仿照给定的句子续写三句话。(3分)
要求:①续写部分与给定句子的句式(不是……却……)相同,构成排比;
②要与给定句子所描写的主体一致,表现对医护人员的赞颂。
你不是启明星,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
;
,
;
,
。
25. 请以“窗”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绘一个场景,第二段表现某种哲理。每段不少于40字。(6分)
第一段:描绘一个场景
40字
第二段:表现某种哲理。
40字
七、(60分)
2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福……相信你也会有这方面的体验、感想和认识。请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 读音依次为:bǐ、pō、bō、pí。A项:“陲”、“锤”、“捶”都读chuí,“唾”读tuò;C项:“嗔”、“瞋”都读chēn,“颠”读diān,“缜”读zhěn;D项:“屹”、“呓”都读yì,“讫”、“迄”都读qì。
2.C A项:“题纲”应作“提纲”;B项:“连手”应作“联手”;D项:“决无此意”应作“绝无此意”。
3.A “品味”原是说“品尝味道”,在这里是“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而“品评”则更多“评论高下”的意思,显然,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用“品味”更恰当些。“体味”有“仔细体会”的意思,更多侧重于找到一种感觉;“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的是“亲身实践”而获得某种认识。“珍爱”与“珍惜”都有“看重某种宝贵的东西”的意思,前者更侧重于“爱护”,后者侧重于“爱惜”。
4.C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极大,从感情色彩来讲,一般多用有贬义。
5.D A项:介词“对于”使用不当,杂糅。可将“对于”调到“鸦片战争”前;B项语义不明,“逐步提高”是指建筑的高度,还是什么?C项“第一部”与“处女作”重复。
6 D ⑴句前半句已经说了乐迷中近六成的的人收入不高,难以承受高价位的票,“甚至”则强调了程度的严重,不要说数百元的价位了,就是百元上下的也难以承受;⑵句,“四个多小时的搏斗”是跳进水中之后的事,因而调至后面更准确。且如果主语前面连续出现两个状语,表意受影响。
二.(12分,每小题3分)
7.B 本题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就变得太简单了。抓住后面两分句所阐述的原因——土壤污染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8.C 本段的关键句是“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列举美国的例子是为了引出这一关键句。能够迅速抓住关键句,便能准确得出答案。
9.D A. 推断不合理,判断依据:在我国湖南、广西、贵州的某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并导致较大范围的健康问题。 B. 推断不合理,判断依据:本段没有涉及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C. 推断不合理,判断依据:许多数据表明,即使被公认为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公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污染,而在广袤的农村,土壤污染的影响更是早已有所显露。 D. 推断不合理,判断依据: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还无法准确回答,也无法告诉公众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何时会达到极限,以及应在什么时候采取相应措施。
10.D A.“根本无济于事”与本段内容不符,判断依据: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只能阻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B.“已被淘汰” 与本段内容不符,判断依据:国际上处理土壤污染,以往用化学溶剂淋洗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仅耗资巨大,还有许多其他弊端。 C.“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 与本段内容不符,判断依据:这类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具有很高的富集效率。 D.“实现产业化,已经为期不远” 与本段内容符合,判断依据:我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环境修复室”,研究这类技术也已有七年之久,还建立了植物修复基地,目前开发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C A项:绝,超过。“绝世”,即冠绝当世;B项:易,改变、更改;D项:患,担心。
12.D “难”在文中的意思是“诘难、责问”,“难得其要”的意思是“诘难得切中了要害”;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易得到”。
13.A “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拿”,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14.D “巧”在古汉语中是技能的意思,“微事”是“细小之事”的意思。
15.C 不回答的原因不是“他认为裴子明白不了他的巧思”,而是因为他不善于言辞。
四、(15分)
16. (5分)用大的木料雕刻构造,把它做成轮状,安放在平地上,暗中用水作为动力推动。
17. (6分)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18. (4分)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③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五、(18分)
19. (4分)B C
20. (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21. (4分)
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
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22. (4分)
①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②A. 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B.
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六、(12分)
23. (3分)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河北小长梁遗址的研究,确认136万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制造石器的早期人类。或: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河北小长梁遗址的研究,将中国石器时代上推了36万年。
24. (3分)
例如:你不是火炬,却照亮了生命前进的方向;你不是泉水,却滋润着每一个渴盼的心房;你不是花朵,却在人心的土地上绚丽地开放。
25. (6分)
七、(60分)
26. (6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的马先生,名钧,善于思考冠绝当世。少年游乐,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担任博士(官名)时,生活贫闲,于是思考改进了绫机,自己没说出可世人都知道他心灵手巧。旧绫机五十综需要五十蹑(踏具),六十综需要六十蹑,先生考虑到旧绫机丧功费时,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先生担任给事中(官名)时,与散骑常侍高堂隆、绕骑将军秦朗在朝房里辩论,谈到指南车,二人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且认为古书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是虚构的。马钧说:“古代有指南车,只是没有钻研罢了,只要钻研是可以造出来的。空口争论,不如试制出来容易验证。”于是,高、秦二人把此事上奏魏明帝,帝下诏命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果然造出了指南车。这是有关马钧的第一件奇异的事。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他担心没有水来灌溉这园子,便制造了翻车,让儿童运转,水便自己倒出,轮换入出,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这是有关马钧的第二件奇异的事。马钧造翻车之后,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帝,只能陈列不能活动。明帝问马钧:“能否使它活动起来?”马钧回答说:“可以。”于是,马钧奉诏改进“百戏”模型。用大的木料雕刻构造,把它做成轮状,安放在平地上,暗中用水作为动力推动。使女乐(歌舞伎)表演歌乐舞蹈,木人击鼓吹萧;又做出山岳模型,木人在其间跳丸掷剑,攀绳倒立,出入自如。这是有关马钧的第三件奇异的事。马钧见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使用了一种连驽,说:“它虽然精巧,但并非完美。”声称若经过他的改进,功效可提高五倍。有个叫裴秀的人,听到马钧的话后便讥笑他,于是向马钧发难,马钧表面屈服不回答马钧的责难,裴秀自认为责难马钧抓住了要害,便说个不停。傅玄对裴秀说:“你所擅长的是谈论,所欠缺的是技艺。马钧所擅长的是技艺,所欠缺的是谈论。以你所擅长的攻他所欠缺的,他就只能屈服。以你所欠缺的去责难他所擅长的,就一定有疑惑的地方。技艺是天下细微的小事,有疑惑却对他责难不停,他们互相讽刺攻击,优劣相差甚远啊!表面屈服,内心不服,这是马钧不回答裴秀的原因。”——(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
古代诗歌鉴赏材料
陆龟蒙《新沙》(《唐诗鉴赏词典》1291页)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重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
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的斥卤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响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
一个歌唱家一开始就“高唱入云”,是很危险的。因为再扶摇直上,就会撕裂声带。这首诗的第二句,语调虽似平淡,夸张却已到极度。如下面仍用此法揭露官家剥削本性,是很不容易的。诗人没有回避艺术上的困难,也不采取撕裂声带的笨法,而是把夸张与假设推想之辞结合起来,翻空出奇,更上一层。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之可以长生。在常人眼里,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那里的紫芝,自然也可任凭仙家享用,无须纳税。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这种假设推想,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这首诗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是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表达出来的。话说得轻松、平淡,仿佛事情本就如此,毫不足怪。但这丝毫也不减弱它的艺术力量。相反地,人们倒是从这里感受到一种鄙视讽刺对象丑恶本质的精神力量,分外觉得讽刺的深刻与冷峻。
罗隐《蜂》(《唐诗鉴赏词典》1282页)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聂夷中《伤田家》(《唐诗鉴赏词典》1305页)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集》)。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居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正用血汗喂养、栽培的东西,是一年衣食,是心头肉呵,但被挖去了。两言卖“新”,令人悲酸。卖青是迫于生计,而首先是迫于赋敛。一本将“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与此诗合并,就透露出个中消息。这使人联想到民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高宗永淳中童谣》)明年衣食将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紧接二句用一个形象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诚然,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这里寄希望于君主开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讽刺与谲谏。“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可谓“言简意足”。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杜荀鹤《山中寡妇》(《唐诗鉴赏词典》1356页)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皮日休《橡媪叹》(《唐诗鉴赏词典》1284页)
秋深橡子熟, 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 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 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 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 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 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 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 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 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 不觉泪沾裳。
《橡媪叹》是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进行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诗人把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流注笔端,使作品质朴无华,自然动人。
首先描写老妇拾橡子为食的艰辛生活。一开始诗人就用四句诗勾勒出一幅老妇深山拾橡子的图画:深秋季节,正是橡子熟的时候,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爬上草木丛生的山冈,踏着晨霜,来拾橡子。“黄发”,说明人已经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弯腰曲背。深秋早晨,风冷霜寒,拾一点橡实,她要付出多少艰辛!紧接着,又细细描绘她拾橡子的过程。“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由“盈掬”到“满筐”,她要花费一整天的劳动。拾来橡实经过几番蒸晒,整个冬天全靠它充饥。
为什么黄发老妇要以橡实充饥?是因山区土地瘠薄,还是因灾荒歉收?诗人先不作正面回答,他笔墨一新,用四句诗写出了一派丰收美景:新稻初熟,紫穗飘香。“袭人香”三字,描写出秋风习习、送来阵阵稻香的喜人情景。“紫穗袭人香”,一句诗色香俱全,是一幅农村秋景的写意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谷的丰收。他们仔细收割,避免带进杂质;又精心舂米,舂好的米,粒粒都象玉耳坠般的圆润晶莹。一面是丰收美景,一面是橡实充饥的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又怎么会同时发生呢?诗人笔锋又一转,写出了橡媪身受的三种压迫:一是租税之苛重。农民的全部收获,除了“纳于官”之外,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二是贪官污吏的勒索。他们趁丰收之年大捞一把。“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官吏从中剥削比官税还要多!这“如何”二字,表现了农民出乎意料之外的惊诧心理。三是“私债”的剥削。晚唐社会“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农毕”自己获得厚利,再把本钱归回“官仓”。国家的官粮竟变成了官吏残农害民、大饱私囊的本钱。这三重剥削夺了农民的口中食,农民只好“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橡实本不是食粮,却硬要当作食粮吞下肚去。一个“诳”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农民的辘辘肠鸣!面对人民的悲惨境遇,面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他直接出面发表感慨了。当时的统治者连假仁假义这层伪装都不要了,一心只想从人民身上刮取更多的财富。通过橡媪的遭遇,诗人感到了现实的可悲可惧,于是“不觉泪沾裳”了。在诗的结尾几句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对比,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对比。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
描写拾橡老妇的苦难生活时,侧重刻画人物的形体外貌和行为过程,让人同情,催人泪下;揭示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源时,则侧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让人愤怒,使人扼腕。诗人是用事实讲话,用真挚热烈的感情打动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