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14-5-11 0:11:51下载本试卷

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6页,第Ⅱ卷7—12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填在第Ⅱ卷前的答案栏内。

一、(18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笨  罢   脾气  相形见  咄逼人

B.使  辛  泥船  巡不前  怙恶不

C.娌  甲  压戏  釜底薪  舻千里

D.炮  守  花生  格不入  一丘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温顺  棉里藏针  披沙拣金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B.留恋  流连忘返  味同嚼腊  大行不顾细谨

C.松弛  戒骄戒躁  真知灼见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蔚蓝  骄生惯养  得不尝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逻辑是一种力量,形象也是一种力量。杂文的评论性和艺术性要求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相互______、相互______、相互_____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篇完整的艺术品。

②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______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字会生存。

A.作用  渗透  生发  只有  B.作用  生发  渗透  只有

C.渗透  生发  作用  惟其  D.渗透  作用  生发  惟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虽然大火烧毁了你的家产,烧光了你的山林,但你们全家老小都逃出了火海,安然无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你们振奋精神,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B.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我公安人员机智灵活,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终于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C.陈天作有个毛病,做事吃不得苦,研究问题不深入,浅尝辄止,尽打擦边球

D.中美之间“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提出,显然已经超出了“互不干涉”的“存异”范畴,而带有“融合、共生”的指向,不再是“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当上人大代表,姚秀荣就学会了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实施,并对政府及司法部门的活动进行监督,是她作为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B.他用科学的力量,给了我们独立检验民意,并回答了我们原先模糊的诸多问题。

C.作为一名城市的经营者、规划者,朱永新一直在着力培植和营造城市的人文生态氛围,推动市民的“文化自觉”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D.党政机关仅有自我评价是不够的,其改革和创新活动还应当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并且由第三者而不是党政机关自己来组织这样的评价。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疯牛病在威胁美国”,这是2004年1月12日《时代》周刊报道疯牛病文章的副标题。

B.此刻的萨达姆已经不是原来的公众形象,(总统、独裁者、民族英雄)而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失败者、一个提克里特乡下土地的儿子。

C.外电援引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的话说,共产党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法律框架,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并建立起法制社会。”

D.凌志军用他的作品,告诉年轻人曾经的历史是怎样的?并喻示过渡时代的年轻人,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们倡导美的文章。我们确实是不满意目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小了,涵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这如同对于月亮的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桔的一瓣,有夜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后形容到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也不要,月亮就是月亮。于是,还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如果同意我们的观点,换一种思维看散文,散文将发生一种质的变化,散文将不要准散文,将不仅是为文而文的抒情和咏物,也就不至于沦落到要做诗人和小说家的初学的课程,轻、浅,一种雕虫小技,一种“大丈夫不为也”的境地。

先人讲,文章千古事。做文章怎能是千古的事?我们理解,做文章的人不要一天到黑脑子里总是想着我的文章怎么做,怎样就凤头豹尾,如何起承转合。做文章的人应该“平常”下心来,明白做文章是一种“业”,同当将军一样,或同当农夫一样,……生命都一样,“业”有高下尊卑之分,但都是体证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法门”,“法门”在质上归一。若把自己的生命重点移到了在体证,而文章只是体证的一种载体,一旦有悟有感要说,提笔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就是好的文章,好的文章自然就有千古价值。我们读《古文观止》,读中学课本,看到了历史上的那些散文大家,写得那一二篇绝美的抒情文,以为散文就是这类,但为了读到某一大家的更多的抒情散文而翻阅他的文集时,我们常常吃惊他的一生仅仅是写了这几篇抒情文,而大量的是谈天说地和评论天下的文章,原来他们始终在以生命体证天地自然。社会到了今日,出版业异常发达,做文章的人太容易有出版和发表的地方,为出版和发表而做文章,文章必然量多质劣。

当然,文章的好坏,是时代之势左右,汉唐的文章只能是在汉唐,明清的文章只能是在明清。一个时代的文章总体水准由一个时代而定,但往往是一个作家的具体作品却改变了某个时期的文风。作家个人的作用实在是相当大的。中外的文学史已经证明:真情实感在,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世风浮糜、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所以,我们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真正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

所以,我们尽力克服狭隘的散文意识,大开散文的门户。任何作家,老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专业作家、业余作家、未来作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以及并未列入过作家队伍,但文章写得很好的科学家、哲学家、学者、艺术家等等,只要是好的文章,我们都提倡。在这块园地上,你可以抒发天地宏论,你可以阐述安邦治国之道,可以作生命的沉思,可以行文化的苦旅,可以谈文说艺,可以赏鱼虫花草。美是真与善,美是犹如戏曲舞台上的生旦净丑,美是生存的需要,美是一种情操和境界,美是世间的一切大有。

7、对“大散文”概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大而化之的,包括一切的文章。

B.“大散文”概念包括对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的呼唤。

C.“大散文”概念提倡“美的文章”,而美是无处不在的。

D.“大散文”是大可随便的,任何人随意写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可称为散文。

8、“如果同意我们的观点,换一种思维看散文,散文将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范围上,散文将排斥不是散文的东西。

B.在内容上,散文将突破“抒情和咏物”的局限。

C.在水平上,散文将克服“轻、浅”“雕虫小技”的毛病。

D.在地位上,散文将摆脱“大丈夫不为”的“初学课程”的境地。

9、不属于文章成为“千古事”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不要脑子里总是想着文章怎么做。

B.应该“平常”下心来,把文章看成一种“业”。

C.要承认“业”有高下尊卑之分。

D.文章应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10、“汉唐的文章只能是在汉唐,明清的文章只能是在明清。”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个时代的文章,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的特点。

B.文章是时代的反映,所以文章的总体水准要由一个时代而定。

C.文学大家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但也只能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才能发挥出他的作用。

D.文学大家的影响之大,可以打破“汉唐的文章只能是在汉唐,明清的文章只能是在明清”的定律。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卢承庆,字予余,幽州涿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崇德尚俭,少袭爵。贞观初,为泰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拜刑部尚书,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几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李渔《笠翁别集》)

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高祖雅故    稚故:故交,旧交

B.承庆美仪矩。   仪矩:仪表态度

C.引据该详     该详:应该详细

D.承庆重其雅量   雅量:宽洪的气度

1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承庆美仪矩,博学才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C.人容色自若         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D.卢承庆屡易判语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卢承庆“博学而才”和“崇德尚俭”的一组是

A.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洋。  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B.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C.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D.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    坐调非法,免。

14、下列对两段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卢承庆在考核官员时,多次改判督漕运官员的考核结论,是出于爱惜人才,这一点李渔和《新唐书》的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B.《新唐书》选段主要叙写了卢承庆“奏军事”、“叙户版”、“辞五品选”、“诫子”、“校百官”等事件,表现了卢承庆博学善言的才识和谦逊、俭约、怜才的品行。

C.李渔认为卢承庆更改考核评语的做法不可效法,否则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并借此说明前人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就说明李渔的思想是保守的。

D.《新唐书》选段对卢承庆是高度肯定的,而李渔则更加辩证,以其“屡易判语”的事启示后人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第Ⅱ卷(共108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四、(18分)

1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3分)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流浪的河流 昊林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的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花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的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是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地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切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18、从全文看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其实质有什么不同?(4分)

19、(1)本文第三段描写了冷水河的哪些特点?在行文上与下文有什么直接关联。(2分)

(2)本文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其中“世俗的枷锁”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2分)

20、本文第七至十一段写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请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和好处。(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会在一起,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C.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D.本文第六段“臆想”冷水河的流经路线,并写到嘉陵江的流程,具体说明了河流通过“流浪”使水由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生命历程。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的“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六、(12分)

22、请按要求排列下面四句的顺序。(4分)

A.又有波澜         B.与西湖的静绿不同

C.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    D.玄武湖的水是白的

①强调玄武湖水自身的特点:

②突出玄武湖与西湖的差别:

23、给下面一段新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本报讯 昨日,我省著名民营企业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与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长沙签署协议,组建湖南五江新天酒业公司,共同开发以湖南为中心的华南葡萄酒市场。两家公司将在湖南建设一个2万吨级、年产值达5亿元的葡萄酒灌装线,生产新天品牌和五江红品牌的葡萄酒。据悉,五江新天将是华南市场第一家葡萄酒企业。(屈金轶  张禹)

答:

24、依照下面的句式,以我省三个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展现湖湘文化的风采。(6分)

示例: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不屈不挠的中华精神在它的鳞光中闪耀。

答: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许多时候,优势并不能使我们成功,反而会使我们败倒。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以“优势与成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第Ⅰ卷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C

D

A

D

A

D

A

C

D

C

D

A

C

四、15、(1)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楚庄王)退朝时面容忧愁(“面带忧色”也可)。(3分每分句1分。)

(2)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我满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3分,每分句1分)

(3)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而现出忧愁的神色。(2分)每分句1分)

16、(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描写了她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

“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奏者心声。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

最后两句,“断肠”与“幽恨”呼应,“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17、(每句1分,错1字或缺1字,语句不记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举类迩而见义远/故死而不容

(3)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

18、河流的“流浪”,具有融合与包容的精神,使水由弱小的个体变成了强大的整体,获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人类的“流浪”,却是为了追求功利,因而不能实现个体的生命意识与整体的生存信念的和谐统一,从而导致生命的力衰竭。(4分)

19、(1)本文第三段主要描写了冷水河“瘦小”、“安静”,“荒凉却显清出秀和灵气”的特点;(1分)为下文描写异乡的景美和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了有力铺垫。(1分)

(2)①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1分)

②对物质的过度着重和追求。(1分)

20、①把“流浪”从空间的位移,提升到了心灵和精神的层面,暗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②揭示了河流“流浪”的实质,赋予“流浪”以深刻的哲理,增强了文章的理性成份。(2分)

③紧承上文,表明了河流给我的启示;为后文写人类的“流浪”,突现文章的主题作了必要的映’衬和有力的铺垫。(2分)

(18至20题答案意思相同即可)

21、BD(答对一处记2分)

22、(4分,每小题2分)

①DACB  ②BDAC

23、“湖南结下新疆葡萄亲”或“五江新天酒业进军华南葡萄酒市场”等能概括新闻内容语言简明的不超过15字的标题均可。(4分)

24、(6分)要求:①选择湖南著名自然或人文景观为本体(如湘江、岳阳楼、张家界等),②以一个生动恰当的比喻显示其特点,③句式相似,语意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25、作文,按2003年全国高考评分要求记分。

作文评分:

①平均45分

②优秀作文

③35分以下的尽量控制

④偏离题意的,40分以下再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