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4-5-11 0:11:51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寂 讥春寒料 行情走B. 压 忧心忡 首当其

C. 今 权 螳臂车 罚不罪 D. 距  可告慰 强人意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慧星 收讫 挺而走险  振聋发馈震惊 神洲 唇枪舌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汇编  狙击 急公好义 彪炳春秋 座谈 抱歉 杀身成仁  打破沙锅问到底

 C.恢谐  蓬松 寥若晨星 画虎不成反类犬踌躇 逼仄 既往不纠 纵横捭阖

 D.发轫  华诞  色厉内荏 依胡芦画瓢  潦倒  棉密 励精图治 敝帚自珍

 3.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因为需要对举证再进行科学论证,为罹患“海湾战争综合症”的退役士兵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团希望原告暂时_____________诉讼。

  (2)这是一条公理: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倘若它只___________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3)市人大常委会秘书处及时____________各区县分会场代表的质询意见,分门别类送交各主管委员会负责人。

  A. 撤回  消耗 收集 B. 撤消 消耗 搜集  C. 撤回 消费 搜集  D. 撤消 消费 收集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时候,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几乎放弃了抵抗;几天后,萨达姆平时最信任的贴身保镖和护卫也大多作鸟兽散

  B. 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定非常之大。

  C. 健全国内的反腐倡廉机制是有效阻止贪官外逃的治本之策,而一味希图靠外力拿办贪官则是舍本逐末,断不可取。

  D. 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提出的经济举措名目繁多,“拼经济”拼得人们眼花缭乱,但定睛一看,这不过是为推行“台独”而造势罢了。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使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20多名外籍专家歆享了中国“上元节”的喜庆与祥和。

  B. 鉴于这些工作人员长期负责某一系统的财务审计,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施审与受审关系,难免违规交往。

  C. 记者获悉:截至2月4日,全国铁路春运29天内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4%,达到1.0137亿人次。

  D.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诞生地南京,将建造当年航海宝船工厂的遗址,预计两年完成一期工程。

 6.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顺序组合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康有为和章炳麟描绘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都出于要求中国进步的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他们的造假目的是为了克服前进路上的思想障碍  (2)造假原旨相同  (3)而视坚持“从历史说明历史”的做法为迂腐  (4)形象命意相反  (5)激进的青年因之往往轻易相信他们编造的幻想  (6)他们的毛病恰好造成了他们的影响  A. (2)(4)(6)(1)(3)(5)  B. (4)(2)(1)(5)(3)(6)  C. (2)(4)(1)(3)(5)(6)  D. (4)(2)(6)(1)(5)(3)

二.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将谢之,乃为设宴,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兄弟饮食而已。以微言挑之,卒默然。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2)去如是又旬日请见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禅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大喜曰:“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3)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4)。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1),即余,南宋淳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2)漫,抹掉。  (3)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  (4)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7.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 所在以礼之。     遣:送

  C. 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 又移金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8.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廷不吝以报功。  B. 兄弟饮食而已。  C.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9.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筑招贤之馆府之左 移利戎云顶,以备外水  B. 所在以礼之 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C. 蜀富实护蜀口   D. 皆山为垒 因人成事

 10.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 刺入即出见之。(余见到名帖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 此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 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11.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朝廷的支持下,余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 在余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II卷(共117分)

三. (15分) 12. 文言断句:给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5分)

 13. 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分)

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君赠,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①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   ②   。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姚秀才赠予诗人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14. 按原文填写括号里所空缺的内容(4分)

  (1)……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为?(贾谊《过秦论》)  (2)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3)女也不爽,(  )。(《诗经·卫风·氓》)

  (4)去时里正与裹头,(  )。(杜甫《兵车行》)

四. (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封建社会禁书札记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曰“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只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诫百姓,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赢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的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自顺治至光绪被禁毁的图书品种多得几乎算不清;禁书一词成为“热字”流播国中。清代禁书的实况与特点,即使“简述”也得写厚厚的一本。有一点却是清晰显见的: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但他“仁义不施”,着眼于在肉体上消灭儒家学派,禁书收效甚微。

  B. 太子扶苏认为,如果在“天下初定”时就大张禁书令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

  C. 朱元璋出身卑下,他当了皇帝后推行文化专制本意不在于治政,而是为掩盖自卑,所以更加凶残。

  D. 在封建社会,禁书与文字狱始终是历代君王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权威而采取的治政手段。

 16.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秦焚书坑儒封杀了学术自由,始自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亦当终结。

  B. 苏辙有意不解释禁书的内涵,证明他与当权者对“禁书”的理解存在分歧。

  C. 依两汉禁书情况推知,该时期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正统观念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D. 康熙时期的文字狱相对较少,这与他了解和看重汉民族文化价值不无关系。

 17. 依据文意填空,为“禁书”下定义。(3分)

 18. 简述李斯处置六国书籍的作法及其目的。(3分)

五. (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牡丹的拒绝

  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赋诗慨叹:“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它与洛阳水土最亲合,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噪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去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可花期逼近时,却连日阴云苦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看花人依然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座又冷又静的洛阳城,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吸一口气,掩藏好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成公园。你相信牡丹喜欢热闹,不像幽兰惯于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满园一片绿色,虽枝繁叶茂却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花苞,形如仙桃。细看,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放的意思。从云缝中漏下来的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木然,无动于衷。

  愕然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于是,看花人遗憾地暗怨,于是洛阳人尴尬地辩解……人们都不解:当年专横的女皇可以役使百花连夜速发,菊栀梅兰谁敢不从?惟独牡丹抗旨不遵,宁可发配洛阳。如今,莫非它改了禀性?

  于是,你只得面对绿色的牡丹园竭尽想象,想象牡丹的在春晖中的激情与璀璨——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放浪形骸,宏伟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短短的几天里迸发;不开则已,一开则挥洒尽净,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想象中,你吻了花魁,你嗅过花香。你看到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你置身于延续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借若狂”的盛况之中……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对来年的希望。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把牡丹作为富贵化身而膜拜的人,但愿你能目睹一次落花的情景。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便整朵整朵的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体味至深,你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在阴冷的四月里,没有出现什么奇迹。游人自可为扫兴而腹诽,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天情地意设定的花期,遵循自己坦荡行事的规律。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拒绝寒冷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

  B. 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

  C. “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

  D. “放浪形骸”,在文中属于成语翻新使用,没有贬义。它表现出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符合所在段落的语境。

  E. 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

 20. 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

 21. 解释下列语句划线的文字的含义。(4分)

  (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

  (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22. “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六. (12分) 23. 下面是2004年2月9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3分)

  某电信公司即将推出“关爱之星”业务,家长通过自己的手机和孩子身上一部类似手机的终端“小爱星”,就可以随时随地知道孩子的实时位置。该公司一位人士说,这项业务有严格的用户隐私管理制度,用户之间想进行个人手机定位,必须经过被定位人的授权许可。例如,家长向运营商发出寻找被定位人位置的要求之后,运营商会发出短信征询其是否同意,如果被定位人不同意,家长就无法获得其位置。

  对于这项业务,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中国,每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故,如果监护人能够提前准确知道孩子的位置,有一半以上的悲剧可以避免发生。”但他同时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配备“小爱星”时,要实现让孩子明白家长和老师是真正关心孩子,想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及时到位的帮助;还要让孩子明白,让关心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良性表现。

 24. 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缺,完成全诗的创作。(3分)

  要求:第(1)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2)处与第(3)处应保持语意连贯,并扣合这首诗的题目(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

      ①    

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

       ②           ③    

 25. 同学们看过的“电视广告”难以计数,请选择一则印象深刻的广告(优劣不限)作转述和点评。(6分)

  注意:转述,应简明、完整,不超过60个字;点评,应言之成理,不少于20个字。

七. (60分)

 26. NBA篮球赛中魔术般的攻防节奏变换是颇为抢眼的看点,爱尔兰“大河之舞”则将“踢踏节奏”推至艺术的峰巅……学习节奏、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更是与人们息息相关。请以“节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

⑴上文写人突出一个“闲”字,请根据文意谈谈这样认为的依据。(4分)

⑵这是一篇富含意境的叙事抒情小品文,请对此文意境作简要分析。(2分)

【试题答案】

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C  2. B  3. A  4. B

 5. C(A项,“使”字后面应加“援建”一词)6. D

二. 阅读材料见《宋史·余传》(15分,每小题3分)

 7. 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8. 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9. 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10. 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11.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三. (15分)

 12.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共5分。有一处错误扣1分,有两处错误扣2分;有三处错误,本题不得分;逗号、句号可不计较;之外的点断,只要不害意,便不扣分。)

 13. (6分)

  (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

  (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14. (4分。每小题1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而臆断其有无

  (3)士贰其行

  (4)归来头白还戍边

四. (15分)阅读材料根据王彬《禁书·文字狱》摘编、改写。

 15. D(3分。A项,“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与“消灭儒家学派”的说法均与原文抵牾,“禁书收效甚微”的结论也欠妥。B项,说太子扶苏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是对原文的误解。C项,正是作者不能苟同的观点,请注意原文:“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

 16. B(3分。文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这样的肯定推断。)

 17. 禁书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手段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的书籍。广义说,“禁书”也包括被禁的诗文及言论。(共3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

 18. (共3分。要点:①禁毁六国史籍是为实行思想专制,防范遗民怀旧谋反;②《诗》、《书》、百家语有文化价值,但为了愚民,只允许官方收藏;③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利于国计民生,所以不加禁毁。)

五. (18分)阅读材料见张抗抗《牡丹的拒绝》,有删节和改动。

 19. AC(A项,“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与原文意思相悖;“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花开二十日不能算花期短暂,对“没有牡丹的日子”的特指意义理解有误;最主要的是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共4分。选对一项2分,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20. (1)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

  (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每条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 (1)牡丹跨越萎顿和衰老,将最美好的生命形象留在世上,可谓壮美。

  (2)牡丹品格高贵,值得膜拜。(每条2分,共4分。(1)意思对即可。(2)必须出现“高贵”一词。)

 22. 答案要点: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世俗;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这便是惊世骇俗之美。(共6分,可分点赋分。意思对即可。)

六. (12分)

 23. 共3分。要点:“关爱之星”功能(2分),“个人隐私”(1分)。关于“影响个人隐私”,“消息”中两位人士从不同立场解释,作答时涉及其一即可。答案举例:

  ①“关爱之星”业务尽管(可能会)影响个人隐私,却能更好地保护子女的安全

  ②“关爱之星”业务力图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能(使家长/监护人)了解孩子的行踪

 24. 答案示例①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②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③这一切岂不都随风飘去?(共3分,每条1分。)

 25. 共6分。转述4分,点评2分。

七. (共60分)

  26. 按2004年北京版《考试说明》有关要求,整体观照、分等赋分。

  [附录]文言阅读材料译文:

  余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过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 官职。(朝廷)昭封冉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16、(1)入夜即解衣入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作者被贬黄州,只挂一个虚衔,不得参与公事,是一闲人。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美景。(4分)

 (2)描绘了明净柔和静谧清幽的美妙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适遇而安、超然旷达而又略带凄怨复杂情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