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50题之一答案

2014-5-11 0:11:5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50题之一答案

1.B(四个字分别读作券quàn  倦juàn  箴zhēn  缄jiān 。A 项 肄yì  肆sì 迄qì 屹yì;C项 炽 chì 帜 zhì 嗔 chēn 瞋 chēn ; D项 竭 jié 碣 jié 慑 shè 蹑 niè)

2.B(“订价”应为“定价”;“闲情逸志”应为“闲情逸致”。)

3.A(“表露”通常是有意识的,常从人的眼光、神情中反映出来;“流露”是无意识的,常常从人的面部表情、行动和语言中反映出来。“信守”强调态度忠诚,对象一般为诺言、合同、条约等;“恪守”侧重于态度的恭敬、严肃和谨慎,对象一般是职责、戒律等。“查看”着重指为检查情况而看,目的在于发现异情;“察看”着重指为了解情况而看,目的在于熟悉情况。)

4.C(A句,“往往”表示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而此句中假设的前提与结论合不起来,“不图上进,得过且过”一定“一事无成”,没有例外的可能,不能用“往往”,应改用“必然”;B句,“又”有“再”、“还”的意思,表示重复。句中讲“扭转亏损局面”说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未盈利,用“又”字不能接应,造成前后矛盾,应删去;D句,“分外”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面,不能修饰一般动词,此处应用“格外”。)

5.B(“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A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用于贬义。C “升堂入室”用于比喻人学问和技艺深得师传,造诣精深。D“推己及人”意为推想自己到别人,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6.D(A句语意不通,最后一句应为“……建筑工地扬尘是造成污染的首要因素”,或“建筑工地扬尘是首要污染源”。B句主客颠倒,应为“公众现在的态度和……之前的相比”。C句成分残缺,应在“以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后加“对待工作”。)

7.C(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8.D(A只是提出污水处理中的一个难题;B、C均为加快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注意题干中“真正作用”一词)

9.B(A“一半以上”不合原文C“氢氧化铝”不是有害物质D“化学法”应为“生物法”)

10.A(磁分离方法是物理方法而不是介于生物、化学方法之间)

11.D(平息)

12.A(A.动:作为、当作;判断词:是。B.都是介词“把”。C.都是连词“却”D.都是副词“才”)

13.C(A.从事,古:官名;今:干某项事业等。B.保持,古:文中是“保护”意;今: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等。 D.告退,古:辞去官职;今:集会中途退场等。)

14.D(①讲山涛有器量、卓然不群。 ③讲山涛处世的老道圆滑。)

15.B(A.“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不合原意。 C.“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 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我行我素”是指山涛在外人非议时所采用泰然处之的态度,是不辨己之得失而照做自己的工作。D.“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句不确。)

附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薄。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史。当时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问候。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承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不但不合礼制,而且也不祥。国家的安危,一定要依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十余年中,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好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任凭皇帝挑选。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山涛凭自己好恶任意选人。有人把这事在皇帝面前作为攻击山涛的借口,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山涛在朝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他以年衰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又不准许。皇帝曾在宣武场讲习武事,山涛有病,让他乘车跟随。他就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议论很精确。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丝一百斤,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橱顶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追究。山涛拿出丝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当初的印封还完好。

 考点

  说  明

 16

 语音辨析

 3

 C

 聒guō;括kuò;恬tián;舐shì; 活huó。A.枯 骷kū;估 沽gū;

 怙hù。 B.碑bēi; 啤pí 裨婢bì;  稗bài。 D.拙zhuō;

黜 绌chù;屈qū;咄duō。

 17

文字辨析

 3

 A

蹉商一磋商

18

实词运用

3

A

照着样子写。B.“来年”指明年。C.“笑纳”涉及对象应是物不是人。D.“效

尤”是效仿不好的做法。 

19

成语运用

3

C

形容不敢作声。A.“弹冠相庆”是贬义词。B.“付之一笑”是形容不值得理会,不当一回事。D.“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却十分珍惜。

20

语病辨析

3

A

 B.主语残缺,在第二分句“那么”后加上“这种做法”或“专业绘画知识”一类的词。C.搭配不当,“市民卡”不能“享受服务”。D.句式杂糅,可改为“拍摄《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是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或“《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南风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录制”。

21

连贯运用

3

B

接句必须是军队夜间活动的内容,⑤是整个句子转折的内容,放在句末符

合语境。.

22

信息筛选

3

B

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23

信息筛选

3

 D

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

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

24

信息筛选

3

 D

“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说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

25

归纳推断

3

C

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

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

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

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26

文言实词

3

D

选拔。 

 

27

古今用法

3

 C

十日。A.古义是“没有私底下(议论)”,今义是“不自私”。B.古义是“考核政绩”,今义是“学生规定的作业、技能”。D.古义是“事情的真相”,今义是“人的常情和一般道理”。

 

28

文言虚词

3

 C

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凭”/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提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29

信息筛选

3

B

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

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

 

30

内容归纳

3

C

“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在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附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沦。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人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

题目

考 点

分值

答案

说         明

31

语音辨析

3

D

A. “隽”读作juàn; B. “茕”读作读作qióng; C. “纂读作zuǎn。

32

汉字辨析

3

B

口子;A. 错复杂;C.船 ;D.没有错别字。

33

词语运用

3

D

“保证”指确保原来的状况;“保护”指尽量照顾,不受损害,不能与“生活”搭配。“妨害”常用于能够受到损害的对象,如“视力”“健康”等,“妨碍”常用于能够受到阻碍、影响的对象,如“发展”“学习”等。“历史”从“从来”意思相近,但“历来”后面不用否定式。

34

成语运用

3

B

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A.“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拖延很久,多有被迫之意。C.“空前绝后”指以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极其难得,独一无二的事物。D.“目无全牛”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5

语病辨析

3

D

A.不合逻辑,“贪污”是“不正当的手段”,但决不能用“正当”限制,语法上是搭配不当,逻辑上是限制不当。B.成分残缺,“在……下”是介词结构做状语,谓语部分加了一个“他”,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李少康”便没有相应的谓语,删去“他”,或删去“李少康”。C.句式杂糅,把“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杂糅在一起,可改为“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36

语言得体

3

C

A .“遂”是文言单音词,夹杂在白话文中间,语体色彩不协调,可改为“就”。B.“从速交还”有命令口气,不符合“失物启事”的写作目的。D. “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一般用在书面语,用在口语交谈中不妥。

37

信息筛选

3

C

这说明线虫尽管不是理想的抗衰老研究对象,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38

信息筛选

3

A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即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联系最后一句,可知还会带来严重后果: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39

信息筛选

3

C

“人类活到120岁”在文中只是提出的假设,并没有说已经做到,况且“线虫的生物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类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套用。

40

归纳推断

3

A

B.人类延年益寿有其他方法。C.说法太绝对化。小鼠的生命质量就没有出现下降现象。D.说法以偏概全,不能以此断言调节基因的方法绝对行不通。

41

文言实词

3

C

让……听到;禀告

42

古今用法

3

B

古义:确实。今义:“正处在”“合理合法”等。

43

文言虚词

3

A

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介词,“在”/介词,“比”。C.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44

信息筛选

3

D

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⑥窦希瑊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45

内容归纳

3

A

B.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附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哭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是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 ,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哭,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

46.D(A缸扛gāng B旖倚yǐ C睑检jiǎn D垣yuán 桓huán 亘gèn 恒héng 煊xuǎn)

47.B(安分守己)

48.C

49.A(B“诸”即“之于”,“于”重复了;C应为“即使”或“哪怕”;D应为“太”)

5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