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
2004年3月27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
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的答题卡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泥淖 悼念 阔绰 掉以轻心 B.挟制 书箧 惬意 汗流浃背
C.竣工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D.拙劣 罢黜 茁壮 相形见绌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建设,有着强烈的班集体责任心、荣誉感。
B.这英雄倍出的时代,为每个青年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努力吧,朋友们!
C.消费者向消协反应,一些商家以打折为诱饵,设下陷井,坑害百姓,商家的这种做法将迫害无穷。
D.那面杏黄小旗插在鸽笼上,迎着即将下沉的太阳;可是它飘出来的还是一点一滴的古老。
3.依次填入下列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想彻底解决造假售假的问题,就必须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
②近日,一起虚假举报煤矿事故事件在山西省高平市引起震动。______的人们强烈要求政府严厉惩罚有关人员并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
③有资料显示,散步和慢跑是锻炼呼吸的办法。_______按照“吸气、吸气、呼气、呼气”的节奏调整好步伐,散步和慢跑__________能产生好的效果。
A.铲除 激奋 只有/才 B.根除 激奋 如果/就
C.铲除 激愤 如果/就 D.根除 激愤 只有/才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见括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即便鸡蛋里挑骨头,也无济于事。(吹毛求痴)
B.你可要提防他,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明争暗斗)
C.我不爱干,也不会干,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那会有好结果吗?(强人所难)
D.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我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不少市民纷纷致电咨询私人如何购买海岛,想像金庸笔下那个黄老邪过把岛主瘾。
B.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到2002年底,全中国已经有1.4亿人加入了社会保险,l亿人加入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00万人。
C. 国务院发言人赵启正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诚实说明炸我驻南使馆的原因。
D.当地一位工人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粒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25学时。
C.你知道她来干什么吗,老王?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的情景。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
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
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7. 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坛,第一段提到了一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成为原因的一项是
A. 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C. 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有的认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D. 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8. 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A. 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 《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 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 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9.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 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C. 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 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10.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研究学术问题遇到困难时,思想方法应该灵活。
B. 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并在发表己见时能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C. 对古代著名学者的观点,也要多方面分析参照,不可盲从。
D. 本文在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了“晚年”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望之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而中书宦官用事。望之以为用宦者,非国旧制,由是大与高、恭、显忤。时,丞相丙吉年老,上重焉,望之奏言:“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之光,咎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并诘问望望之免冠置时对,天子由是不说。望之既左迁,黄霸代为御史大夫。丙吉薨,霸为丞相。霸薨,于定国复代焉。望之遂见废,不得相。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
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天子万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大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显等因令太常急围其第。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老入牢狱,苛求生活,不亦鄙乎!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衷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注]赞:结尾部分的话,相当于总评。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是大与高恭、显忤 忤:抵触,不相和
B. 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 趣:同“促”,赶快
C. 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 咎:责任
D. 并诘问望之 并:一起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 ②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①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①望之前所坐明白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子兹”。
D.①上乃可其奏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望之“折而不挠(屈服)”与“有辅佐之能”一组是
A.①上以……并诘问望之。望之免冠置对。②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
B.①显等因令太常急围其第。望之欲自杀。②望之以师傅见尊重。
C.①望之奏言:“三公非其人,……咎在臣等。②经明持重,论议有余。
D.①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鸠自杀。②(望之为左泻翊)三年,京师称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萧望之有轻视丞相之意,让几位大臣责问他,可是萧望之态度强硬,引起皇帝不满,望之因而被贬,其御史大夫之职,由黄霸替代。
B.孝元帝有意让萧望之做丞相,恰逢萧望之之子萧伋上书为望之以前的事辩冤,皇帝听信谗言逼迫萧望之自杀,后来又念及师恩,十分悲痛。
C.宣帝生病时,望之受命辅政,行使尚书职权。宣帝去世,太了即位后,望之多次被皇帝宴见,一同商议国家大事。
D. 奸臣陷害萧望之的理由是:唆使儿子上书,为上次之事鸣冤,引用《诗经》中的话说明自己的无辜,有失大臣身份,是对皇上不敬的表现。之。
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二卷(共108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 号 | 四 | 五 | 六 | 七 | 总 分 | 核分人 |
得 分 |
评卷人 | 得分 |
四、(18分)
1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8分)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又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白石滩
王 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有人说此诗的意境与《山居秋瞑》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通过对诗句作简要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意与
否不影响得分)。
17.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名句。(4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在《白马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为国而不惜牺牲生命。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上。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抒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卷人 | 得分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两 条 路
①新年之夜,一位老人正伫立在窗前,他睁开那充满忧郁的眼晴,仰望着蓝色的天空。
天空中,繁星像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的朵朵白荷花。他又把目光移向大地,大地上那为
数不多的比他的希望更为渺茫的人们,正朝着自己必然的目的地——坟墓挪去。如果将
一岁比作一站的话,在通往坟墓的道路上,他已经走过60站了。至今,他从自己的生活旅
程中所获得的,除了错误和懊悔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他如今身体衰弱、头脑空虚、心情
凄切,尽管已值花甲之年,还是鲜舒寡适。
②逝去的青春岁月,幻影般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了父亲把他领到那个起点的庄
严时刻。一个起点两条路:一条通向一个阳光明媚、恬静宜人的天地,那里大地上覆盖着
丰硕的果实,天空中荡漾着甜美的歌声。另条路通向一个遥远莫测的黑乎乎的大山洞,这
山洞没有出口,洞里流着的不是水而是毒液,一些大蛇在蠕动着发出噬噬的声响。
③他又抬起头看天空,苦楚地叫着:“啊,青春,你回来吧!哦,爸爸您重新把我放在生
活道路的起点吧!我会选择那条光明之路。”然而,他的父亲已经辞世,他的青春已经流
逝。
④他看见一道道移动着的光从黑暗的沼泽地的上空掠过去了,消失了;他看见一颗星
从天空坠落下来,消失了。“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懊悔无济于事,反倒如支支利箭穿
过他的胸膛。他想起了儿时的伙伴:他们和自己同时踏入生活,但是他们走上的是劳动之
路,是道德之途,值此新年之夜他们更是荣耀和愉快。
⑤高高教堂上的时钟响了,听见这钟声,他回想起父母早年对他——一个在犯着错误
的孩子的爱抚,回想起父母给他知识,为他祈祷。他沉浸在羞耻和悲切之中,怎么也不敢
再仰望夜空——那安息着父母之灵的夜空。泪水从模糊的眼里流出来,滴落着。他绝望
的晃动一下身子,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
⑥果然然,他的青春回来了—--那上面的一切都是他的年夜梦,惟有梦中所提到的他的过失是真实的。他还年轻,他感谢上苍——他还拥有时间,他还没有错过起点,仍然可以自由地踏上那第一条路,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⑦那些今天仍然在生活的门槛徘徊,对生活之路选择不定的人们,请记住:当岁月流
逝,当你发现自己的脚步已瞒珊在通向黑乎乎的大山洞的山道的时候,你会痛苦的呼喊:
“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但,这已是枉然的呼喊。
------(该文选自德国作家里克特创作的微型小说,略有改动。)
18.第二段中说“一个起点,两条路,”那个起点,有什么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四段中,“他”看见了什么呼喊“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体味第八段中画横线的文字,(1)描绘“第一条路”留在主人公心中的美好印象;(2)为什么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 得分 |
六、(12分)
22.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必须保留的,有些是可以删除的。请将必须保留
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4分)
信息、教育、知识①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新资源,关于②信息、教育、
知识③这④三大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⑤水平⑥将从根本上决定经济的⑦发展的⑧水平
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扩写下面的句子,不改变原意。(4分)
秋来了,树叶纷纷飘落。
24.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某旅游景点统计一览表
年份 | 门票价格(元) | 游客量(万人次) | 旅游收入(亿元) |
1999 | 25 | 47 | 1.1 |
2000 | 30 | 70 | 1.8 |
2001 | 35 | 100 | 2.5 |
2002 | 40 | 125 | 3.5 |
2003 | 70 | (第一季度)30 | (第一季度)1.9 |
(1)用一句话概括该旅游景点1999年至2002年的发展状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进行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03年的情况可能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 得分 |
七、(60分)
25.阅读下的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这个“秃头论证”的理论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秃头论证”理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体现“秃头论证”的理论。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3---2004学年新乡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A项中“淖、悼、绰、掉”读音分别是nào、dào、chuò、diào;B项中“箧、惬’读音为qiè,“挟”的读音为xié,“浃”的读音为jiā;C项中“唆、梭”读音为su6,“竣”的读音为jùn;“悛”的读音为quān;D项中“黜、绌”的读音为chù;“拙”读音为zhuō;“茁”的读音为zhuó)
2.D (A项中“班集建设”中的“集”应为“级”;B项中“英雄倍出”的“倍”应为“辈”;
C项中“反应”的“应”应为“映”,“陷井”的“井”应为“阱”,“遗害无穷”的“遗”应为“贻”)
3. C (铲除单纯强调彻底除去对象;根除侧重于寻找所指对象的根源然后除去。此处对象社会土壤已经是造假售假的根源,故不存在寻找根源的意思,不可用根除。激愤侧重愤怒、激奋;侧重振奋。“只有……才……”表条件;“如果……就……”表假设,此语境应用“如果……就……”)
4. B(应为“两面三刀”或“表里不一”或“阳奉阴违”)
5.C (A项用语赘余,将“随着”或“以来”删去;B项句式杂糅,将“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00万人”改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XX%”或“医疗保险已经覆盖9400万人”;D项表意不明,将“了”改为“的”。)
6.B(“二三年级”中“二”后加“、”)
7. C(是众说纷纭的现象,不是原因)
8. C(注意准确筛选信息)
9.D (A项二人的观点不一致,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B项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逸对后世的贡献;C项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
10.D(“晚年”原本是作者一家之言,说“不容置疑”绝对化了。)
11. C(咎:罪过,过失,应该是名词)
12.C(①“所”字结构;②地方,名词。A项,都是定后置标志;B项,都是“用”的意思,介词;D项,都是“于是”,“就”。)
13.D (A项,“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是奸佞之人对望之的诬陷;B项,“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说明望之被尊重的原因是曾为皇上之师;C项,“望之妻言:‘三公非其人,…… 咎在臣等’。是望之对丞相丙吉的议论。)
14.B(“皇帝听信谗言逼迫萧望之自杀”错,皇帝没有想到有此结果。)
15.(1)商鞅害怕老百姓不信任自己,就在国都南门的集市上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征求有能将木杆搬运到北门去的人,给他十金(5分)
(2)有一个搬运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不欺骗百姓。(3分)
16.(从诗句入手分析意境,言之成理即可)(6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l分)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l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分)
18.一个人即将步入社会的起点,它可以是正确人生之路的起点,也可以是错误人生之路的起点。(4分)
19.“他”看见了光和星;(2分)光的掠过、消失,星星的坠落、消失有象征意义,青春虚掷,年华已尽,见景生情,引起充满恐惧的联想。(4分)
20.(1)那条路通向一个阳光明媚、恬静宜人的天地,那里大地上覆盖着丰硕的果实,天空中荡漾着甜美的歌声。(2分)(2)那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事实证明,走上这条路的儿时伙伴都得到了荣耀和愉快。(2分)
21.虚实结合,年夜梦写得很逼真,笔锋陡然一转回到现实,一扫凄切氛围,现出一缕光明,加之结尾的劝诫。作品的思想内容积极深刻,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体,环境描写有象征意义。(意思符合即可)(4分)
22.①④⑦或①④⑧⑨(4分)
23.示例: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来了,树叶像一只只翩飞的蝴蝶纷纷飘落。(写得萧条亦可)(4分)
24.(1)虽然门票价格不断上升,游客量和旅游收人(仍)呈上升趋势。(2分)
(2)虽然门票价格猛增,导致游客总量减少,但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分)
25.写作提示:”秃头论证”故事寓含的哲理,可以提炼为”细微的难以觉察的量变孕育着重大的质变,“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种辩证观念。但不能把作文写成问答题,要注重自己的切身感受,言人之所未言,用形象或富有说服力的语言展示上述演变中的辩论理念,如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