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2014-5-11 0:11:5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伶俜    聘请   娉婷   纵横驰骋

B.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C.蚊蚋    纳凉    木讷    方枘圆凿

D.渎职    赎罪    木椟    穷兵黩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渲染    高潮跌起     废弛    心旷神怡

B.混沌    繁文缛节     嗽口    打架斗殴

C.赔偿    读书札记     销赃    三令五申

D.摄像    手不失卷     怄气    全神贯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当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B.美国纽约试行的结果表明:如果使用电子护照,旅客过关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并能省去检查护照的人力。

C.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但没有使中国人民屈服,反而大大地激发了中国各民族的最大多数人民的爱国热情。

D.鲁迅先生始终战斗在斗争的前沿阵地,诚然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未尝没有浪漫主义的成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B.这里的高山深壑,出产极为稀有的菊花石,所产一尊2米高、盛开128朵白菊的菊花石珍藏在国家地质博物馆,其品位无以复加,举世驰名。

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D.中国加入WTO,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许多部门和企业带来了危机,这是不容置喙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B.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C.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D.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和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

接入和支持平台。

6.能表现纤NFDF6、典雅、含蓄、悲慨的四句诗依次是(  )

A.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B.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C.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D.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二、(12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需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做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在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其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们之中的一小部分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可以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仍然在那里。

即使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自己先被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7.理解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选择体现霍金真正意图的一项(  )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在中学基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8.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科学)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这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D.好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9.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相信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能够消除一切“把我们消灭”的“危险”,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15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材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戌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材,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砦(zhài,同“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橐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却。迁文思使。徙知保定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砦。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赍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三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部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赀(zī,同“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慷慨自陈        慷慨:胸怀大志,刚直不阿

B.德明部落平凉方渠    寇:占领

C.其众数万金明       薄:以……为薄,轻看

D.不如间道其不意     掩:袭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破金明诸砦

 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 经略使夏竦荐其材,供备库使

迁文思使,知保定军

C. 仲淹属美复城如故

援兵不至,徙军山北

D. 美军侯戌边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葬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

B.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

C.夜斗不解

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1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 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美行伍出身,在军旅生涯中,由军士升到统兵将领,所得俸禄赏赐常常分给下属。如果有余,总拿来犒劳大家,从不谋私。

B.周美忠于大宋朝廷,勇气过人,在赵保吉攻陷灵州后,毅然离别故土亲人,秘密投奔京师,后在契丹犯边、真宗驾临澶州时,慷慨自陈,要求亲捉敌将,这些都很受真宗赏识。

C.周美指挥打仗,善用智谋,不仅知己,而且知彼,金明地区的两仗、芙蓉谷的一仗,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D.自元昊反宋、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多不利,而周美前后十余战皆获胜,还使十一个部族归附朝廷。

第Ⅱ卷(105)

四、(15分)

1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①荷NFEFA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紫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NFDF7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文句中的作者与篇目提示,联系句子内容,准确填写诗文名句。(任选两小题)(4分)

(1)在越来越凝重的夜色里,我越来越分明地听到春雨轻扣着地面、窗框的沙沙声,仿佛辽

远而又逼近,单调中透着迷离的神韵。我捧读陆游在《临安春雨》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似乎已渐渐领悟出我们的祖先隔着矮矮竹楼聆听着这样的初春小雨时悠然淡泊的心境了。

(2)一眼望去,芦苇滩莽莽苍苍,海面上水天一色,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描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晚唱,雁阵惊寒,美景美色美不胜收。临此境,真个是回归大自然,感天地之无穷,叹风光之无限。

(3)古书《周易》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预就是一种对未来事件处理的预案,就是一种机制。世界各大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都有非常详尽科学的预案,以确保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从记者出发、采访、各媒体协调、后方编辑配合如背景资料调用、后期包装,到频道整合、连续播出等等环节,一切尽在有条不紊的掌控之中。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和疏松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落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都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藏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黄斑纹,是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告诉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NFDD0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们的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就把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在山冈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蜣螂可能被人踩过,尸体已经变形,渗出的体液粘着两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蚂蚁紧紧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摇晃,但丝毫没有向前移动。我看了很久,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着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6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迸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急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

——选自《青年文摘》2002年11期

19.文章第三段首句写到:“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

有什么依据?把它放在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NFDEB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试。”试析北方农妇NFDEB刀与麻雀擦试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都写了蚂蚁,第四段与第九段也都写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此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采用多视角的观察方法,对生活在大地上的蚂蚁、麻雀、熊蜂以及人等生命的生活情状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这些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生灵们的写作主旨。

B.全文选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条感情的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集中地揭示了“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一主题。

C.文章在描写不畏雷雨而为女儿衔食的麻雀时说“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这是因为鸟的羽毛不会被雨水淋湿而失去美丽的光泽。

D.冬去春来的时候,作者说“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这种感觉是激发作者“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的兴奋剂和推动力。作者这样,也是为激发读者“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

E.文章最后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含蓄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热爱过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和为生活劳作着的美好。

六、(12分)

2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这座平原的城市,历来是一整个的冬季,树上都会剩下不落的树叶的,不论天气怎样的不好和无情。

②这时,雪刺伤了我的眼睛,竟毫不迟疑。我的眼泪就流开了。

③透过树脂镜片,我忽然发现,路边所有的树上没有了一片枯叶,这似乎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④而此刻,我的视野中已找不到一片滞留在这个冬季的树叶了。

⑤我微仰着头,不停地用纸巾伸到眼镜里面去擦眼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参照例句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在句后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句意完整,有一定的内涵。

例句:人作为他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多少也是自身困苦的制造者。

(1)导致失败的陷阱远远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大的哀愁莫过于在痛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按照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对“利息”的定义为“在借贷活动中,贷币持有者(债权人)除收回到期贷款外,另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取得的收入”。

上述定义是以债权人为主体的,请概括上述内容,以债务人为主体,给“利息”下定义。

答:在借贷活动中,债务人为取得贷币使用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你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和师兄弟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阅读上文,请以“岩石与细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选;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北大附中2004届高三模拟考试

1.B(A.俜pīng,聘pìn,娉pīng,骋chěng;B.淖nào,悼dào,棹zhào,绰chuò;C.蚋ruì,纳nà,讷nè,枘ruì;D.渎dú,赎shú,椟dú,黩dú。)

2.C(A.跌—迭;B.嗽—漱;D.失—释。)

3.B(“如果”是多余的,应删去。)

4.A(B.“无以复加”用来形容事物的程度,多用为贬义,可换为“无与伦比”;C.“瓜田李下”常用来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D.“不容置喙”指不容许插嘴,不让人有说话的机会。可换为“不容置疑”。)

5.D(A.将“所”改为“的”;B.重复赘余;C.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6.D

7.D(A.霍金说此话的目的,在于阐述“我的公众科学观”,不在于“讽刺”和“批评”,也不是针对《时间简史》。答题时可参考第二段的相关内容。)

8.D(A.霍金这样说意在强调“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而A项的推断违背了作者原意,而且推断也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B项推断也超出原意,霍金列举二例意在说明科学进步的节奏迅速,并不涉及中学如何开设课程(注意:题干要求是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而不是推断正确的项);排除C项也要结合语境,霍金所言是揭示普遍规律,不能用个别来否定一般。)

9.B(第五段是在将核战争危险排除的假设性前提下讨论问题的。)

10.C(最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关于“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一句,文中并没有相关信息,同时也不符合客观现实。A、B、D的相关推论,在原文中有一定的依据,同时推论也是合情合理的。)

11.D(A项“慷慨”情绪激昂;B项“寇”侵犯;C项“薄”通“迫”,逼近,迫近。)

12.C(A项①“既”……以后;②“既”不久。B项①“擢”提拔;②“徙”调任。C项同为“于是”。D项①“以”凭……身份;②连词,“用来”。)

13.D(A项“势必”文中意为“那形势一定”,今义为“一定”;B项“复出”文中意为“又经过”,今义为“不再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再次出任某种职务”;C项“不解”文中意为“不能分出胜负”,今义为“不明白”;D项“不意”意义都是“没料想到”。)

14.D(①句表现周美的勇猛;②句是周美所任官职;⑤句是周美的战功。)

15.C(周美在金明地区一共打了三仗。)

16.(1)夏人刚刚得志,形势上一定会再次侵犯。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现在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

(2)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像原来那样修复城池。

17.(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欢悦、惊喜。

18.(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9.(1)这一结论是从日本作家对日落的观察与“我”对日落、日出的观察感悟出来的。(2)把这句话放在第三段首句,一是对第二段的描述起了总结作用,二是引出第三段对勇敢但已死去的熊蜂的感慨。

20.(1)两者除在动作相似外,更因为两者所磨NFDEB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

(2)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对大地上的生命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21.都不相同。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建造自己美观实用的生活家园的角度写的,第二次是从蚂蚁辛勤觅食的角度写的;第一次写麻雀写出了它们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状,第二次写出了麻雀为抚育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

22.DE(A.“热爱这些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小生灵们”这不是本文的主旨;B.“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不是本文的主题;C.这里的美丽不再是指外表之美,而是指勇敢无畏、爱心无限的内在之美。)

23.②⑤③①④

24.(1)通向成功的捷径

(2)回想快乐的时光

25.而向债权人支付的超出本金的资金。

26.略

【参考译文】

周美,字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小时候在北方军中服役,凭借才气与武功著称。赵保吉攻陷灵州,周美抛弃他的家族,秘密逃到京城,皇帝召见他,让他在禁军服役。契丹侵犯边疆,真宗亲自到澶州,亲征到敌城北门。周美情绪激昂,毛遂自荐,希望借助几匹战马把契丹将领抓到城门下,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凭借军侯身份戍守边疆,与州将追击作战,在九井原、乌仑河打败敌军,杀敌很多。多次升迁,为天武都虞侯。元昊谋反,周美于陕西领兵,经略使夏竦引荐其材,破格提拔他为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攻破金明诸寨以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求说:“夏人刚刚得志,形势上一定会再次侵犯。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现在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像原来那样修复城池。几天后,贼人果然来侵犯,敌军几万大军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二千人马奋力作战,一直到黄昏时分,援兵仍然没来,周美于是领军到山北,多设疑兵。夏人远远望见,以为救兵到来,即刻领兵逃跑。周美不久又经过艾蒿寨,于是到达郭北平,夜明战斗不止。周美率领众人派人持一火炬从小道上山,举起更多的旗帜,在四面呐喊,贼人因惧怕而逃跑。周美俘获几千牛羊、骆驼、铠甲,于是招募兵士修筑万安城而归。敌人再次侵犯金明,周美率领部队从虞家堡北山杀出,敌军即刻退却。周美升迁为文思使,随后调任统领保定军。

元昊军大举侵犯,占据承平寨。各位将领集合军队商讨进攻的办法,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三日粮草便可以直捣敌穴。周美说:“敌人知道我军已来应战,一定设下埋伏等待。不如从小道袭击他们没料想到的地方。”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领部队从西边出芙蓉谷,大破敌军。世衡等果然没有战功。

自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大部分没取得过胜仗,周美前后十余战,平定三百族帐,焚掉二十一帐,招降十一族,收复很多城堡。在军队中所得俸禄赏赐,大多分给他的部下,如果还有剩余,全部用来犒赏军士。到死时,家中没有任何剩余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