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试卷

2014-5-11 0:11:5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卷(选择题 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嵘   结    言  信而有  云霞蔚

B、姿   帽    品  义愤填  歌燕舞

C、求   伟    肚  路亡羊  骥一跃

D、然   落    客  鼓晨钟  马厉兵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博取   斩露头角  宛转  书声琅琅

B、恍惚   功败垂成  恢谐  洗耳恭听

C、浩瀚   无与伦比  防碍  错落有致

D、领衔   和衷共济  融资  秀外慧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两千多年以前的剑还如此锋利,实在令人____________。

②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要_____________包括降低关税、取消关税壁垒等有关开放市场的承诺。

③澳门回归祖国,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是____________的。

A、诧异    履行    毋庸置疑           B、惊异     实行    无可辩驳

C、惊异    履行    毋庸置疑           D、诧异    实行    无可辩驳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的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

B、他总是喜欢在同学们面前班门弄斧,大家都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

C、您对学生关怀备至,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我真是感同身受啊!

D、“素质教育”这种说法,在教育界可谓耳熟能详,在报刊上同样屡见不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时,我们大家有既光荣而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国家自从明确了全国统一的“五一”、“十一”放假日之后,中国的假日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合理恰当的一组是: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审判认定林世元犯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的事实清楚,_________________林世元犯罪情节特别严重,论罪应当判处死刑。

A、定罪准确,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量刑适当。

B、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定罪准确,证据确实充分。

C、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

D、审判程序合法,量刑适当,定罪准确,证据确实充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

纳米技术

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进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中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从大西洋至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高地。最近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德国也把纳米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19家研究机构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更是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仅美国政府部门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就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5亿美元,试图像微电子那样在这领域独占老大地位。一时间,“纳米热”遍及全球。

环球同此凉热,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早在纳米科技兴起之时,中科院就紧跟国际水平,用原子“写”出了“中国”和中国地图。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纷纷在立项和资金上对纳米研究给予支持。

从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堆纳米晶体,到合成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管,从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到合成出高质量的储氢碳纳米材料……我国科学家纷纷联手,在这一最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里勇敢搏击,不仅建立了几个纳米材料研究基地,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绩,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7、根据文意,对文中“战争”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之间为掠夺经济、科技、文化财富而采取的战争。

B、国家之间为扩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C、国家之间为了在某一领域的领先而进行的争胜活动。

D、国家之间为谋求世界范围内的领导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8、对文中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铜能够随意弯曲拉长并且不会恢复原样。

B、纳米铜能够弯曲达50多倍,却不能够随意折断。

C、纳米铜尽管弯曲达50多倍也不会向人屈服。

D、纳米铜可以弯曲拉长达50多倍也不会折断。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碎的陶瓷通过纳米化,将可以变成有韧性的重要材料。

B、新世纪到来后,巨型计算机就能够装入人们的口袋里。

C、新世纪到来后,世界各国展开了在纳米技术方面的激烈竞争。

D、纳米技术还将给基因定点,给药物提供新的运输方式与途径。

10、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谁投入纳米研究的资金多,谁就将抢占到纳米领域的高地。

B、我国在纳米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还有可能继续一段时间。

C、随着各国在纳米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战争将悄无声息地爆发。

D、纳米技术的研究,将产生更多的纳米电子学及其相关的科学。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大统十年,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伏,惧不免诛。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辟高门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王茂家钱帛,旌吾过。”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都兵郎中。 除:免去了   

B、昔于公断狱无。 私:案件

C、今欲伏。    首:自首    

D、实不敢死。   爱:爱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再迁渔阳太守,转蜀郡太守。

B、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周文悟而赦茂,已不及矣。

C、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卿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D、旌吾过                   辟高门待封

13、对下列各句中省略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寻”后略“庆”,即柳庆

B、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若”后略“官府”;“便”前略“我们”,指假托的“劫贼”

C、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  “每”前略了叹者“柳庆”

D、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    “已不及矣”前略“赦茂”,意即王茂已被处死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

②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③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④乃复施免罪之牒

⑤昔于公断狱无私

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自幼聪慧大度,博览群书,深受朝臣器重,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同时兼任其他要职。

B、惩治孟欣,突出体现了柳庆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的可贵精神。在他的威慑下,贵戚不得不老实。

C、破获劫案过程中,柳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诱引罪犯自供于世,表现出超人的智谋。

D、柳庆辞气不挠,冒死进争,终于使周文“悟而赦茂”,体现了敢于直谏,救人于水火的高尚品德。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明其无罪,亦须坐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虚景有实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即写于退居洛阳之时,那么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其身正,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2)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敝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地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

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的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9、从全文看:(1)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2)第四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居民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子、“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韵。

六、(12分)

23、 下面一则简讯存在毛病,请修改:(2分)

目前,滨江宏达教育科技公司与育才中学向阳职业高中联合开发的“宏达教育教学综合检测系统”“宏达万题考评系统”等软件,应用后大大加强了学校检测手段的科学性、系统性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受到好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知识经济”下定义。(4分)

①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

②知识经济是由联合国的研究机构于199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

③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

④它的产生标明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主要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制、生产、分配、消费等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依照下面例句的格式,对“美”进行描述。(6分)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

啊,友情,我是否得到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别在意结果如何,因为过程是美丽的。”也有人说:“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价值的劳动。”

你觉得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或者你对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请以“过程与结果”,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