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同步测试—(3)
注意: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注音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词语是 ( )
A.chuāng创刊 创痛 创痕累累 出口创汇
B.kān看护 看门 看守内阁 看风使舵
C.xīng兴隆 兴奋 兴师动众 兴利除弊
D.qǔ曲解 曲谱 曲高和寡 曲突徒薪
2.错别字最少的一组词语是 ( )
A.对峙 坐收鱼利 厉兵秣马 迫不急待
B.门坎 承前起后 为虎作伥 金榜题名
C.融汇贯通 光华璀灿 佶屈聱牙 儒子可教
D.陨石 重蹈复辙 巧夺天工 飞扬拔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为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而出版的《雨果文集》 了雨果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和画家的全貌。
②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制,而且需要 人们言行、 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③以艰涩掩饰 ,是现如今学术风气不正的表现之一。
A.显现 规定 调和 浮浅 B.展现 规范 协调 浅陋
C.表现 规划 调理 肤浅 D.体现 规劝 调整 浅薄
4.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所教的学生只是亦步亦趋,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教师工作的失败。
B.今天看来,散文家杨朔的许多作品只是当时政策的图解,但这无可非议,我们不能要求作家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C.中国新疆的“东突”组织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国际恐怖主义。
D.赵守俨先生继任总编辑后,筚路蓝缕,使中华书局保持了编审重学术、出书高品位的传统。
5.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句子是 ( )
A.台湾新领导人粉墨登场以来,一面竭力鼓噪“重返联合国”,一面大量订购军火,这难道不是企图分裂祖国又是什么?
B.画家傅抱石的一方闲章“待细把江山图画”,正是他泼墨挥毫,描绘祖国壮丽山川一生的写照。
C.“心连心”艺术团在革命老区的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罪犯低龄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的淡化造成的。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做为音乐教师的她,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孩子在她怀中慢慢睡着了。
B.有的人可能终生是个谜,但只要他是英雄,不管谜面如何,谜底决然是个“公”字。
C.他暗自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译完了这本书。
D.“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
二、(12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人詹姆斯·特瑞尔从事光与空间的艺术。他的一个作品系列是用光化解空间的进深感。
通常是一个矩形的房间,房间尺寸不妨假设长宽高各为10×5×4米。进入该房间唯一
的门开在一个短边上,无窗。特氏却在房间的中央加设一道隔墙。由于隔墙上开了一个很大
的洞口,即在5×4米的墙上开成4×3米的窗洞,隔墙实际上构成一个周边为半米宽的边框。
观众从房门进入,通过这个边框看到另半个房间。然而那半个房间在特氏精心布置的灯光下
产生了失去第三维的幻象,呈现为一个有某种色彩(灯光的色彩)的似平面,也就是说隔墙
成为了“画框”,上面的洞口转化为了“面画”。据说常有观众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二
维还是三维空间,便靠近隔墙去用手触摸“画面”,不慎失去了平衡而跌入半米 高边框后的
“画”中。
技术上取得上述效果并不很困难:一个空间中的各个界面之间的光影反差越大,空间感
越强烈;反之,空间的各个界面的亮度越接近时,空间感就变得越微弱。英国人罗宾·艾文
斯却注意到特氏这组作品的另一有趣现象:这些作品的效果无法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作为
平面媒介的绘画可将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空间来表现;而特氏的装置也完成了从三维到二维
的变化,但形成的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幻象。的确,绘画实在的平面无法表现虚幻的平面。
事实上,特氏在创作过程中只绘制了建造图或施工图。艾氏对特氏作品的关注并非偶然,
因为艾氏本人的领域——建筑学——传统上是依赖绘画史进行研究或设计的。
7.根据文意,对“光与空间的艺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研究如何用光化解空间进深感的艺术
B.研究建筑空间与光的照射运用之间的关系的艺术
C.研究如何产生失去第三维的幻像的艺术
D.研究如何产生有某种色彩的似平面的艺术
8.哪一项不属于对“绘画实在的平面无法表现虚幻的平面”的原因的理解? ( )
A.绘画实在的平面是二维空间,造成的是三维假象
B.虚幻的平面是三维空间,造成的是二维假象
C.像特氏装置所产生效果无法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
D.绘画只是平面的媒介而已
9.艾氏为什么关注特氏的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特氏装置形成的仅仅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幻象
B.特氏在创作过程中只绘制了建造图或施工图
C.建筑学传统上是依赖绘画史进行研究或设计的
D.特氏作品是绘画原理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特氏的装置像绘画一样完成了从三维到二维的变化
B.能用光化解空间进深感的建筑是无形的
C.在技术上能否取得失去空间感的效果,取决于空间中的各个界面之间光影的反差。
D.特氏装置的建筑空间存在可画性
三、(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心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以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知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11.对句子中注点词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当(阻截)屯留之道 B.今夫蜀,西辟(通“僻”,偏僻)之国
诛(诛杀)周主之罪 戎狄之伦(伦理道德)也
C.顾(反而,却)争于戎狄 D.故臣愿从事于易(交易、贸易)
去(距,相距)王业远矣 齐,韩之与国(盟国)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挟天子以令天下 B.今王之地小民贫
作师说以贻之 修守战之具
C.而王不争焉 D.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属于司马错说秦惠王伐蜀的理由的一组是 ( )
①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 ②欲王者,务博其德
③今王之地小民贫 ④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⑤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 ⑥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张仪主张联络魏国和楚国一道伐韩,直攻入周都,取周而代之,称王天下。
B. 张仪引用“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来说明伐蜀不过是争利于市,伐韩才是争名于朝,说服秦王不要因小失大。
C.司马错希望秦惠王“广其地”“富其民”“博其德”以求霸业,认为这三方面的条件具备的话,秦王就可以随之进兵伐蜀了。
D.司马错认为如果伐韩攻周,他们必将合谋,而通过齐国和赵国去请求楚国和魏国来解围,结果必使秦国处于险境。
第Ⅱ卷(各类题型108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句子。(8分)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蘘中,见所书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新唐书·李贺传》)
15.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16.母使婢探蘘中,见所书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17.阅读下面两首唱和诗,做后面的题目(6分)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楚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 稹)
①试解释两首诗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白诗:
元诗:
②诗中划线的句子诗情曲折、耐人寻味,试简述为什么能有这种效果。
18.默写柳永词《雨霖铃》(4分)
寒蝉凄切,
。
五、(18分)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颠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建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颠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的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在在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绿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 。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灰烬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9.①“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有哪两层含义?(4分)
(1)
(2)
②“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是什么意思?(2分)
20.参照末段划线的短语,为第四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描述兴福寺月亮的短语(2分)
(不超过15个字)
21.写出作者笔下兴福寺的三个特点(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对这篇散文的下述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篇首借鉴“顶真”修辞,语句行云流水。
B.古诗、法书、内典,文章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C.虽然“感到庄严和净化”,却“不能‘顿悟’”,传达出淡淡的遗憾
D.第四段句子的组合暗示了午夜步归,构思巧而隐。
E.文末写到新疆的月亮,手法上属于“正衬”。
六、(12分)
23.在横线上写一个分句,要求分号前后内容相对,句式和修辞相同。
英雄说,生活是有待开发的矿山,拥有丰富的宝藏;
24.用一个单句表达下面这个复句的内容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的角度看,最基础的是两门科学,一门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学,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
25.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给我们的信息加以概括。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做“拿来”的话,那么“吐丝”“酿蜜”便可称为“创新”了。试想,如果一只蜜蜂只会“采花”而不会“酿蜜”,那么它在人们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恐怕与那只蜇人的马蜂没有区别了。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3)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A 5.B 6.B 二、7.B 8.C 9.D 10.C
三、11.C 12.A 13.D 14.D
四、15.(他)不是先定好一个题目然后写诗,也不像别人那样受那些条、框的限制。
16.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17.①白诗:昨日半夜三更我梦见了你,不知你因何事在忆念着我
元诗:我如念患病而神魂颠倒,尽梦见些不相干的人,却未能梦见老朋友
②两首诗均运用了“曲笔”,不直抒思念,反而使这种思念传达得委婉感人,给了读者鉴赏和再创作的空间。
1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9.①(1)住在拓刻着这首美丽的诗歌的兴福寺 (2)沉醉在常建这首美丽的诗歌的意境之中 ②忘情于思索和鉴赏,陶醉于常建之诗和米芾之字
20.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21.①幽寂的自然环境 ②浓郁的人文气息 ③浓浓的禅味(答“在在透着禅意”出可以) ④成了精的月亮(答“唯一的月亮”也可以) 22.C、E
六、23.例:懦夫说,生活是难以横渡的江河,充满激流漩涡
24.例: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的角度看,最基础的两门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
25.答题思路:家不等于房子,仅仅有亲人也是不够的,它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能答出重点,表意准确即可)
七、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