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综合检测试卷(2)

2014-5-11 0:11:52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全程检测二十三:综合检测试卷(2)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残骸 核查 咳嗽 弹劾 言简意赅

  B.对峙 持重 寺院 侍奉 恃才傲物

  C.侥幸 骁勇 富饶 尧舜 百折不挠

  D.精彩 菁华 清晰 靓女 晴天霹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招聘 目不交接 诡秘 瑕不掩瑜

  B.坐落 掷地有声 编纂 脱颖而出

  C.蝉联 沸反盈天 怄气 迫不及待

  D.悖谬 郑重其事 昏聩 优柔寡断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虽然他不断球路,还是没能遏制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金杯。

  ②现代化城市需要高雅艺术,而高雅艺术更需要现代化城市的扶持,这已是无可的事实。

  ③为了使孩子更好的成长,家长与老师应加强联系,经常情况。

  A.变幻 置疑 勾通B.变换 置疑 沟通

  C.变换 质疑 勾通D.变幻 质疑 沟通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B.在刚刚经过非典之痛后,人们不应该放松对它的警惕,现在正值秋冬季节,非典的危险依然存在,吃野生动物的陋习东山再起令人担忧。

  C.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在太空绕地球飞行成功凯旋后,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

  D.去年广州某山庄举办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廖静文女士主持了开幕式,她敝帚自珍地向观众一一介绍了展馆内的画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抱着向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学习的想法,我们的“十一黄金周”是在上海向明中学、复旦附中等学校举办的教学研讨会上度过的。

  B.深圳消防员丁先生认为:一个消防员即使灭火成功了,哪项操作违反了程序就要给予处罚,整个管理应实现量化与数字化。

  C.日本以追随中国的形式,在今年一月宣布了以加强同东盟的关系为目的的“一揽子经济合作设想”。

  D.即使是受过那个可怕年代冲击的中年人也决心向前迈进,他们的梦想也更为昂贵:汽车、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和别墅。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814页)。

  B.是减少试题数量呢?还是延长考试时间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C.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D.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7.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8.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9.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①,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④,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⑤,蠲其租赋⑥,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置辟:指施用刑法。⑤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⑥蠲:免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题未启 启:打开。

  B.政事一切无顾让步顾 让:指顾念谦让别人。

  C.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D.民不胜掠,自诬服用诬 服:指诬告别人犯罪。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①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D.①我若从尔言得不死。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的一组是()

  ①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②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

  ③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④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⑤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

  A.①②⑤B.③⑤

  C.①③④D.②④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而死。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2分)

  译文:。

  (2)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3分)

  译文:。

  16.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3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18.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三选二,4分)

  (1),。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滕王阁序》)

  (2)屈平正道直行,,,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3)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19-22题。

  读山(节选)张腾蛟

  ①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②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④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⑥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⑧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⑨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⑾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19.联系全文看,(1)“读”的含义是什么?(2)“读山”的含义是什么?(4分)

  (1)答:。

  (2)答:。

  20.(5分)

  (1)第⑦段中画线的三个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2)第⑩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21.(5分)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作者从巉岩中读出了什么?

  答:。

  (2)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枯树”的“笑”,联系上下文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答:。

  22.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山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侧重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B.这篇散文,虚实相生。实写读岩与读林,虚写读峰与读谷,给读者以想象、补充的空间。

  C.作者以自己的真实见闻描写了发生在山林中生物之间的争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D.这篇散文,景中寓理,如第⑥段蕴含着弱者要自立、自强,必须顽强拼博的人生哲理。

  E.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满怀激情,描写了游山时所见的各种景物,富有情趣与理趣。

  六、(12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表达句意。(个别字可删减)(4分)

  这场篮球赛将在下午四点钟开始,这场篮球赛将决定哪队是冠军。

  ①强调比赛重要性的句子:。

  ②强调比赛时间的句子:。

  2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提取两条最重要的信息。(4分)

  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据建设部高层人士介绍,这一预测是在对中国城市速度加快,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中国住宅建设由于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的实际要求,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他说,住宅建设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据介绍,按照中国建设部前年确定的2010年的住宅建设发展纲要,到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99年的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答:(1)。

  (2)。

  25.仿照例句,从生活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4分)

  例:事物--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

  正面:。

  反面:。

  七、(6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刘墉曾回忆过这样一段经历:还是学生时代的某一阵子,由于好久没动笔,再拾起笔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作品进步了。他以这件事请教老师,老师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在这段不动笔的时间中,你有了新的领悟;一是因为长久的荒废,使自己的眼光降低了。”从此,每当感到自己有进步的时候,他都会以这两点去反省,这进步是真的进步,还是自己的标准降低了。

  试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全程检测二十三

  综合检测试卷(2)

  1.C2.A3.B4.C5.C6.D7.C8.C9.C10.A11.D12.B13.A14.D

  四、15.(1)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2)城中百姓的性命都关联在我一人身上,我如果听从你的话能够不死,城中百姓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16.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

  17.“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8.答案:(1)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予崇阿。(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3)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19.(1)观察、思考(2)表面上是观察山中之景,实际上是思索社会、人生的哲理。

  20.(1)赞美了第一个踩出山径的人为后人做出的贡献,赞美了小径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格。

  (2)照应第①段,总结上文(②-⑨段)

  21.(1)读出了巉岩的坚韧、能经受得住考验、威武、温顺、能耐寂寞、宽宏大度的品格。

  (2)人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得到了帮助。(必须从“人”的角度谈)

  22.B、D(A.此文重在理而不在情;C.并非真实见闻,“争斗”也说得不当;E.游踪为序说得不对。)

  23.下午四点钟开始的这场篮球赛,将决定哪队是冠军;决定哪队是冠军的这长篮球赛将在下午四点钟开始。

  24.(1)未来十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年均5.5亿平方米。(2)到2010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比本世纪末增加近3平方米。

  25.参考答案:竹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参照2003年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