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检测二十四:综合检测试卷(3)
第 Ⅰ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 不啻 鞭笞 摧山坼地
B.蹊跷 祈求 稽首 杞人忧天
C.毗邻 譬如 荫庇 可与媲美
D.嗜好 谥号 弑君 有恃无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复原 声名雀起 烦琐 兵荒马乱
B.旗竿 甘拜下风 传颂 陈词滥调
C.夙愿 徇私舞弊 蔓延 筚路蓝缕
D.焦躁 萧轨曹随 流弊 残渣余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②中央财政部称,中国政府每年必须花费几十亿来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
③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的义务。
④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西华一高完全有希望有实力为国家级示范高中。
A.与其 遏制 抚养 进升
B.宁可 遏制 扶养 晋升
C.与其 遏止 扶养 进升
D.宁可 遏止 抚养 晋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极端恐怖主义用这样惨烈的“宣战”方式,拉开了文明发展“全球化”阶段的新型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像二次大战期间罗斯福政府千方百计仍无法调动美国国人的战争动员,而珍珠港事件却轻而易举地替他完成了一样。
B.国产手机在步步进逼国外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到自己的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C.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会经过一番评头品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名单。
D.就职演说放在官员任职之前,相当于誓约与诺言;廉政述职则更多地属于“马后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江干流含沙量猛增、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至今没有引起有关地方党委政府重视。
B.我们也反对那种以禁止化学武器为借口,不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
C.“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机机会,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尤其是亚洲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
D.《史记》就是这样运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原则,对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深得史学家赞赏。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也曾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我中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B.我手头这本小说讲述着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俄罗斯少年只身骑着一匹枣红色矮马冒雨夜行三十公里回家,仅仅为了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们”,父母幸福地几乎要晕过去。
C.“既然这样,”王师傅停了一会儿,慢条斯理地说:“我明天早晨六点在公司大门口等你,我们一起去看望他。”
D.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显然是因为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毕竟只有6万—10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了一个基因。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但是,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少数白种人(约为1%—5%)在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节)
7.对于人们抢夺基因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基因专利”已被公认,人们原来的伦理观念也已随之改变。
C.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
D.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8.下列对“伦理炸弹”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基因设计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对人类进行的重新设计。
B.指人们以“基因设计”为武器,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攻击。
C.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基因设计”进行的攻击。
D.指“基因设计”在人群中引起的反响。
9.不能成为“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基因有差异,存在0.1%的不同。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人类改变自己,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避免在人造新物处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下被淘汰。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10.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道理上说,基因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基因歧视的现象。
B.白种人能抵抗艾滋病毒的感染,就是因为他们的基因在发挥特殊的作用。
C.在“基因设计”的问题上虽然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在通过“基因设计”实现人类智力的飞跃这一问题上,人们却可以达成共识。
D.“基因设计”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限制。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诛,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蛉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史记·汲郑列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 比:并排,挨着
B.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C.伏矫制之 罪 矫:纠正
D.以数切谏 切:急迫,切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黯以父任
②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B.①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①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D.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②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下面文言文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
(《隋唐嘉话》)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云销雨霁采彻区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子夜昙花
张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竞意外发觉县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9.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3分)
作者“惊喜”是因为:。(2分)
20.作者说,“它的事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
答:。(4分)
21.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2分)
②。(3分)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短暂漆黑的夜里,昙花的笑容难以为继,风骨神韵也随之隐匿起来,因此作者物伤其类,伤心垂泪。
B.生命的确有如昙花那样,有许多灿烂时光,也有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C.作者以花喻人:花开时,如幻梦;只有梦醒花凋,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
D.本文语言平实,不事雕琢;笔调低沉徐缓,感情藏而不露;反映着作者淡泊的心志。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通过对昙花形象与性格的描写,艺术地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六、(12分)
23.阅读下面的句子,以“生活”“理性”“感情”为表述主体,写三个句意连贯的比喻句,要求说出它们与“想象”的关系。(4分)
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同时想象也必须接受深刻的理性的指导,否则,容易失去正确的方向;而想象的运作乃是强烈感情激发驱动的结果,缺乏激情,也就缺乏想象。
生活;
理性;
感情。
24.(4分)日本的研究人员潼泽武夫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创造
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学生总平均分流畅性交通性独立性二年级24.8.18.904.40三年级28.6522.159.15四年级21.3816.576.69五年级40.3730.9513.25六年级35.6625.0012.18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几个特点:
①。
②。
25.依照示例,续写句子。(4分)
走进图书馆,看到几百架图书,我觉得仿佛面对着滚滚的长江、浩瀚的在海、苍茫的宇宙;独自坐下来,读着一本好书,我觉得仿佛面对着、、。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著名教育家本杰明·D曾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救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求指点的青年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人青年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本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没等青年人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外面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你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本杰明舒心地笑了。
请以“想与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引材料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全程检测二十四
综合检测试卷(4)
1.D2.C3.B4.C5.A6.D7.A8.D9.A10.B11.C12.A13.D14.A15.B
16.唐太完曾经站在一棵树下,(指着这棵树对众人)说:“这棵树姿态优美。”宇文士及就跟着赞不绝口。太宗神色严厉地说:“魏公常劝我疏远那些爱奉承的小人,我不明白这小人是谁,心里常怀疑你而不能确定。现在看来果真如此!”(重点词语:尝、从、美、远、然)
17.①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1分)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1分)(两个得分点全有得3分)。
②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1分),由实而虚(1分),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
18.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9.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20.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21.①答案要点: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②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或: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本题考查对语段文意的理解能力。)
22.BE(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23.示例:生活是想象的基石(源泉);理性是想象的指南针(路标、灯塔);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打火石、催化剂)。
24.①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低,五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高,②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流畅性最高,变通性次之,独立性最低。
25.(仿佛面对着)忠贞的情人、真挚的朋友、和蔼的导师(只要写出三个连贯的喻体即可,写出一个得1分)
26.作文(略)(依据200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10分)。
写作提示:“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材料中的青年终于明白了本杰明的良苦用心,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到底“做”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