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压题模拟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抢qiǎng 抢劫 抢救 呼天抢地 抢班夺权 B.当dāng 当日 当真 安步当车 当仁不让
C. 切qiè 亲切 切磋 切中要害 切肤之痛 D.处chǔ 处方 处境 处心积虑 处之泰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赡养 涸泽而渔 反聩 哗众取宠 B.简练 人才倍出 作祟 励精图治
C.杀戮 严惩不贷 修葺 慢条斯理 D.整饬 莫衷一是 阔绰 积毁消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各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赌场”距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 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
②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 没有说到经济生活。
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实际上,它暴露出的 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A.居然 都 不过 B.竟然 都 恰恰 C.竟然 却 恰恰 D.居然 却 不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包括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疯了,疯了,人类疯了!”许多人面对克隆人的问题无一例外地表示出痛心疾首的样子
B.该你管的事情你就要管,你不管的理由,独眼龙看书 ——一目了然:还不是怕得罪人!
C.时间无处不在,却没有人得以切实地触摸;时间如影随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绽放着自己的魅力与影响
D.美国在反导弹条约上所表现的含糊其词的态度,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不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正因为阻力极其微弱,空气极其稀薄,所以这里是远程火箭和人造卫星活动的好场所。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D.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6.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 , ,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合、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 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 ③没有一片完整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7.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3分)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9.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产物。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C.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负石沉于河。君子闻之曰:“廉矣乎,如仁与智,吾未见也。”诗曰:“天实为之,谓之何也?”
齐大乱,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接履贸贸然①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东方有士曰袁旌目,将有所适,而饥于道,狐父之盗丘人也见之,下壶餐以与之。袁旌目三餔②而能视,仰而问焉,曰:“子谁也?”曰:“我孤父之盗丘人也。”袁旌目曰:“嘻!汝乃盗也,何为而食我?以吾不食也。”两手据地而呕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县名为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故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饮盗泉之水,积正③也。旌目不食而死,洁之至也。(《新序·节士》)
注释:
①蒙袂接履贸贸然:用袖子蒙着脸,拖着破旧的鞋,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②三餔:吃过三餐。
③积正:培养正直的人格。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待饥者而食之 B.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C.将有所适,而饥于道 D.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1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B.袁旌目三餔而能视,仰而问焉 彼且焉置土石哉
C.故孔子席不正不坐 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指代对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闻之(指负石沉河之事)曰 B.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指食物) 曰
C.下壶餐以与之(指袁旌目) D.两手据地而呕之(指吃下去的东西)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积正”是君子之追求的一组是 ( )
①遂负石而沉于河 ②黔敖为食于路,以待玑者而食之
③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④遂伏地而死
⑤县名为胜母,曾子不入 ⑥孔子席不正不坐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②④⑤
1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申徒狄因愤世而目沉于河,作者不仅肯定了他高尚的人格,也肯定了他的仁德与智慧。
B.饥者不食嗟来之食而死,曾子认为他前面做得很对,在“从而谢焉”之后,做得就不那么正确了。
C.袁旌目不食盗丘者之食,作者认为这种做法体现出高尚的人格,追求气节比追求生命更为重要。
D.最后一段中列举曾子、墨子、孔子的事迹,意在说明,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圣贤,培养正直的人格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译文:
(2)汝乃盗也,何为而食我?以吾不食也。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②, 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注②)古调:指陆丞的诗。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重“偏惊物候新”一句。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中间四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人是怎样通过写景抒发情感的?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3分)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 (杜甫《登岳阳楼》)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 (柳永《雨霖铃》)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王勃《滕王阁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从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9.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说“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在这里作者认为“秋天的基调”是什么?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心中秋天的基调是什么,为什么?(5分)
答:
20.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描绘秋天的萧条景象?说一说这样写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
21.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抄录了一首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
2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的线索是对秋的真正韵致的追寻。作者以此巧妙地将旧日的忘记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连接起来。
B.昔日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让作者心中十分愉快,今年香山暗红寥落的景象让作者心中充满伤感,秋天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作者笔下。
C.秋天的真正韵致是作者在不经意间偶然寻到的。作者以自己这段经历暗示人生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功利之心太重。
D.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铺垫,以细腻的景物描写为抒情言志造势。文章的结尾既平淡又耐人寻味。
E文中大量适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富于变化。
六.(12分)
23.根据下文内容,概括沙漠地区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照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24.以“一技一术”开头,将下面的文字重新组合成为既话题统一,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个新的句子。(2分)
稍研究人类初民生活的人,都知道一技一术在今日视为“不过一举手一投足之劳”的,但在初民社会里往往必须经过很长的时期,而后偶然得到发明的。
25.下列是从一则广告中摘录出来的两句话,除内容方面外,在标点、语法上也有不少毛病。请至少修改四处。(6分)
本厂生产的全脂奶粉,经巴氏灭菌消毒等科学方法制成,具有速溶、洁净、卫生,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实为滋补佳品。本厂历史悠久、设备精良、产品齐全,价格低廉,远销日本、美国、瑞典、香港、澳门等世界各国。
(1) (2)
(3) (4)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胖一瘦两位老人一起在海边钓鱼。胖老人在钓钩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在不长的时间里就钓上了一大堆小鱼;瘦老人在钓绳上挂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钓钩,虽然总是没有收获,却总是一心想钓大鱼。当胖老人像一位胜利者一样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的时候,瘦老人还在黄昏的海边寂寞地坚守……
瘦老人与胖老人同样快乐。
快乐是一种心境。它因何而生因人而异。怎样才能使自己快乐呢?又怎样看待不同的快乐呢?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 2.C
3.D。1句中“竟然”与“居然”都表示出人意料,“居然”语气更强烈一些。2句中“只”与“却”相呼应。3句中“不过”与“恰恰”相比,更能反映作者对事情的严重性的认识。
4.B。A项“痛心疾首”意思是痛恨到极点,与句意不符,根据前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里的意思是“震惊”或“不解”。C“如影随形”,一般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密切,用来形容人与时间的关系,不符。D项“含糊其词”,意思是话说得不清楚,含含糊糊,不可用于态度。
5.C。A项语序不当。“阻力极其微弱”应与“空气极其稀薄”互换。B项成分残缺。“给予”前加上“科学家们”。D项成分赘余。应去掉“290美元以上”中的“以上”。
6.B。三句话应按逻辑顺序排列:由线条到色彩,再由具体到抽象(由“线条”“色彩”到“瞬间”)。 二.(12分,每小题3分)
7.C。“秘密”所指的内容应当在阅读全文后回答,它显然指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8.C。对这句话的理解应把重点放在“人与自然”上,C项恰恰缺了“人”这一要素。
9.A。A项说得过于概括,不属于具体措施。
10.D。A项说的是“人与生物圈计划”产生的背景,与第一段不符,此项计划的产生应是人类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B项说的是该计划的意义,该项计划与科技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项说的是该项计划的作用,显然有所夸大。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的“食”是“用食物招待”的意思。B项的“谢”是“(黔敖)道歉”的意思。C项的“适”是“去、往”的意思。
答案是D。
12.本题考查虚词。A项第一个“也”是句中语气停顿;第二个“也”表示陈述语气。B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c项第一个“故”是连词,可译为“所以”、“因此”;第二个“故”是副词,可译为“特意地”。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可译为“来”。
答案是D。
13.本题考查虚词的指代。A、C、D均为正确项。B项中的“之”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是指代黔敖。
答案是B。
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①表现申徒狄的愤世嫉俗,②表现黔敖的积德行善,均与“积正”无关。③④⑤⑥在文中都被作为“积正”的材料。
答案是C。
15.本题考查把握文意。B、C、D均为正确项。A项中说作者“也肯定了他的仁德与智慧”是无中生有。原文借君子之口表述作者的观点:“廉矣乎,如仁与智,吾未见也。”对申徒狄的正直予以肯定,对他的求自洁而不顾百姓的行为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答案是A。
四.(15分)
16.(1)因此,(桀、纣、吴、陈这样的暴君)亡国破家,并不是因为没有圣人智人,而是不任同贤士的缘故。
(2)你是盗墓之人,为什么要给我食物呢?因(你是盗墓之人)我不能吃你给我的食物。
17.诗人惊心于水乡景色之美,联想到遥远的中原故土,充满羁旅怀乡之情。
四句都是写江南水乡的新奇景色,而景色越美,就越发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苦。(3分)
18.(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
五.(18分)
19.(5分)
秋天的基调应是红色与黄色(2分)
因为红色象征着人生的绚丽多彩,黄色象征着人类的丰硕果实。(3分)
20.(4分)
作用是铺垫和过渡。(2分)
以萧条景象反衬五、六段秋天的绚丽多彩与肃穆庄严,同时引出下文对秋的韵致的追寻。(2分)
21.(5分)
用这首诗为作者找寻到的秋的韵致作诠释。(2分)
收束全文,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真谛的思考(3分)
22.(4分)
A D。B项说“作者心中充满伤感”是无中生有。C项说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暗示某种道理,是附会文意。E项说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排比。
六.(12分)
23.(4分)
沙漠地区日照强烈,时间长,可充分利用日光。
24.(2分)
参考答案:一技一术在初民社会里往往须经过很长的时期而后偶然发明,而在今日却被视为“不过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这是稍研究人类初民生活的人都知道的。
25.参考答案有五处错误要改正:(1)“卫生”两字后加上“等优点”(缺宾语);(2)“营养丰富”后的顿号改为逗号(独立为分句,以免语意混乱);(3)“老幼皆宜”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同上);(4)“价格低廉”前加“产品”(缺主语;)(5)“世界各国”的“国”改为“地”(避免原句的分类不当)。
七.(60分)参照2003年全国语文高考评卷作文评分标准
(北航附中—曹阳 北大附中—赵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