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预测卷

2014-5-11 0:11:52下载本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预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良(yǒu)不齐 买(dú)还珠  屡见不(xiǎn)  (lǚ)教不改

B、岿(kuī)然不动  (jié)屈聱牙 绿(lǜ)林好汉    (chòu)味相投

C、(jìn)若寒蝉  桀骜不(xùn)  (jiāng)计就计  集(yè)成裘

  D、(jīng)渭分明  稿(gāo)木死灰  自惭形(huì)  吹毛求(cī)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到单位,你就又吵又闹,并扬言要绝食示威,是谁____________你这么干的?

②他的功绩仿佛早被时间所_______了,他不向别人说起,人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③你昨天迟到________不论,今天又旷课半天,你自己说怎么办?

④1557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____________侵占了我国的神圣领土澳门。

A.指使 淹没  姑且 竟然   B.指使 湮没  姑且 公然

C.支使 淹没  尚且 公然   D.支使  湮没  尚且 竟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B.有些消费者盲目崇洋,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愿出高价也要买进口货。

C.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D. 这样的企业,即使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战略失误,在市场竞争非常不充分的环境下,完全可以“吊胃口”,总可以探索到一条发展的路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届“挑战杯”竞赛从参赛的高校数到参赛作品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B.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的趋势,对大运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C.春节期间,由市慈善会选定的20名孤儿,和他们日夜思念的“父母”团聚,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幸福年。

D.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轰轰烈烈的“彩屏旋风”尚未停歇,围绕摄像手机市场展开的新一轮“中洋大战”又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B.昨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披露的贫困山区干部让老百姓装羊的怪事,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C.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篇《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D.是如此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馥郁的人文资源,还是如此绵长的文脉书香守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其实,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只有两者的融合——“天人合一”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这幅画中,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疏疏展展地纳入细密。_______,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_____________。这里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连禽鸟都在歌舞,___________。

①流利的线条      ②线条的流利

③春风浩荡,万物复苏,人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④人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春风浩荡,万物复苏

⑤这片天地也为之欢呼 ⑥为这片天地欢呼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且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固有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极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莫将言语坏天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②中国文学的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还是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能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那么,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语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③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复杂多样,需要请有关文学史专家们立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想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历史的“百慕大三角”时期神密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不得而知。时之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心有定数,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在此不论。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本文,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径前必然茫茫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解释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非墨即杨实在是画地为牢,自我窒息。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7.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客观事物的各种表象的反常态的排列。

8.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9.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B.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缺乏全局观念且不够完整。

C.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D.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10.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目的是( )

A.强调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B.主要目的是说明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好,它是科学的,是不会消失的。

C.二者互不相容,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D.倡导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说明其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黄胡子者,以髯黄得名,自诩剑仙。尝会饮贵家某公宅中,夸耀四座,递叩诸客所能,莫不谦让。王意益肆。

末座一客,偃蹇(困顿)癃惫(有病乏力)衣冠了鸟(破碎,不整齐)。王颇轻之,乃揶揄曰:“公辱在婪尾,得毋善饭乎?抑有他长?”客笑曰:“仆诚不能与诸君子比数,然闻君论剑,颇触鄙好,愿各为戏剧,博诸君子欢。”

王掀髯作色曰:“云何?”客曰:“剑之为用,上倚星汉,下披泉壤,旁行四极,剚蛟鳄于不测之渊,剪妖魅于幽暗之丛,虽脱兔逸林,疾隼赴霄,纵锷飞锋,罔有遗遁。今第试其易者,请伺飞鸟而刺之。”

王心难之,适已日暮,乃诿曰:“阳乌匿矣,羽族息矣,何矢有鸟,尚来近吾刃者乎?”客曰:“若是且已,盍试登高为二项(项羽、项伯)之舞,一决楚汉。”

王又辞曰:“休矣休矣,星月不曜,烛燎不辉,仰不瞻山,俯不察地,恶乎可登而角吾技?”客指主人厅事曰:“崇墉巍巍,飞甍(屋脊)冠之,上探云霞,嵩华可齐,顾不高耶?请灼尔目,趫尔足,仆虽跛躄(腿脚瘸)愿导先路。”

于是搴袖离席,挟王以出,如提婴孺。履墙缘拱,如履康衢。经跨簷牙,升于屋脊,坐于鸱吻之上而抚之曰:“此地平旷,聊可栖息,君请匡坐,仆便来迎。”言已复下,神气洒然。堂下观者无不色飞口吻,啧啧称神。客便索酒,连罄数觥,颓然就舍。

主人命支梯树架,哄扰终宵,王始得下。天明视客,已豹隐矣。王甚惭。主人甚悔海内奇士交臂失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递叩诸客所能         依次询问

B.公辱在婪尾,得毋善饭乎?  莫非,莫不是

C.王心难之,适已日暮      为难他

D.履墙缘拱,如履康衢      大道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心难之,适日暮   ②言复下,神气洒然

B.①若是已        ②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

C.①于是搴袖离席,挟王出 ②掭尖草,不出

D.①请伺飞鸟刺之     ②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客不事张扬的一项是

①偃蹇(困顿)癃惫(有病乏力)衣冠了鸟(破碎,不整齐)

②仆诚不能与诸君子比数

③此地平旷,聊可栖息,君请匡坐,仆便来迎

④客便索酒,连罄数觥,颓然就舍

⑤请灼尔目,趫尔足,仆虽跛躄愿导先路

⑥天明视客,已豹隐矣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14.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黄胡子是个色厉内荏之徒,他先前肆意狂妄,盛气凌人,继而一再退缩,直到当众出丑。

B.文中的那位坐客身怀绝技,却不事张扬,他开始显得极其懦弱,继而神气越来越旺,最后显出绝技,至使满座皆惊。

C.故事淋漓尽致地讽刺了那些自夸傲慢之徒,同时也告诉人们,以貌取人往往会发生差错。

D.故事写人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扬一抑,互相映照,对照鲜明,情趣盎然。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5. 翻译(8分)

①将上面阅读材料中加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

仆诚不能与诸君子比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①处士卢岵山居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略的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士卢岵的人品如何?(1分)诗歌是怎样表现其人品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

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③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8.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六、(12分)

六、(12分)

22.下面的语段在表述上有多处毛病,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②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③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④但这些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迅速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⑤现状令人堪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是一份有关我国轿车供求状况的资料,请根据这份资料的内容,概括出两点结论。(不超过40字)(4分)

我国轿车供求状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预计)

2005(预计)

轿车需求量(万辆)

72

105

138

266

346

轿车产量

(万辆)

70

106

192

349

47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句式相应,文意连贯。(4分)

月亮落下了,你还有太阳,你是一片辽阔的天空,迟早总会升起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帆落下了,你还有浆,即使落下的是你唯一的那张帆,你也不要向风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你能驾驭,昨天今天落下了,你还有明天;一个个希望落下了,你还会有新的希望可以争取。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有媒体煞有介事的说:“美国宇航员称,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在上面看到的长城像条黑色的蚯蚓。”
   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的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吗?” 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为什么我们内心的渴望与事实并不总是一致呢?当我们知道真相是,我们该怎么面对呢?请以“面对真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相关提示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A、鲜 xiān B 佶jí 绿lù D 槁 )

2.B(“支使”是中性词;“指使”是贬义词。“淹没”指实,“湮没”指虚。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姑且:表示暂时地;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陪衬,下文常与“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公然:公开地,毫无顾忌地)

3.C(C轻诺寡信:轻易许诺,不守信约。A.豆蔻年华:专指十二三岁的女孩;B.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喻借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或克服自己的缺点;D.吊胃口

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

4.C(A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提高”和“参赛高校数”的搭配比较勉强,可改为“增加”,而只有“参赛作品”的“水平”才能与“提高”搭配。B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掉“围绕”即可。D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说成“应征者大多是青年师生”,也可以写为“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意义都可自足,也文通字顺。)

5、D(A项中的“非正式联谊会”应加引号,文中也有提示词“所谓”。B项中第二个分号改为逗号。C项中的破折号用错了,破折号在这里应起解释作用,但后边两本书不是解释,应去掉破折号,换成汉字“中的”。)

6.B(第一格中以后句判断前句,根据后句,前面应该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内容,只能够说是线条幻化为什么什么。第二格由前句可得,第三格由前两句繁花和禽鸟的连贯而得。)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和“因而”一句判断。

8.D(“神话传说时期”错)

9.B(“不同”前应加“可能”,“缺乏”,“不够”也与“未必”不相合。)

10.D(文题是《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文章重心在此,依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固然很好”,“而……”)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C(认为这件事难办)

12.B(B①②皆为“暂且、姑且”A①已经②罢、完C①同“而”②用D①表顺承②表转折)

13.A

14.D(写王是先扬后抑,写客是先抑后扬)

四、(15分)

16.①我确实不能与各位君子比试技巧

②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16①高深清幽的特点。例如一、二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暗示其幽僻,三四两句写老树,急泉等近景进一步突出其古高、清幽的气氛,五六两句通过“暗”之“千峰”、“入云”之“一径”的描写,表现了它幽暗、高深、曲折等特点。

②高洁(孤高)。作者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处士卢岵的人品,诗歌没有正面涉及主人公本身,全都通过对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来表现主人的个性。

17

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五、(18分)

18.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19.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20.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21.BE(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六、(12分) 

22.①在“悠久历史”前面加“具有”或将“悠久历史”改为“历史悠久”。

  ③“形成”改为“构成”。

  ④去掉“由于”或“使”。

  ④“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调到“使我国”后。

  ⑤去掉“令人”或将“堪忧”改为“忧虑”。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改法的只需说明一种)

23.要点:①需求量和产量都在不断上升。

    ②目前已供过于求,预计这种情形将更加突出。

    (其他答案合乎情理的,酌情给分)

24.参考答案:

  青春落下了,你还有金秋,你是一方坚实的土地,陆地任何一个支点都可建造丰碑。

  果实落下了,你还有种子,即使落下的是你全部的收获,你也不应向岁月祈祷。

 (每句2分,句式基本一致,内容符合语境即可给分)

七、25(60分)

【标准答案】符合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评分标准参看《2004年考试说明》。

 

2004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预测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Ⅰ卷

一~三题(每题3分,计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第Ⅱ卷

四、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5.(1                                  (3分)

(2                                  (2分)

                                    (2分)

16.(1                                 (2分)

(2)                                 

                                     (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

18缺陷美是_                                   

                                      (限40字之内,4分)

19                                   

                                    

                                    6分) 

20                                     

                                    (4分)

21.(    )(4分)

六、语言运用(12分)

22                                 

                                 。(4分)

23                                

                                    (4分)

24                                 

                                 (4分)

七、作文(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