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修辞题”分类训练

2014-5-11 0:11:53下载本试卷

“修辞题”分类训练

1.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A.“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用了反复的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D.“乱红飞过千秋去”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3.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腾”地跳下坑,拿了洗脸盆,盛满清水,端放在院子中央。勾头一瞧,哟,    !调皮鬼,还躲躲闪闪跟我捉迷藏呢。

A.月光果然映入水盆里了  B.水盆里果然映入月光

C.月光果然跳进水盆里了  D.水盆果然跳进了月光

4.以“春风”、“小路”、“愉快”为核心,根据所限定的情境,扩展一段话(40字左右),要求运用比喻的手法。

                                        

5.依照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三句话,再在后面加一句话,作为前面四句话的总结。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改句:                                  

                                       

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为这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据每个《读者文摘》载:人的一生以60岁为标准,共计21900天。其中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8年,穿衣打扮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大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指甲10天……最后的时间为剩余10年!

标题为:          

阅读下列一词,简要回答问题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

公木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9.文中的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回”,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③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

归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10.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

答:

 

“修辞题”分类训练参考答案与简析

1.A(简析:“庭院深深深几许”用的是“反问”的手法)2.B(简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3.C(简析:此题在衔接语句中考查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根据最后一句把“月亮”比作一个跟“我”捉迷藏的“调皮鬼”,所以选形象、生动的“跳进水盆”最为合适;另外,陈述对象是“月亮”,而不是“月光”和“水盆”,故A、B、D三项可以排除)4.(简析:提供了特定的词语,实际上就限定了特殊的情境,在扩句时必须注意到这个具体的情境;同时,比喻的语句也是不能缺少的)例:我愉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风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像是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倏地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东一下,西一下,不免有一种心痒难耐的感觉。5.(简析:先仿写三个“如果你是……”比喻性的分句构成排比,最后写能总括前四句的总结性语句,在开始仿写之前最好能琢磨出所给句子的含义,从而理出整个句子最后扩展的方向)例一: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点缀春天;如果你是一支蜡烛,就放出所有的光明;如果你是一只春蚕,就吐出最后一根蚕丝:人人都应当这样奉献!例二:如果你是一朵花苞,就吐出芬芳;如果你是一枝蜡烛,就照亮别人;如果你是一条溪流,就灌溉一方土地:有了奉献,才有价值!例三: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雄鹰,就搏击长空;如果你是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6.(简析:可把划线句改为三个含有“见到……你只要无愧地做了……”结构的句子,从而构成排比)例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7.(简析:此题在概括文意中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概括材料的主要意思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讲究标题语言的形象化,可运用适当的辞格,而“生命的帐单”、“人生有限”、“人的一生”、“一生时间的划分”等标题语句,就缺乏了语言的形象和含蓄,在文采上就有所欠缺)例:人生(或生命)的帐单。8.(简析: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形象地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9.(简析: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但是关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其他两个也是如此)答: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10.(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形象性语言的再表述”能力,句中的“孟姜女”是借代“控诉长城的人”或“控诉建筑长城的人”,泛指“对长城持否定观点的人”)参考答案:中国不需要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