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联合测试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近日读到《全球大脑》一书,其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让人联想到科普作品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本以“网络时代的信息漂流”为副标题的书的作者,恰恰是努力用与往常见的科普作品有所不同的语言来讲解知识和讲述故事的。实际上,现在的图书市场上关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各种读物已经不少了,但是像《全球大脑》这样,能用一种真正具有网络风格的另类语言,用一种带有武侠小说式的叙事风格,以一种散发着都市青年特有的感觉的调侃,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将相关的奇闻轶事、网络时尚、价值伦理乃至实际操作等娓娓道来,却几乎是国内同类书籍中独一无二的。而且,书中那些与正文若即若离但却耐人寻味的插图,也给该书的阅读带来了一种“飘”的感觉。也许,像《全球大脑》这样的作品,正是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准备的、具有某种流行文化特征的新型科普读物吧。
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或者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理解,系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既然是一种普及的工作,而且为了达到普及的目的,那么,在工作方式和风格上,或者比如说,在科普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自然应具备某种流行的特色。如果连流行都做不到,怎么能叫普及呢?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科普作品虽然挂着普及的招牌,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实在难以称得上有流行特征。这显然是一种悖论。
流行文化,这个词虽然被人们经常挂在嘴边,深究起来,其含义并不怎么清楚。然而,就人们日常使用这一概念的情境来看,却可以让人们联想到许多事物,比如,20年前邓丽君的通俗歌曲在大陆的传播,或近年由周星驰带动起来的大话文化,或一度火遍网络上下的《东北人都是活雷峰》,如此等等。这些,大约可算是流行文化,或是流行文化的具体体现吧。
既然存在有流行文化,既然科普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具有流行特征,那么,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有某种无可否认的关联。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基于某些价值判断而否认其间的关系。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对于流行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不愿与之为伍,认为科普著作应该保证科学的严肃性,而那些具有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特色的东西,则与严格的科学不相干,甚至会降低科普作品的品位。
科普与流行文化之间就真的那么水火不容吗?当然不是。科普作品与严格的科学研究著作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的受众主要是科学界之外的公众,而后者则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专家。对于专家当然不必更多地考虑通俗、普及和喜闻乐见的形式问题,但当面向公众时,这些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流行文化之所以会变得流行,肯定有其道理,有其规律。当科普作品本身并不流行普及时,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只是一味地责备受众缺少什么科学素养和人文品位之类的东西。即使受众真是因为缺少这些东西而使得科普作品难以流行,那也只能说是科普作品的作者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理想地履行其宣传普及的职责而已。其实,流行,流行文化也并非只顾流行而不负载任何理念。相对来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情况要稍好一些,至少我们还可以看到像蔡志忠对古典人文作品的漫画演绎,看到对艰深的哲学的图说等。
在科普工作中,以及在范围更广的教育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就是寓教于乐。或许这也正是科普作品不能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里,认为只有教以及相关的学习,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将乐作为一种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实际上,这样做恰恰是把生活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了。如果反过来,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和工作,也许效果会大大不同。那些理想而有益的流行文化的特征,恰恰就是乐字当头,教也就在其中。对于科普,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既需要研究流行文化与科普工作的关系,也需要在实践中努力将科普作品做成流行文化的样式,并最终使科普也成为真正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1.对《全球大脑》,作者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说明它的流行文化的特征。(2分)
2.在作者看来,科普作品之所以不能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分)
3.以下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科普作品之所以不能流行和普及,主要是群众缺乏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B.所谓流行文化,其最大的和唯一的特征就是流行。
C.为了达到科学技术普及的目的,作者认为科普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应当具备某种流行的特色。
D.邓丽君的通俗歌曲,周星驰带动起来的大话文化,网络上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都可以算是流行文化,而《全球大脑》又为流行文化提供典型的一例。
E.科普作品当然更多地要考虑通俗、普及和喜闻乐见的形式问题。
答: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为了使科普成为流行文化,作者认为首要的是变更观念,变“寓教于乐”为“乐字当头”,你是否同意这一意见?请简要地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米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米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次,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餐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行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6.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第一自然段结句说“无论知识怎样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这里成语“得鱼忘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二自然段中援引的古诗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和“歧王宅里寻常见”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援引以上名句,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文中批评“一目十行”读书的两种情形,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法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6分)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象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工作太劳累了?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征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930年 秋
11.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乡村的陋巷、上海的里弄以及北方的胡同,其用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概括第三自然段描述的巷的特点有(不超过20字)(4分)
□□□□□□□□□□□□□□□□□□□□
13.第四自然段里画线句子化用了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意意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衣巷》原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以下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节用比喻写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且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B.写清晰可闻的足音,是为了反衬巷的幽静的特点。
C.文中用比拟手法,把随风摇曳的桃花杏花,比作向行人频频招手的娇艳少女,写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具。
D.写巷里姑娘见人返身回避的细节,只在表现乡民深居简出,容易害羞的特点。
E.第七自然段从巷联想到歌台剧院,茶馆酒楼乃至长街闹市,思路活跃,大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审美视野。
答:________
15.第五自然段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1分)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花,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张孝祥,南宋爱国诗人,作这首词时任荆州主帅。
16.词的上阕通过具体写景,展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天的季令特点,而“鸣鞘声里绣旗红”,渲染了边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17.词的下阕结句“酒阑挥泪向悲风”,表露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3分)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字数在200个左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0题。(10分)
古离别 《柳枝词》
(唐)韦庄 (宋)郑文宝
晴烟漠漠柳毵毵, 亭亭画舸系春潭,
不那离情酒兰酣。 直到行人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不管烟波与风雨,
断肠春色是江南。 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毵毵:状细长。不那:无奈。
19.以上两首古诗,都以表现离情别绪为主题。有人认为《柳枝词》完全是《古离别》的仿效承袭之作,鹦鹉学舌,不足取,也有人则认为《柳枝词》在《古离别》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注入了新的意境,并非机械的模仿。说说你的意见,并简明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足以下抒写离别之情的古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
(1)海内存知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思在渔歌。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3分)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其职也。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在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节,忍失其贞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饲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为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者,中其帅,堕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注:1.徇:传令
2.陴(pì):城墙
21.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词:(4分)
其必济( ) 则人谁肯固矣( )
杨氏至兹犹存( ) 杨氏亲为之爨以饲之( )
22.“重赏以令死士”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重赏给予那些拼死的战士。
B.重赏促使那些战士去拼杀。
C.用重赏来鼓励战士死战。
D.用重赏命令战士死战。
答:________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发动和组织胥吏百姓抗击叛军的过程中,县令的妻子杨氏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试概括说明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5.“空间”是当前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汇,但究竟如何看待空间,人们却有种种不同的思考;或尽情享受空间的舒适,或追求空间有长足的发展,或寄希望于空间的开拓创造;有人藉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潜能,有人则注重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请就空间的话题,发表你的见解,题目自拟,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一)(16分)1.(2分)语言风格;插图(各1分)
2.(3分)“寓教于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3.(4分)A;B(各2分)
4.(3分)应将科普作品做成流行文化的样式,并最终使科普成为真正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5.(4分)要言之成理,并兼顾语言文字的表达。
(二)(14分)6.(2分)①知识有新旧之分,且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智慧难分新旧;②知识只要求接受,智慧需要不断品味、不断印证。(各1分)
7.(2分)强调在接受知识信息中获得和提升智慧。
8.(4分)李白;杜甫(各1分)说明诗歌最耐读。 9.(2分)反证智慧之书必须精读。
10.(4分)①试金法有二: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②文字表达是否为读者着想。(各2分)
(三)(16分)11.(2分)为了凸现巷的优娴贞静的风度。
12.(4分)曲折、幽静、又深又长、古朴优雅。(各1分)
13.(4分)渲染悠娴的情景。(2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分)
14.(4分)D;E(各2分) 15.(2分)巷是人们休闲舒心的好去处。
(四)(10分)16.(2分)秋;紧张备战(各1分)
17.(2分)对中原失陷、故国难以收复的悲痛。
18.(4分)可以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结构严谨等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五)(10分)19.(6分)比较之下,郑文宝的诗比韦庄的新鲜和细到。韦庄写离情,写烟柳和江南春色,这些过去的诗人写过的好多,郑文宝写离情,用画船“载将离恨过江南”,给人以新鲜的感觉;韦庄的诗的具体描写看不出是在写离情,尤其是玉鞭云外指的形象,好象也可以写春游。郑文宝具体细到地写烟波风雨、画船系潭,都有力地烘托了离情,无疑比韦庄的高出一筹。
20.(4分)天涯若比邻;莫悉前路无知己;江人大荒流;遥知未眠月(各1分)
(六)(14分)21.(4分)成功;死守;现在;烧煮食物(各1分) 22.(2分)C
23.(4分)(1)粮仓里积贮的都将成为叛军的粮食,仓库里储藏的都将成为叛军的财物,百姓都将被俘虏去当兵。(2分)
(2)如果战死在城上,不是胜过死在家中吗?(2分)
24.(4分)杨氏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1)劝勉丈无忠于职守,抗击叛军,以保全县城百姓。 (2)通过丈夫规劝叛军要权衡利弊得失,放弃对县城的骚扰。
(3)亲自为吏胥百姓烧火煮饭,并协调各方关系,使之戮力同心,一致对敌。
二、(7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