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作文训练第十二周标题式作文的审题

2014-5-11 0:11:54下载本试卷

高考作文训练第十二周 标题式作文的审题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是指符合作文试题的要求,就标题作文来讲,包括符合“标题”要求和特别提示的“注意”里的规定。任何一篇作文,“符合题

意”都是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文章才不至于文不对题,离题万里。

  要使作文”符合题意“,精心审题是第一步。

  标题式作文是比较原始的命题形式。其特点是直接给定作文的目标和要求,内容具有简明性。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学习标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题目1:《悔》

  (1)写一件事。

  (2)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 来了。

  要求:(1)补充横线上的内容,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2)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自由与约束

  (1)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4

  一位年轻的女护士为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做助手,手术进行了一个上午终于完成了。专家告诉护士缝合伤口,女护士说:“还有一块纱布没有拿出,不能缝合伤口。”专家不予理会,再次命令女护士缝合伤口。女护士大声说道:“我亲眼见到您用了12块纱布,而我现在只有11块。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专家听罢,扬起了手中的那块纱布,笑着说道:“你是我合格的助手。”

  分析上述材料,请以“品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审题指导:

  题目为《悔》,须先写好“过失”,以展示触发悔过之情的一段经历与事由,还要写出对“过失”的认识过程。题目既已定名为“悔”,写成“不悔”就是偏离题意。

  题目2审题指导:

  文题中的“来了”是构思的重心。要考虑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来?来了怎样?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选择:春天来了,暑假来了,狼来了,索罗斯(著名金融大鳄)来了,“非典”来了,“皇马”来了……自然界、体育界、科技界、经济领域都可选材。但选的对象太大,则易流于空泛。

  题目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论述题。给出的两者是并列关系,应从两者的互相关联中找准观点。题目4审题指导:“品格”是个笼统的概念,提炼这则材料的主题需要把“品格”具体化。女护士身上体现的可贵品格是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例文1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梁面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家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位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她是整个村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清脆甜美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记得有—年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高梁饼子为伍。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姥姥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姥姥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子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口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所有我在上面提到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使我难解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种情况,我最初懵懵,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我暗暗地下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景。一想到这儿,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季先生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以具体的记叙描写,写出了母亲的苦和悲。作者着力挖掘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母亲无可补偿的“悔”,真切实在,感人至深。

例文2

河北 赵广宇

  闷热的风夹杂着沙砾迎面吹来,让人焦躁不安。复课考试考的一塌糊涂,我已站在崩溃的边缘,尽管自己已很理智地分析了原因——放假学习时间太少,付出与成绩成正比,自然考的也就太差,但从心里还是觉得很失落惆怅,复课前几天的兴奋早已一扫而光,一向乐观的我却不知怎样排解这份烦躁,只好压在心底。

  骑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汉子穿白色跨栏背心,短裤,脚上套着一双受了伤的拖鞋蹬着一辆破车,再往后看是一张清秀的脸,一身朴素的衣服把这个女人衬托得更加美丽,她笑着,一刹那我们目光对视,我从她眼中看到了幸福,女人的双手紧紧搂在男人腰上。就这样,他们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那白背心那清秀的脸却深深映在我脑中,不时地告诉我清贫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那份快乐。

  路边依旧站满了卖电话卡的人,闷热的天气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影响。他们依旧向路人展示着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电话卡,依旧脸上洋溢着快乐。进了家属院,那个蹒跚的身影又映入我眼帘,走在她旁边的是她那个大脑发育不正常的残疾孙子。更让我不解的,是老人脸上舒心的笑容,这点,仅仅是缘于孙子又说了一句话。

  刚到家,妈妈正在做饭,她把锅盖掀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我顿时清爽许多。其实,有时心中那种压抑郁闷就像个锅盖,当你凝望着黑暗时,它就会无限膨胀,遮住你整个天空,使你窒息;当你凝望着光明时,它就仅仅是个做饭的锅盖,是生活的一部分。……

  仍是那闷热的风,空中飘着沙粒,却感觉自己在享受着免费的桑拿。

  

  文章的题目很别致,“锅盖”来了,有种诱人的感觉。在行文中又有意地把“锅盖”留在文末,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

例文3

河北 杨柳

  受不了家的沉寂,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路上没有行人,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衬着广漠的青天,这种荒凉很合我的心境,于是停了下来,漠然地望着天空。一阵风吹来,冷冷的,和家里一样冷,风儿载着一片落叶静静地飘过眼前,我才意识到,原来是秋到了。

  我轻轻地拾起这片落叶——普通的形状,干黄的颜色,蜷缩着,一不小心就会碰碎,我忽然想到了家,家也是一种易碎品。我把它捧在掌心,温暖着它,它也有过往日的辉煌,它也曾高高地挂在树枝上,发出鲜亮的绿光,青翠欲滴,令路人羡慕不已。记得小时侯,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在这条街上散步,我骑在爸爸肩上快活地望着蓝天,望着白云,望着一片片的落叶像一只只黄蝴蝶,围绕着我们畅快地飞舞着,妈妈温暖着我的小手,那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秋天也有阳光的普照,秋天也有风的柔和,秋天也有天空的湛蓝,秋天也有春日的温暖……

  一阵秋风瑟瑟地吹来,把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我望着这片落叶,不禁打了个寒颤,浑身发冷。三个人的世界只剩下了一个人的背影,我又想起了爸爸,他现在不知道又在哪个酒店吃饭,每天回到家满身酒气,他不再是那个对我严厉而倍加关心的父亲了,不再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不闻不问。妈妈也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沉默不语。家也不再是家了,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热气腾腾,只有秋笼罩的灰色,只有秋一般的冰凉,秋一般的寒冷。风没有方向地吹来,我也跟着悲伤起来,没有人能告诉我,往日的亲情什么时候才会再来。又是一个默默的秋,我松开手,在掌中的叶子随风飘落。迎着风,我竭力地向前跑去,希望能够得到一缕秋日的阳光,希望能够逃脱这灰色的笼罩,希望找到往日的秋,那充满温暖的秋。可是,眼前只有一片灰的迷茫,只有满地飘零的落叶,只有悲哀。我无奈地拖着茫然的步伐,走回家去。

  家里没有丝毫温暖,爸爸依旧没有回来,妈妈依旧沉默不语。我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我害怕看到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远远近近……冰凉的眼泪雨一样地洗刷着我烧烫的脸。朦胧的玻璃窗外面,寒风依然在肆虐,天空依然是迷茫的灰色。然而,那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上,却还依旧挂着几片叶子,孤零零的,倔强地在树枝上翻滚着身子,与寒风对抗着……尽管家里依然是秋一般的寂静,秋一般的凄凉,但我却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丝希望。

  “秋”是一个季节,又是一种心境。作者笔下的秋实现了两者的融合。把自己的内心深处那份怅然和悲凉表现得丰富而又自然。飞翔是鸟的天性,一只笼中鸟无论被囚禁多久,一旦打开笼门,它就会展翅高飞,直扑蓝天。因此还可以说自由是鸟的天性。当鸟儿驰骋于蓝天时,它的目标又会被猎人所注意,于是鸟儿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却掉入了禁锢的魔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事物摆脱一种禁锢获得了相应自由的同时,它又陷入了另一种禁锢。一些诗人和囚徒,把飞翔看做是自由的象征,那自由是不是人类的天性?“自由”这个词充满魅惑,它神圣的光芒来自天堂,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顶礼膜拜。当有幸来到我们中间,它就会成为我们的翅膀,让我们像天鹅,像犀鸟,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

  然而事实上,我们常常畏惧自由,甚至逃避自由,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禁锢。看看我们的生活吧!当我们有了写作的自由,再不会像罗茨基那样被加上可笑的罪名流放,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作者那样被莫名其妙地砍头,像胡风那样在监狱里遭受长期的非人的折磨,像老舍那样不堪凌辱而死……但许多诗人和作家依然被自己的惰性、偏见和欲望所禁锢、所捆绑,他们的思想和美好的良知始终蜷缩在地上不愿自由飞翔。自由和禁锢似乎又是一对兄弟,总是相携出现。自由固然是一种权利,但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在一个禁锢重重只强调共性而千方百计地消灭个性的时代里,这种自由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滋养,它勉强开出的花朵是残忍和病态的。萨特和波伏瓦这两位伟大人物的自由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能看做是神话和梦想。

  我们的自由意识、自由素质和自由能力都处于被禁锢在先天贫血的状态中。我们既渴望自由又畏惧自由,因为在缺乏自由精神的环境里,准确地说是一种禁锢的

  罗网中,自由赋予我们的不是幸福,不是尊严,而是屈辱和痛苦。我们的爱和思想只能载着桎梏趑趄前行。我们遭受禁锢的单薄的身子还承担不了自由这巨大的翅翼。

  

  开篇以鸟为例,引出论点,转入现实中个性的展露,把笔深入到人与世俗挣扎的矛盾之中,结合古今中外的悲剧人物,阐释出人在自由与禁锢两者之间的沉浮。高阔的思维角度,丰富的历史论据,娴熟的表现手法,颇有深度的语言,缺少一样都无法阐发好这一较大话题。

例文4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题记

  当一份权威树立在心,没人敢去挑战和反抗时,真理将悄然而去。当一个定律牢固于心,没人敢去改造和创新时,真理将不辞而别。面对权威和定律,勇敢地挑战、无畏地对抗的猛士,将拥抱真理,因为真理钟情于勇敢执著品格的科学勇士。

  我想到伽利略,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真理”植根在众人心中,他勇敢地用实验驳击这一谬论,面对的却是众人景仰的亚里士多德,“真理只有一个”,伽利略成功地告诉我们:“高尚品格将在权威下闪光。”

  如果说真理的追求历程中,伽利略是少数的成功者,那么,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勇士更是举不胜举。罗马鲜花广场上被烈火活活烧死的天文学家布鲁诺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在人类科学史上留下令人景仰的壮举。“烈火烧掉我,但真理的光芒将会在鲜花和火焰映照下闪现。”布鲁诺以无比巨大的勇气来对抗罗马主教堂,到今天我们真正理解了一个科学家的品格。

  也许,正是这一点,马寅初的“人口论”才显得尤为珍贵。在否定和批判的压力下。马寅初终未放弃,直到抱憾死去。今天,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向马寅初致敬,因为他体现着一份执著追求,一种对真理的高尚品格。高尚品格是一个灯塔,照亮着通往光明的坎坷之程!高尚品格是一把标尺,丈量着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尚品格是一道彩虹,风雨后一定会闪现最美丽的色彩。我们敬仰伽利略、陈景润的高尚品格!我们坚信、执著、勇敢而大无畏的品格!坚守自我,让真理的光芒在世间闪光!保持品格,让真我的风彩闪烁在美丽的世界!培养品格,让一份高尚品格为世界打造更多精彩!

  

  本文立意准确,举例典型,论述有力。

例文5

 河北 彭昕冉

  一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便来到了人才市场,其中最扎眼的是一家外企公司的招聘招牌,牌子上面是一行镏金大字:“2000元~200元。”下面中间分栏,作了具体说明:月薪2000元者,专业水平要高,技术要精湛,公司不设培训期,公司据工作的综合情况加薪,也可据职员的工作情况随时解雇职员;月薪200元者,从最基层做起,也同样可以加薪,但解雇的危险性不大。

  他苦脑了,眼瞧着2000元月薪的工作,再想想自己的水平,虽然专业对口,但亲手实践才有几次。他呆望着人们涌向月薪2000元的报名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何不从最底层做起呢?磨炼一下自己,这样岂不使自己站得更稳?……”有个声音在他耳畔回响。踌躇片刻后,他大步流星地奔向了200元月薪的报名处。接待他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见到他的到来,甚是惊讶:因为他是这些天来唯一一个来这里咨询的。

  人流的目光是诧异,是蔑视,接着便是叽哩咕噜的议论声。没想到自己的举动竟换来了一阵阵冷嘲热讽,但他毫不在意。在和长者的谈话中得知,长者也是从最基层走出来的,但现在境况如何,长者却无透露之意,也许是怕说出真相后,连这唯一的报名者也会离开吧?但这位求职者决心已定:不管结果如何,自己一定要先迈出第一步,磨炼磨炼自己。老人显得很高兴,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与期望……

  小伙子第二天便正式上岗了,跟他同时报名的许多大学生也就业了。然而,他们的薪水却相差10倍。小伙子是他们车间中最勤快、又认真的一个,每天熬到深夜才肯离开,遇到琢磨不透的便刨根问底地向同事请教。在此其间,那位曾在报名处工作的老者也是每日必到,小伙子理所当然成了他“着重培养”的对象。每每走出车间门时,老人便稍立片刻,回头看看埋头“傻”干的小伙子,然后微笑着悄然离去……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如弹指一瞬,当他拿出工资充值卡验证时,里面竟有5000来元钱。“会不会搞错了,每月200元,再加上奖金,最多不过1500元……”小伙子既欢喜又纳闷儿,于是把这事告诉了平日里最关心、体贴自己的长者,老者故弄“玄虚”:“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今后你可以拿到2000元,甚至更多的月薪,你是最合格的职工。”

  小伙子一时激动,不争气的眼泪如断线珠子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当他拭泪的那一刻才发现了自己手掌上有一层厚厚的茧,以前那白晰的皮肤不知何时已和他说再见了。

  后来,他才得知,那位长者便是公司的董事长。

  

  本文题目是“应聘之后”,这个题目含有时间上的限定。“之后”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连续时段,重点就要突出“应聘”之后的事件发展过程。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标题式作文审题指导

1.审题方法

  如果作文题目是一个单独词,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桥》、《路》、《蜡烛》、《习惯》等题目都是这样。如果标题是一个短语,就要分析短语的结构。一般说,偏正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是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天》,审题就要求扣住“难忘”二字思考。一个主谓结构的题,重点分析对象应该是谓语,如《成功贵在恒》,重点应分析为什么说“贵在恒”,怎样才能做到“贵在恒”。《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是“坚韧”。“我追求”又是一个偏正短语,限制了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对象是宾语,如《小议“异想天开”》,重点就应分析什么是异想天开,为什么要异想天开,如何才能异想天开等。并列结构的标题,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自由与纪律》,要思考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准确把握标题重点,等于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命脉,奠定了写好议论文的基础。

  2.高考标题作文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8年:习惯

  1994年:尝试

  1998年高考作文试题(全国卷)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