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4-5-11 0:11:54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áo)战    (bǒ)脚    鞭(chī)   三年五(zǎi)

B.(bīn)临   (gū)髅    呜(yè)   (gōng)筹交错

C.不(dì)   (guī)依    枕(jí)   怙恶不(quān)

D.桎(kù)   船(xián)    星宿(xiù)  同仇敌(kà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磨炼    门可罗鹊     怡然      毅然决然

B.寒喧    立竿见影     报怨      以德报怨

C.切磋    食不果腹     慌乱      兵荒马乱

D.针灸    心悦臣服     相亲      文人相轻

3.使用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尽一切力量,尽快_______ 中国遇难者身份。

②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_______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③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________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   富余   有关   B.核定    富余   关于

C.该实   富裕   关于   D.核定    富裕   有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象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像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恋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惟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辨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

7.  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草虫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8.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答案不妥当的一项是                     (   )

A.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

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

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9.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的启示是 什么?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

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

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

10.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惟一条件。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其家           过:经过

B.闻者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遇    俾:使,让

D.以自代             举:举荐

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未闻命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

樊哙覆其盾

 
A.               B.              

至是首问

青麻头伏

 

其重之如此

臣之壮,犹不如人

 
C.               D.              

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A.                  B.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C.                    D.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将Ⅰ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 不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 “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道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湍瀑流争渲,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五、(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8 ~ 21题。

小河殇

                                 舒 婷

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外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它,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着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台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钻石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楼顶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赶墟,农民总告诉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动。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1999年第3期)

18.作者当年插队时的那条小河,充满了生命力。当时的小河在冬春秋三季中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冬水_________________;春水_________________;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写出了哪些值得珍惜的感情?请概括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文意。(6分)

   ①“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楼顶了?”其中“月饼”和“明月”的含意各是什么?(3分)

    答:月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全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舒婷以女性的细腻、诗人的敏锐洞烛本质,赋予小河象征意蕴,并以此承载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B.作者回忆了当年在小河旁知青生活的清苦、欢乐、幽怨和悲伤,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C.“口噙水笼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了活力”,作者旨在表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类精神、民族活动和优良品质正在逐渐萎缩消失。我们不仅需要水的滋润,更需要精神的支柱,优良品质的延续。

D.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表层的显性的对比,如:过去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现在却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还有深层的隐性的对比,如:以前青山如黛,与绿水相随,但因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如今村民们无柴可砍,改烧蜂窝煤了。对比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了主旨。

E.本文语言洗炼,表现力强,比如:“团一把稻草刷锄板”,将“团”字活用,精练简约;又如写春水泛滥,用比喻的手法将险情做了游戏化童趣化的处理,读起来生动传神。

六、(12分)

22.根据下面表内数据的显示,请对某校高三文科班学习状况加以综述。(4分)

某校高三文科班学习状况调查表(调查总数:68人)

调查分类

学生

回答

人数

占总人

数比例

学生

回答

人数

占总人

数比例

学生

回答

人数

占总人

数比例

学习目标

62

91.2%

没有

6

8.8%

学习态度

9

13.2%

一般

54

79.4%

5

7.4%

学习计划

53

77.9%

没有

15

22.1%

落实计划

3

4.4%

一般

51

75.0%

13

19.1%

学习方法

52

76.5%

没有

16

23.5%

学习效率

3

4.4%

一般

47

69.1%

17

25.0%

综述:调查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下文空缺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上下句各7个字。(4分)

    在捐资助学动员大会上,一位京城富豪说道:“我现在有钱了,躺在利息上也几辈子用不完,可怎么去用呢?去挥霍,去斗富,去纸醉金迷吗?我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捐资教育,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出这样的力,我认为值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这篇某中学生代表集体拟写的简短祭文,在表达上有四处毛病,使得语言不够简明、连贯、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或改或调或删)。(4分)

祭英烈

    当我们迎着晨曦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学习进入香甜的梦乡的时

                       ①

我们怎能忘记你们啊祖国的卫士是你们用青春热血捍卫了这温馨的一切共和

     ②         ③            ④ 

国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大名留芳千古我们要实现你们未完的遗

       ⑤               ⑥           ⑦

继承你们的遗志让祖国更加富强美丽你们若地下有知,也该瞑目了吧

        ⑧         ⑧               ⑩

   英烈们,安息吧!

毛病(只填序号)

修   改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影视走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它们不仅作为艺术形式完成我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其实也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消费时尚的走势。作为一个青年学生,自然不可能不关心影视艺术。我们欣赏它,我们评价它,我们有权利也有必要对它“说三道四”。

请以“影视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A   6.D   7.B   8.A     9.D   10.C  11.A   12.D   13.B   14.A  

15.①(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华,留他再任教。或:(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任教,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华,留他再任教。(注意“教授”两种译法均可,“才”活用后的翻译,错一处扣1分)②黄庭坚生性很孝顺,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母亲脸色,不曾脱衣睡过。(注意“笃”、“弥”的直译,“颜色”的今义,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③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用吏部员外郎的职位征召他,他推辞不就(注意“起”、“以”“皆”、“辞”、“不行”的翻译,补出“起”的宾语和“皆辞不行”的主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6.(1)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所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2)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他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每题2分)

18.冬水   ; 春水  泛滥 ;  秋水 清澈 

19.恋情、亲情、友情、乡情

20.①月饼:指物质上的享受和占有。明月:泛指精神享受。

②接受河的教育,就是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小河两岸人们优良品质的教育和熏陶。

21.BE

22.高三文科班绝大多数同学有学习目标但学习态度一般;有学习计划但不注重落实;有学习方法但学习效率不高。(找出对比点,文字表述符合大意即可)

23.例:追求享受无价值,投资教育有意义。醉生梦死遭唾弃,捐资助学受尊重。评分标准:文脉1分;工对3分;宽对1分。

24.

毛病(只填序号)

        修      改

“大名”改为“英名”

“未完”删掉

⑦⑧

“实现你们的遗愿”与“继承你们的遗志”位置互换

整句删掉

(找出并改正一处得1分,四处全对得满分)

《黄庭坚传》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郭、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晃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已,推荐词中有“瑰传之文;妙绝当世;考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