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猜题训练

2014-5-11 0:11:54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猜题训练(1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铐  拨  望  若晨星  眼花乱  B.谤  薄  恻  夷所思  然可观

C.褓  害  帆  人所难  呼天地  D.媸  吊  绎  世态凉  人耳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瑕疵  前据后恭  革故鼎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弹劾  罄竹难书  世外桃源  牵一发而动全身

C.疏竣  素昧平生  苦心孤诣  道不同不相为谋

D.沉湎  火中取栗  毛骨悚然  身在江湖,心存魏晋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契诃夫写过许多有影响的小说,故事性并不强,但都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C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爱因斯坦有一次听到一种理论后,   的反映就是“这是错的”,他没有任何运算就得到了这个结论,当别人问他理由时,他只是说:“我觉得这个理论不美”。

②对生命的   感,来自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来自对漠视生命者的惩戒,来自政府的表率,来自公民课堂的教育,更来自身边每一个生命的遭际。

   横在面前的是一条没有渡口的大河,   能穿过晨雾眺望一下对岸的景色,我   不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A.知觉  敬畏 即使  只有 才   B.直觉  敬重 虽然  只要  就

C.知觉  敬重 虽然  只有 才  D.直觉  敬畏 即使  只要 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次民主选举中层干部,本来他很有希望当选,但是由于他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B.这场激烈的绿茵大战,双方激战90分钟,终以2比2战平,两支欧洲劲旅缔结城下之盟

C.“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满目疮痍、人民生灵涂炭的局面,杜甫一家被迫辗转流离,漂泊西南。

D.《红楼梦》续书不少,但大多是狗尾续貂之作,其艺术成就与原著不可相提并论。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部词典是供写作查词、词汇研究等之用,收字、词、词组、成语、熟语等共约五万六千条,所收条目分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多字条目按末字分列在领头的单字条目之下。

B.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首开不用侧翼掩护,不顾后勤支持,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利用高科技向前狂飙突进的作战先例,取得惊人战果,改变了传统作战观念。

C.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数据证明,新时期的科学技术领域,经济效益之大,成果应用之广,资金投入之多,都是改革开放前无法比拟的。

D.根据与鲁迅非常接近的亲友的回忆,鲁迅对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文完全肯定,并且确实发生了深刻的感激情绪。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疫苗是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刺激机体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样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和致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疫苗也不像DDT一类的杀虫剂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从而破坏环境和造成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为有效的但又最为温和的抗击疾病的免疫方法。

免疫分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要是指针对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质的抵抗力。二是获得性,也是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无论是自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

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过染病而获得的,当然是人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有力选择,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欧洲人把天花带到新大陆时,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为没有免疫力而死亡过半,但后来一部分人获得了免疫力,便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是没有使用疫苗和药物而自然获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评论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力最好。因为体内的免疫印记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因而对人的保护最为有效。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这是人工诱导的也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战果最为辉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肝炎、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免疫的。而这种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怀疑的把病毒赶尽杀绝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免疫力被视为低于染病后获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动免疫也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前者指婴儿通过血液和哺乳被动获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的免疫力。这种输入同种抗体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风险。

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孰优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做到与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功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和发达地区,如欧美,人类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产生过这样的讨论或争论。有人认为对人尤其是儿童注射流感疫苗,还不如让他们患病后获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人类是否可以放弃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来获取最强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尽管它逊色于自然免疫。(节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

7.SARS流行期间,有的医生注射病愈后病人的血清以抗御疾病,这种免疫方式是

A.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B.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C.被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D.被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8.对天花疫苗的免疫原理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使天花病毒无法进攻人体。            B.即使天花病毒进入人体也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

C.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抵御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 D.对进入人体内的天花病毒赶尽杀绝。

9.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的一项是

A.印第安人在天花流行过后获得抗御天花病毒的很深的免疫印记。

B.30年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至今还有对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些婴儿艾滋病的感染率并不高。

D.1968年被亚洲流感感染过的人在1969年香港流感爆发时抵御了流感。

10.对“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的理由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工免疫不会破坏环境,是目前人类所能利用的最有效、最温和的防病方法。

B.有些疾病不可能给人以自然获取免疫力的机会,因为在获取之前,大量的人便会丧失生命,如天花、鼠疫等。

C.人工免疫不会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造成传染病的卷土重来。

D.许多人愿意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

【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包,裹束。茅,青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C.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其传  次:排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之记

B.吾尝三仕三逐于君     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C.区区之齐在海滨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4分)

16.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调】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两支小令在意象的构成上有何共同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试结合两小令曲词比较赏析。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子曰:“始吾于人也,         ;今吾于人也,          。”(《论语·公冶长》)

(2)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3)岁暮阴阳催短景,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俞 曲 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是俞樾说的,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落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过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昂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了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又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是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回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以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土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中包括陆润庠、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朴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但这时候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节选自《中华散文》2003年第9期)

18.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4分)

19.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4分)

20.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个字)(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六、(12分)

2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①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

②大成殿重檐九脊,斗拱交错,为孔庙内主体建筑。

③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十二哲”。

④殿前露台宽敞,旧时祭孔“八佾舞于庭”即此。

⑤东西两庑原供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辟为各种陈列室。

正确顺序:            

2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书目”下定义。(4分)

①书目是一种工具。

②这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指导阅读、检索图书。

③书目必须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

④书目是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

24.仿照下面的比喻句,另写两句话。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表意完整。(6分)

也许你不能拥有深邃的蓝天,但你可以成为蓝天上一朵飘逸的白云;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网”。有的网是有形的,如水网、电网、公路网、通讯网……有的网是无形的,如法网、情网、互联网、关系网……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人们很难离开生活中的种种“网”。

怎样处理人与“网”的关系?请以“人与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点:(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训练(九)答案

一、

1.B(B加点的字均读fei  A读音依次是liào、liáo、liào、liáo、liáo。C读音依次是qiǎng、qiāng、qiáng、qiǎng、qiāng。 D读音依次是yán、yàn、yǎn、yán、yǎn。)

2.B(A“据”应为“倨” C“竣”应为“浚” D“魏晋”应为“魏阙”)

3.B(问号改为逗号,这里没有疑问,只有陈述。)

4.D

5.D(“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与语境完全相反。 “城下之盟”指因失去抵抗能力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与句意不一致。 “生灵涂炭”指人民像陷在泥潭、掉在火里那样痛苦,“生灵”与“人民”重复。)

6.A(B“首开”与“先例”重复。 C顺序不当。应按“资金投入”“成果应用”“经济效益”的逻辑顺序。 D“发生……情绪”搭配不当。)

二、

7.D(这种免疫力由“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病人的血清”为同种抗体。)

8.D(原文:“疫苗也不……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

9.B(“接种过天花疫苗”即为“人工免疫”。)

10.D(原文:“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

三、

11.D(“次”意为“编次、编列”)

1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13.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14.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四、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15.(1)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2)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16.两支小令并置黄昏、落日、枯树、乌鸦、孤村等表现秋日凄凉景象的意象,写出秋之寂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随着主人公的步伐、视线和思绪展开。“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人的活动,写活了“秋思”。白朴《天净沙·秋》侧重写秋景,看不到人的活动,难以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17.(1)听其言而信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3)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五、

18.“花落”指罢官居乡“永不叙用”;“春仍在”指著书立说培育人才。

19.俞樾离开仕途走进书院。第一次,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原因是俞樾试卷上所写“花落春仍在”弘扬了主旋律。第二次,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

20.学术方面,为著书讲学、成就斐然而自豪;为人方面,为襟怀坦荡、无愧天地而自负。

21.A D(B推论缺乏依据。原文:“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当时的“所思所想”。 C脱离原文语境。原文称表现出“气概”和“精神”,无贬义。 D李鸿章“聘请”俞樾,二人相知,本文不存在对李鸿章为官之道的批评,对比旨在说明人生各有不同道路。)

六、

22.②①④③⑤ (按名称、历史、露台、正殿、两庑之序(据《中国名胜辞典》))

23.书目是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按照性质③、次序④、作用②顺序整合句子)

24.参考答案:也许你不能拥有浩瀚的大海,但你可以成为大海里一朵雪白的浪花;也许你不能拥有茂密的森林,但你可以成为森林中一棵苍翠的大树。

七、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