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临考指导和试卷命题预测

2014-5-11 0:11:54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临考指导和试卷命题预测

(一)  语言基础运用(18分) 

1. 字音辨析题3分,语音题趋向简单化、常用化,特别注意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注音和注释,第2册和第4册中两个附录中的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多音误读;考查多在方言的不准确性,在声母和韵母,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上,不涉及声调;高度重视词语、成语中的难读字(如“盥洗”、霰弹、酗酒、饮鸩止渴、暴殄天物、卷帙浩繁、风沐雨、引吭高歌、餮之徒等)

2、字形辨析题3分,词语与成语、熟语字形一并考查,往往是使用频率高、误用率高的词语,注意音同、音近、形似、义近而容易混淆,特别要注意课本上试卷上出现的异形词,如“斑白—班白—颁白、疮痍—创痍、风姿—丰姿”等、同音词,如“呈现—呈献、拆除—撤除、讹传—讹舛、度过—渡过”等 
  3、词语运用题6分,有两道题。同义、近义、虚词辨析是考查重点;语境体现鲜明的时代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哲学、医学、艺术、体育诸多领域. 注意对实词辨析: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还有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对虚词辨析: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 。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
  第一是虚词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词语中成语考查必定是重点,近10年考查的42个成语主要考查角度是:感情色彩误用(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若骛)、-适用对象误用(美仑美奂、炙手可热、洗心革面)、望文生义(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意思容易混淆的成语(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苦心孤诣、灯红酒绿);考查的成语在常用和非常用之间,如非常用的“颐指气使、发祥地”;强化语境意识的训练,整体把握,今年词语考查扩大到熟语,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其中谚语、歇后语众多,多俗气,文化底蕴不深厚。应该注重三字成语,如:“一抔土、鸟兽散、杀风景、下马威、想当然、执牛耳”等;五字以上的成语,如:“冒天下之大不韪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 惯用语,如:“碰钉子、敲竹杠、钻空子、千里驹、孔方兄、现世宝、和事佬、落水狗”等等。成语(包括熟语)辨析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考查的形式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4、病句辩识3分,搭配不当为重点,出现频率最高,尤其是动宾搭配,还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是经常出现的;修改病句一般放在第二卷语言综合运用里;辨析病句题注意语序不当〔词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前后不一致〔一面与两面;是与否〕、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无主语;无宾语〕、表意不明〔陈述对象多变;有歧义〕、搭配不当这六种类型要特别注重平时的练习题病句来源于当前的报章杂志或电视媒体的消息或政论文,注意书面语与口语,具有隐秘性。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5、标点符号运用题 3分,这是今年新增的考点,既可以放在选择题里靠,也可放在综合改错题(22题),常见错误: 非疑问句用问号,倒装句中句号、叹号前置;分句之间用顿号,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连词前面用顿号, 概数用顿号, 集合词语用顿号;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直排引号用于横排;不是书名用书名号;括号句内、句外不分;破折号、省略号。

(二)  语言综合运用(12分)

1、缩写题这里主要说一下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2、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3、必须高度重视:表格内容转换为文字表述、对对子(对联、对偶)

4、扩展题 一般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5、句式仿写题,要明白方法: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6、句式变换题的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长短句: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代词、关联词衔接。
(三)文言阅读20分

今年有好多省自行命题,关注地方历史上的重点人物;一般选取两篇(一长一短),注意浅近的史传文,特别注意名臣廉吏的传记和蕴含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常人物传记,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讲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文言文的客观题有12分,注重其中实词的含义用法、涉及文化知识的词以及其中点题词句的翻译,也要注重人物品性的归纳。在考查时可比较阅读,双文本的阅读测试,扩大信息容量。文言实词、虚词必定贴近教材;

1、文言实词(3分)(4个实词,往往是教材词语的迁移)实词解析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今异义题是实词考查的重点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如(妻子、作息、亲戚、所以等)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2、文言虚词(四个选项8句句子4个虚词,教材原句4句4个)“其、则”为重点,文言虚词也有其答题技巧: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文意理解(把人物理解、筛选信息合并)
 4、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评价
 5、文言翻译8分3句,内容来自课外,或取材于寓言故事或《论语》、〈〈孟子〉〉等儒家传统名句,以直译为主,文言句式、关键词语是翻译的重点;句子选用估计一句记叙,一句议论,(解题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各种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等文言现象)
(四)默写(4分) 形式是三选二
 1、课内2句,课外1句
 2、诗歌1句、词1句、文1句
 3、常见、生命力强的、脍炙人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4、考试命题的形式要引起重视,加强片断、诗句的整体记忆

5、有提示语或语境介绍的。
默写以教材为准,特别注意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表现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充满人文情感的名言名句或精彩的段落。如《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讲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三段,讲“王道完成”的第四段;《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保民而王具体措施”的末段。所选《孟子》两文的文段与本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民政治”密切相关,应该特别注意。还要多看课本里《史记》选文,
(五)古典诗词鉴赏(6分)
  1、形式是主观文字表达题,不注重全首鉴赏,而是注重抓点带面,着眼于炼字,炼句。
 2、借助古人的评点,题目,背景,诗风,注释等展开赏析
 3、一道题的可能性较大,答案呈现开放性,主观性试题,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评分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从多角度鉴赏,要言之成理)
4、古代诗歌鉴赏侧重唐诗、宋词,注意从把握整体上去分析诗词的某些词语、句子的涵义,同时兼及前人的评论去分析认同,特别注意写田园山水的诗、写景抒情的诗、咏叹古今之变的诗。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的考查,有可能与之相结合,赋1—2分。唐代大诗人王维、杜甫的诗,宋代李清照的词,前几年已考到。今年要特别注意孟浩然〔如《耶溪泛舟》、《早寒江上有怀》、《岁暮归南山》〕、王昌龄、李白〔如《送友人入蜀》、《访天山道士不遇》、《子夜吴歌》〕。地方卷还要兼顾地方特点,如浙江就要注意宋代的陆游、辛弃疾的词,还有苏轼、白居易的诗,那么怎样去读懂一首诗首先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了解古诗鉴赏表述基本方法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六)现代文阅读(30分)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断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考查,社科文要注重历史研究、考古新发现、人文景观、戏剧知识、民风民俗等资料;科技文要注重网落知识、生物基因研究、电子新科技等方面的资料。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以散文(关注社科类散文)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词、句)、分析、信息筛选整合和鉴赏评价,偏重于形象思维的考查。可能
试题难度加大(社科类散文的材料比文学性散文的材料难度要大)有一道题呈现答案的开放性。散文阅读要注重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注意整句或散句的作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注重对重要的词句的理解。如果是小说(今年春季卷就考了小说的阅读)要注重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刻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以及常用的技巧:伏笔、悬念、巧合等。

关于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应从下面几方面加以注意:

1、学会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明白文章的主旨,好文章的作者思路是严谨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要明白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在表达主旨和在结构上的作用。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还体现在局部把握上,首先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解题,切毋孤立地看问题。

3、审清题干,明白题干的重点。要清楚问什么,在文本的哪个地方,怎么答,有字数的要求吗,不能出现偏差。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还要透过字面去理解“话中话”,力求全面。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问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还要注意大题是表达的规范。

6、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考生容易选错的,考生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命题人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无中生有。节外生枝,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⑵主次颠倒,混淆黑白。次要的变成主要的。

⑶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⑷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5)将然的当作已然,局部的当作全部的,可能的当作然的。

(七)作文命题的看法(60分)

高考命题的话题必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情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视野,不等同于社会热点,更不可能考查学生生活实际之外或者学生尚未达到的认识之上(如职业道德、挫折、竞争、爱情观等的认识),空洞的思维认识也是不可能考查的(如珍惜青春、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先天下之忧而忧等)
命题预测:
  1、命题的内涵:文道合一,内容体现为现实性更强、凸显理性认识、人文色彩更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心人的修养、关怀人的情感、关照人的发展)既重内容考查,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又重思维能力的考查,如02年形象思维为主,03年辩证思维为主,04年的话题必定“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兼容,即两种思维都不困难。
  2、话题词的表达形式不再可能是单一概念,因为单一概念的词语太开放,体现不出开放中的限制,如“诚信、规则、选择、杂”等。即使是概念也肯定有一些限定语,如“心灵的选择”。
  3、材料的作用淡化:作文材料的发展过程---给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作文)---材料有提示作用又有限制作用---04年估计为单一提示,几乎没有限制,这也就意味着材料不会过长,材料也不会呈现一个、两个甚至几个人、几种观点态度,不会给考生以认识上的导向性,也就是说不看材料照样可以写文章,关键的是以什么为话题,围绕话题展开来写。
  4、话题词只单一体现写作的范围,而不再会体现观点态度的指向性,指向性将不明显,太明显的话题词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又过死,比如,“诚信”不能立意为“不诚信”。这就意味着不再会拿褒义词语或贬义词语当话题词,而单纯词很可能会形成命题作文的套路,因此,老师们要多关注电视台的话题、论坛节目,考生也要看一些杂志美文,从或许中会得到很多灵感。
  5、03年的话题词“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略显复杂,它的特点是:两开放两限制,限定范围(关系)、限定思维(辩证),开放内容(亲疏、认知)、开放文体。03年话题给考生审题造成一定困难,估计04年应该略显简单一些,本人认为象“简单与复杂”这样既没有单一指向性,又能够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话题,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
目前考生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直线型思维,话题选点指向单一,审题偏离,只注重材料,看轻话题,喜欢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缺失对话题本身的思考。
  2、材料堆砌印证,议论说理能力薄弱,只注重材料的堆砌而不注重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缺乏一定的深度。
  3、刻意追求形式翻新,作文内涵“清汤寡水”
备考建议:
  1、增强现实意识:命题者的命题必定有命题者本身的主观意向,他的意向就是引导考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抒发考生个人对命题健康、辨证的感悟。因而,考生审察话题时,一定要考虑话题的现实意义,为选点创设平台。
  2、正确判定话题词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明确命题者的立意指向(观点形话题词、内容放射形)
  3、正确判定话题词概念间的关系,坚定辨证思维
  4、准确判定话题词本身所体现的文体暗示
 话题作文方面,就内容而言,要特别注重的是:谈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的话题;谈社会、学校、家庭如何育人方面的话题;谈反腐倡廉,加强法制的话题;谈爱国、团结、统一方面的话题;谈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话题;谈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话题;谈人的情感与理智方面的话题。就形式而言,除了注意一般材料提供的话题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以漫画为材料提供的话题;以诗歌为材料提供的话题;以新闻为材料提供的话题;以寓言故事为材料提供的话题。就训练而言,要多思考,练作文的速度,最后阶段多拿一些才了,思考作文的内容,结构,同学之间多交流,而不一定要动手动笔去写,这样会多快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