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 阅读下文,完成l一5题。(12分)
街巷谈美
①人口密集,空间狭窄,交通拥挤,车祸屡起,这可谓是现代城市的一种生存形态吧。处在这一城市环境里的人们常有一种安全失落感和焦虑感。
②近几年,上海市政部门为改善交通管理,在人行道上竖起了一排排用钢管焊成的框架式栏杆,市口街角上也涂上洁白、醒目的横道线、车道分界线和停车线。这些框架式栏杆以及粗直线条确能引起奇特的心理效应:由于视域上的瞬间错觉,人们仿佛置身在一个有形的、能阻隔车辆对人体撞击的自由空间之中,由此产生一种自我慰藉的安全意识。
③这不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然而,我却想起了问题的另一面。固定不变的直线、框架式制品(栏杆之类)也容易造成人们视觉上的疲劳,它使原来拥挤的城市空间更显得狭窄和封闭。随之,城市人在释解对安全的焦虑感后却剧化了负重感和烦躁心理。笔者以为,简易横道线与框架栏杆有其实用价值,但对美化市容环境来说,它们却缺乏一种激发美感的诱导力。
④栏杆是一种工业制品。但当它作为市容坏境的一种建筑物时,就被赋予了工艺制品的两重属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实用性显示了制品的使用价值,而艺术性则能传递某种美的信息,激发人们审美的欲望,达到美化的目的。同样是有安全使用价值的栏杆,北京天安门金水桥的石栏,上海豫园的九曲桥栏,人民广场的铁索栏等等,便具有优美的品格。这些石柱栏的端部雕琢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图案,造型精美、耐看,另外,石栏的构筑或呈拱形线,或呈蛇行线,曲折蜿蜒,柔和舒展,给人以流动美。正如西方美学家荷迦兹所说的,由“波浪线和蛇行线组成的物体””引导着眼睛作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由此激起了人们视域中的美感效应。这较之现在马路上的千篇一律用钢管焊成的交通栏要优美得多了。
⑤由人行道的安全栏又想到了北京故宫的御花园。这块当年清代皇帝憩息的雅处设置了精雕细琢、陈列俨然的轩、阁、亭台,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回环园内的石子甬路。在这条甬路上,五色匀称的卵石缀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石子画,其中有珍奇花卉,仙家仕女,宫廷建筑,飞禽走兽,以及种种吉祥图案等,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它们组成了一个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石子画不仅以色彩绚丽的装饰图案给人以美感,而且也构成了环境的民族文化氛围。如果将石子画来装饰现代城市各主要市口的路面,或者以不同色彩的石子(砖块)来取代单色的停车线、车道分界,岂非优美、漂亮?
⑥优美与漂亮,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汇,也是美的语言符号。它表现了人们的一种审美态度。因此,制品的优美设计也意味着设计者对制品造型、比例、色彩、线条的美的优化选择,而不是纯技术性的制造活动。设计者对市容建筑物的构想也应具备“优美”与“实用”的二重设计的自觉意识。若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只注重制品的内在功能结构,—如钢管框架栏杆的经济、坚固、耐腐蚀,忽视其外观形态的造型和装饰的艺术设计和选择,这对整体优美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⑦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制造工艺技术的日渐先进,市容建筑物应该向造型的优美化、装饰的多样化、质料的可塑化方向发展,更新那种 的陈旧意识。
1.作者认为,框架式栏杆和粗直线条造成人们视觉疲劳、剧化负重感和烦躁心理、使城市空间狭窄封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本文第④段中列举了天安门金水桥的石栏等实例,是为了说明( )(3分)
A.作为工业制品的栏杆应该具有工艺制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B.具有艺术性的栏杆可以激发人们视觉中的美感效应,美化市容环境。
C.北京上海等地的安全栏具有优美的风格,给人以美感。
D.这些栏杆较之现在马路上的交通栏要优美得多。
3.根据文意,本文最后一段的空格处应填人的词语是□□□□□□。(2分)
4.本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5.这篇文章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说也不信,像牛顿这样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却同时又是一个上帝的最虔诚的信徒,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竟花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生命。他对上帝的颂词,实在荒唐。例如,他曾写过:“至高无上的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善的主宰者……他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的;就是说,他由永恒到永恒而存在,从无限到无限而显现”;“他浑身是眼,浑身是耳,浑身是脑,浑身是臂。……上帝能见,能言,能笑,能爱,能恨,能有所欲,能授予,能接受,能喜,能怒,能战斗,能设计,能工作,能建造”;“我们因为他至善至美而钦佩他,因为他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美和丑如此尖锐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真是一幕悲剧。思想如此深刻却又如此浅薄,以致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这是为什么呢?初想起来确实令人迷惑难解。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永远没有尽头。一种现象必有它的原因(第一层),这个原因又有原因(第二层),这第二层原因又有第三层原因,如此下去, 以至无穷。譬如说,为什么抛出去的石块会落地?这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第一层)。为什么地球会有吸引力?因为任何物体都有引力,即万有引力(第二层)。为什么万物皆有吸引力?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这第三层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认识只能达到某一层。这样,人们自然会想到:是否有一最初的原因?
有没有最初的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穷尽的,没有最初的原因,事物的原因只能从事物本身中去找,不需要也不存在超客观的因素。如果说有最初的原因,那么引起这个“最初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的答案是积极的,它引导人们奋发图强,把原因一层层地深入追下去,每进一层就深入一步,整个人类的认识也就提高一步,如此下去以至于无穷。
唯心主义者所持的是另一观点,它认为这一非常复杂的过程可以由于引进一个“美妙的”假设而极其简单化,这就是假设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是万能的主宰,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你问他引力从何而来,他说那简单得很,是上帝赋予的;再问他星球为什么会运动,他说那是由于上帝”最初的一击”;关于时间有没有开头问题,他说时间和世界一同被上帝创造由采,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没有时间,上帝是不生活在时间之中的。
这个假设虽然“美妙”,却封闭了真理的大门,有了它,那还需要什么科学呢?
然而牛顿虔诚地相信真有上帝,甚至不惜拿出半生光阴来做赌注,原因何在呢?牛顿出身于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其主要成员不是牧师就是教徒。牛顿从小就受着信奉上帝的教育。当他研究自然科学时,在客观事物面前,他不能不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因而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这帮助他取得了很大的科学成就。然而,当上帝在他头脑中抬头时,特别是当他成了企业主,成了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时,他就迅速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且越陷越深,从而也就葬送了他后半生的科学创造。世界观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值得深以为戒。
6.根据文意,产生牛顿悲剧的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画线句(即:“这个假设虽然“美妙”,却封闭了真理的大门,有了它,那还需要什么科学呢?”)是一句复句,第一层应划在何处?写出前一分句的最后一个词:_______。(2分)
8.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牛顿身上的“美”与“丑”即指他既是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又是最虔诚的信徒。
B.第三自然段以地球引力为例来说明人类对事物原因的探究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c.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本质不同的答案进行对比来阐明世界观的重要性。
D.导致牛顿的唯心主义和神学的结论是由于他的世界观的影响。
E.本文多处运用设问的方法来串联上下文,并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F.文章引用大量的事实来批评牛顿的唯心主义思想。
9.文章通过分析牛顿的悲剧产生的原因,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2分)
10.阅读文中第三自然段中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过程的阐述,用认识《祝福》中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为例,对此加以说明。(80字左右)(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世界上最美的雪山
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那么,对于香格里拉的任何道听途说,都不足以使你真正认识和感受它的圣洁与美丽。
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这样描写主人公康韦所见到的那座雪山:“在铁蓝色夜空的映衬下,山峦的轮廓显得乌黑晶亮。而山谷尽头的奇观一下子不可抗拒地牢牢吸住了他的目光。那是一座巍峨的山峰,沐浴在月华之下,幽明险峻,蔚为壮观。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山峰,几乎就是一座美妙无比的金字塔。轮廓鲜明,仿佛一个孩童两笔画出来的,然而它的高度、宽度和质感却又不可同日而语。它是那么雄伟,那么祥和,使他好一阵子分不清究竟是真景还是虚幻。些许烟雾环绕着塔似的峰尖,给景色增添了险峰的生气,而远远传来的雪崩声更证实了它并不是幻景。”
在我没有见到真正的香格里拉之前,詹姆斯·希尔顿的这段描写固然使我“心向往之”。然而,只有当我踏上了这片土地,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样匍匐在香格里拉的雪峰之下,仰望我心中的圣山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希尔顿的那种震惊、激动和手足无措、诚惶诚恐的敬畏感。
现在,我已经面对着希尔顿笔下的这座雪山———梅里雪山了。
这是一座真正的圣山。它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禺县交界处,属怒山山脉中段。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的胜景,就在这座雪山的脚下。梅里雪山北接西藏阿冬格尼雪山,南连碧罗雪山,仅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13座雪峰中最高的一座叫卡瓦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它是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是康巴藏民代代顶礼膜拜的“圣山”。
卡瓦格博雪峰是一座迄今为止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没有谁能够走近它。它不属于任何个人,它是属于所有人的。通往它的惟一道途,只能是一段由神灵指引的天路历程。
卡瓦格博雪峰的美丽也是无法付诸语言的。那是一种______之美、______之美,包容了天地日月的______之美。卡瓦格博的身姿高出了一切之上。它是美神为天底下所有不远千里赶来朝拜的香客矗立起的、一座至高无上的自然丰碑。它使每一位香客从心灵到肉体都匍匐在地,彻底地承认了自己的渺小。它也给所有的漫游者和探险者的灵魂留下了终生的、不可平复的震撼与惊悸。
不是么?20世纪20年代那位漫游过世界上不少名山大川的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博士,就曾叹服卡瓦格博是“世界上最美的雪山”。这位浪漫的、天性里带有诗人的气质和想像力的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曾以美国农业部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西南山区从事科学考察。当他一踏上这片土地,就立刻被迷住了。他在香格里拉一呆就是将近30年,把自己整个的身心、魂魄都融入了这片神秘的、蔚蓝色的、梦幻般的水土之中。他像当地那些被他称之为“纯朴的大自然之子”的人民一样,在这片离日月最近的高原上生活着,并且留下了“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60年代,当洛克在夏威夷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他依然梦想着回到他精神的故乡———香格里拉的雪山下。他给一位老朋友写信说:“与其独自躺在夏威夷的病床上,我更愿意死在那秀丽的雪峰之下、鲜花丛中。”1962年,79岁的洛克带着一个有关东方的神奇梦想离开了这个世界。
洛克走了,但他所怀想和眷恋的晶莹的雪山、蔚蓝色的峡谷、碧绿的森林、湖泊和牧场依然存在。继洛克之后,又有多少香格里拉信仰者,漂洋过海,匍匐而来。然而我相信,所有踏上香格里拉这片具有神性的土地的人,没有谁能够和敢于成为它的征服者,而只能永远作为一个被征服者,作为一个朝拜者、寻梦者和精神上的还乡者,投入它的怀抱。
那么,香格里拉,让我猜想吧,那位统领众山、慑服所有心灵的“万王之王”是谁?是你吗?是你圣洁、美丽和至高无上的卡瓦格博雪峰吗?
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我所读过的《绒赞卡瓦格博》中的一句话———
美丽的卡瓦格博,我向您祈祷,请悲悯。
11.本文只在开头部分借希尔顿的文章描绘了梅里雪山的美丽景色,作者在身临其境后,并没作更多的进一步的描写,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文中第七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人的词语是:( )(2分)
A.伟岸 圣洁 神妙 B.圣洁 伟岸 神妙
C.神妙 圣洁 伟岸 D.伟岸 神妙 圣洁
13.文中说:“没有谁能够和敢于成为它的征服者”,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4.对本文思路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先开门见山表达自己对梅里雪山向往的心情。
B.通过希尔顿的描写,给人以具体直观的感受并为下文作铺垫。
C.以面对雪山所产生的感受进一步突出梅里雪山的圣洁和美丽。
D.引用有关梅里雪山的材料和传说给梅里雪山蒙上神秘的色彩。
E.举约瑟夫·洛克博土的例子,来告诫人们不要梦想成为雪山的征服者。
F.最后用呼告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结束全文。
15.有人说,作者流露出的对雪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文章蒙上了消极的宗教崇拜的色彩,你读了以后有些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诗词,完成16—21题。(15分)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点绛唇》及《书愤》都作于宋孝宗淳熙车间陆游因力主抗战而遭贬黜,退居故乡山阴时。
16.陆游,号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第三、四句“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2分)
17.词以_________、_________、弄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2分)
18.诗通过感叹、_________、描绘以及_________层层传达出激“愤”之情,结构清晰。(2分)
19.诗中用“早岁那知”反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词中作者所表现的放浪山水、做一个潇洒“闲人”的意愿与他在诗中抒发的壮志未酬的痛惜悲愤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精卫衔微木,_________刑天舞干戚,_________。(陶渊明《读山海经》)
(2)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0分)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杀)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选自《说苑·贵德》)
22.文中“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一句,后世化为成语“_______”,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写出“使各居其宅,田其田”中两个“田”字在文中的含义。(2分)
田( )其田( )
24.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恶其余胥 B 咸刘厥敌 C.惟仁是亲 D.为之奈何
25.请概括文中太公、邵公、周公三人对待原殷朝士众的不同主张。 (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四个字)(3分)
太公:□□□□ 邵公:□□□□ 周公:□□□□
(六)阅读下文,完成26—30题。(15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 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②之而还诸鲁。
既反,盂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足,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④,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谋求为……用。 ②[刖]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③[让]责备。④[抵时]抓住机会,乘机。
2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所务兵食而已 务( ) (2)适于他国 适( )
(3)非行之谬也 谬( ) (4)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舍然( )
27.写出与“投隙抵时,应事无方”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___________ (2分)
2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孟氏的两个儿子和施氏的两个儿子所学相同,但结果有什么不同?(2分)
孟氏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氏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作者在文中借施氏父子的话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 作 文(70分)
31.作文
生活中我们时时会碰到对手,如何看待对手?有人说,对手是我的角逐对象,要想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我的合作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攀登的险峰,险峰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我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两重唱的歌友,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1000字左右,题目自拟。
(2)可以自由发挥,讲故事,谈幻想,发议论,等等。
(3)不要写成诗歌。
一、(80分)
(一)(12分)
1.它们缺乏激发美感的诱导力(由此引出全文的主题:市容建筑物的设计和建筑除了要考虑实用以外,还应有艺术性)(2分)
2.B(分析第四自然段;体会其中举例说明的作用)(3分)
3.单纯追求实用(从上文所说的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习惯造成的缺憾以及关于应具备“优美”、“实用”的自觉意识的阐述,即可确定所谓陈旧意识的内容)(2分)
4.B(全文可分三个层次:城市街巷的粗直线条、框架式栏杆的积极效应;城市安全栏和路面应能激起人的美感效应;市容建筑物应该注重优美化)(2分)
5.对市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等应该具有怎样的意识(答案应该是“问题”的形式,不能以问题的答案为本题的答案)(3分)
(二)(14分)
6.在牛顿身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唯物主义使牛顿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唯心主义葬送了他后半生的科学创造(牛顿的巨大科学成就与深刻思想同他后半生的浅薄与无所作为形成了强烈反差,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3分)
7.门(提示:关于上帝的假设违背真理、反对科学两层意思构成并列复句)(2分)
8.A F(A:牛顿身上的美和丑是指他所取得的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反对科学、违背真理的思想;F:文章以牛顿的出身、经历和语言等实例来证明世界观对人的影响之大,并不是为了批评牛顿)(4分)
9.世界观对人的影响巨大(即全文主旨)(2分)
10.提示:祥林嫂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遭遇,是因为鲁四老爷等人对她的迫害(第一层),他们本身又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影响(第二层),还可以探究更多层次的原因,说明人的认识逐步深化,没有尽头(3分)
(三)(14分)
11.作者认为雪山的美丽是无法付诸语言的(从第七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2分)
12.C(根据词语同上下文的意义关系来确定)(2分)
13.卡瓦格博雪峰是—座迄今为止无人登顶的处女峰(人们想用登顶等方式把雪山踏在脚下、征服雪山的企图始终不能实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2分)
14.A E(A:首先通过假设点出香格里拉的圣洁和美丽;E:举约瑟夫·洛克博士的例子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香格里拉的雪山的美丽和慑服心灵的力量)(4分)
15.提示:作者所顶礼膜拜的是大自然的伟大,表示的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敬畏和感恩情怀,为的是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4分)
(四)(15分)
16.放翁 铁马冰河人梦来(2分)
17.采药 饮酒(2分)
18、回顾 怀古(2分)
19.表现自己“愤”的心情的由来,构成了强烈的激愤语气(2分)
20.提示:从陆游在诗中以“塞上长城”自许,对驰骋疆场的无限向往,可看出他执着追求充满战斗快意的人生,词中放浪山水的闲情逸致,借酒后豪兴加以抒发,正是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的表现(3分)
21.(1)将以填沧海 猛志故常在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将军白发征夫泪 (4)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5)千磨万击还坚劲(4分。任选四句,答出一句给1分)
(五)(10分)
22.爱屋及乌(1分) 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2分)(共3分)
23.耕种 田地(前一个“田”名词用作动词,后一个“田”为名词)(2分)
24.C(其: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厥;同“其”;是:助词,作为强调宾语提前的标志;之:代词,相当于“他们”,指代殷商士众)(2分)
25.全部杀掉 按罪论处 实施仁政(3分。每项一分,理解、概括三人的话语)
译文: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六)(15分)
26.(1)努力从事;致力于(1分)。(2)往;去到(1分)(3)错误;差错(1分)(4)释然;形容疑虑消除(1分)(共4分)
27.随机应变(或:见机行事等,“应时无方”理解为对待时机没有固定的方式)(2分)
28.(1)(他们的)俸禄让他们的家里富裕了,(他们的)爵位使(2分)。重点:“禄”、“爵”、“亲”及使动用法) (2)凡是抓住了时机就能兴盛,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2分。重点:“得时”、“昌”、“失时”、“亡”)(共4分)
29.孟氏儿子——到处碰壁,遭受酷刑 施氏儿子——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读懂文章的内容,根据要求加以概括)(2分)
30.不审时度势,机械地照搬现成的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意思相近即可)(3分)
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象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二、(70分)31.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