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综合能力训练(二)

2014-5-11 0:11:54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综合能力训练(二)

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灾(zhèn)   侦(jī)   余勇可(gǔ)

B.红(yān)   威(shè)   重(jī)

C.耗(shé)   发(nàn)   守不渝(gè)

D.电(hè)    贬(bāo)   破百出(zh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会晤   各行其是  撰稿  咎由自取

B.鼓噪   委曲求全  校勘  荒诞无忌

C.赡养   竭泽而渔  挑剔  沽名钓誉

D.桑梓   黄梁一梦  隔阂  铤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四世同堂》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它忠实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______,浓郁而亲切的______人情的气息弥漫始终。它记述了历史,同时又记述了北平的_______,北平的人及他们特有的思绪、情感和生活,这种深沉、朴实的_______是与导演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分不开的。

A.风貌   风俗  风光  情调    B.风格   风土  风情  格调

C.风格   风俗  风光  格调    D.风貌   风土  风情  情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与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在经历了那么久的期待后,拥有悠久文明并且正在迅速发展的北京,终于以自身的进步和实力,大功告成地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C.中国几乎是一城一啤酒或一地一啤酒,每走到一个地方,我总有以前没喝过的啤酒,没见过的的牌子,其口味真是千姿百态

D.在新闻报道中,文字离不开摄影,摄影也离不开文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口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将是中国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

B.近年来,民乐艺术的创作空前高涨,艺术控索层出不穷,与交响音乐领域的创新潮流遥相呼应,互为促进。

C.能否摆脱淡水危机,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关系到全球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

D.和传统的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性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已的感情和个性。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一片昨天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可以深切的感觉到生命的跃动,知道每一株果树全有着果子成长的力量。⑴a我小心的采下水蜜桃,b我小心的将水蜜桃采下,放在已铺满软纸的箩筐里,⑵a手里能感觉到水蜜桃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水的内部质地。b手里能感觉到水蜜桃充满甜水的内部质地,以及那重量。捧在手里的水蜜桃,虽已离开了它的树枝,却像一株果树的心。

A.⑴a⑵a    B.⑴b⑵a

C.⑴a⑵b    D.⑴b⑵b

7.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国别史。

B.“五经”是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C.《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的通史。《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

D.东汉班固等编写的《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鄂州南楼

范成大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从首联的“黄鹤归来”一语推断,“鄂州南楼”中的“鄂州”指今武汉市的武昌,诗人此次登临的南楼,建在黄鹄(鹤)山上。

B. 诗中的“汉树”是“汉阳树”的省称。从“横北渚”来看,汉阳是在长江北岸,而楼则在江的南边。

C. 诗中的“蜀江”原指岷江,此处指长江。“抱”是说楼为长江所环绕,楼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因而显出它的壮观来。

D. “烛天灯火”可以理解为“灯火烛天”的倒装。写城市里灯火很多,照亮了天空,描写了夜市的壮观景象。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中间四句对仗工稳。颔联“横”“抱”相应,形象生动;颈联“烛天灯火”与“摇月旌旗”对举,场面壮阔。

B. 尾联中,作者以“垂钓手”自喻,文面意思是“武昌鱼好”使人留恋难舍;其实是作者抒发了热受祖国大好何山,决心抗金保国的豪迈感情。

C. 诗中的一、二、三、七、八句都用了典故或引用了古人的诗句,但作者善于化用,所以用得贴切自然,不着痕迹,丝毫没有生硬堆砌之感。

D.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首联叙事,中间描写,尾联抒情。而且叙事飘逸,写景豪壮,抒情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A. 浪扑礁石,终成碎沫,礁石是抗争厄运的胜利者。

B. 写礁石“像刀砍过”,充满了对抗争者的深切同情。

C. 含笑,看海,写出了乐观、坚定、无畏的精神气慨。

D. 诗用象征手法,构思巧妙,语言平实而凝炼,寓意深广。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秦主生梦大鱼食蒲,又长安谣曰:“东海大鱼化为龙,男皆为王女为公。”生乃诛太师鱼遵并其七子十孙。光禄大夫牛夷惧祸,求为荆州,生不许引见,调之曰:“牛性迟重,善持辕轭,虽无骥足,动负百石。”夷曰:“虽大车,未经峻壁,愿度重载,乃知勋绩。”生笑曰:“何其快也!公嫌所轻乎?联将以鱼公爵位处公。”夷惧,归而自杀。

生饮酒无昼夜,或连月不出,奏事不,或醉中决事。左右因以为奸,赏罚无准,自以眇目,讳言“残”“缺”“偏”“只”“少”“无”“不具”之类,误犯而死者,不可胜数。或剥人面皮,使之歌舞,临观以为乐。尝问左右曰:“自吾临天下,汝外间何所闻?”或对曰:“圣明宰世,赏罚明当,天下唯歌太平。”怒曰:“汝媚我也!”引而斩之。他日又问,或对曰:“陛下弄罚微过。”又怒曰:“汝谤我也!”亦斩之。勋旧亲戚,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东海王坚,素有时誉,与故姚襄参军薛赞、权翼善。赞翼密说曰:“主上猜忍暴虐,中外离心,方今宜主秦祀者,非殿下而谁!愿早为计,勿使他姓得之!”

生夜对侍婢言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婢以告坚及坚兄清河王法。法帅壮士数百人潜入云门,坚帅麾下三百人鼓噪继进,宿卫将士皆舍归坚。生犹醉寐,坚兵至,生惊问左右曰:“此辈何人?”左右曰:“贼也!”生曰:“何不之?”坚兵皆笑。生又大言:“何不速拜,不拜者斩之!”坚兵引生置别室,废为越王,寻杀之,谥曰厉王。

坚以位让法,法曰:“汝嫡嗣,且贤,宜立。”坚曰:“兄年长,宜立。”坚母敬氏泣谓臣曰:“社稷事重,小儿自知不能,他日有悔,失在诸君。”群臣皆顿首请立坚。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即位于太极殿。

注:文中的秦指与东晋穆帝同时代的“十六国”之一的秦王朝。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大车,未经峻壁服:驾(车)   B.或连月不出,秦事不省:审察。

C.生曰:“何不之?”拜:授官。    D.宿卫将士皆舍归坚仗:兵器。

12.比较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生诛太师鱼遵并其七子十孙 ②愿试重载,知勋绩

③坚去皇帝之号,称大秦王  ④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主生梦大鱼食蒲食蒲:吃蒲叶

B. 自以眇目讳言“残”“缺”……之类眇目:单目失明。

C.坚兵引生置别室别室:牢房。

D.汝嫡嗣,且贤,宜立嫡嗣:正妻所生。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其快也——(你提出“重载”的要求)多么迅速哇!

B.勿使他姓得之——别让外姓人得了天下。

C.坚以位让法——苻坚把皇位让苻法坐。

D.他日有悔,失在诸君——以后苻坚有失,就怪你们。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苻生“猜忍暴虐”性格的一组是

①光禄大夫牛夷惧祸,求为荆州。②生饮酒无昼夜,或连月不出。

③怒曰:“汝媚我也!”引而斩之。④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

⑤何不速拜,不拜者斩之!⑥陛下弄罚微过。

A.①⑤   B.③④    C.②⑥     D.⑤⑥

1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苻生梦大鱼食蒲,蒲与苻音近,故残杀鱼性太师三代男人,致使牛姓大夫也畏罪自杀。

B. 苻生酗酒残暴,讳言颇多,杀人不可胜数,甚至剥人面皮取乐,惨无人道,身边亲信也认为他奸诈。

C. 苻坚与薛赞、权翼交好,薛、权二人认为苻生失去了国内外人士的信任,蔡氏中只有苻坚宜承帝位。

D. 苻坚、苻法举兵入宫,废杀苻生,在坚母苟氏及群臣拥戴下,坚以大秦天王名号即位于太极殿。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美国西南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柳泽尚志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即将出版的《细胞》杂志上报告说,大脑内下丘脑外侧神经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对于动物进食欲望的强弱有直接影响,而其生物化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导致人类厌食症、肥胖症和糖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新发现的激素有两种,已分别取名为食欲激素A和食欲激素B,其受体则为OX1R和OX2R。科学家说,当大脑接收到诸如血液中糖的含量下降等饥饿信号时,便会经由复杂的生理反应刺激食欲激素的分泌量,进而使动物的食欲得以增强。

柳泽尚志博士表示,食欲激素的发现过程与传统内分泌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不像以往那样发现激素在前,然后通过激素寻找与之相关的受体,并据此再判断该激素的作用,而是首先发现了蛋白受体,继而探明作用于受体的蛋白质是来自大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新激素,依据先前对大脑该区域功能的研究判断其与食欲有关,最后再经由实验确认。

柳泽尚志认为,食欲激素在控制食欲激进和食欲低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果医药行业能够研制出功能类似该激素的药物,或利用药物阻断激素对于受体的作用,那么因食欲时旺盛而引发的肥胖及因病痛而导致的胃口欠佳问题使可获得解决。

17.根据文章,对“食欲激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动物饥饿时,经由复杂的生理反应刺激而大量分泌进而使动物进食欲望得以增强的激素。

B. 它是由大脑内下丘脑外侧神经细胞所分泌的对于动物进食欲望的强弱有直接影响的激素。

C. 它是一种蛋白质受体,是来自大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新激素。

D. 它是能够治疗因食欲旺盛而引发的肥胖及因病痛而导致的胃口欠佳问题的激素。

18.对文中最后一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食欲激素在控制食欲亢进和食欲低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B.食欲激素在医药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C.医药行为能够研制出功能类似食欲激素的药物。

D.食欲激素类药物解决了肥胖和胃口欠佳的问题。

1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食欲激素的作用过程是:大脑接受到饥饿信号→刺激食激素分泌量→增强动物食欲。

B.食欲激素的发展过程是:确认食欲激素→寻找受体→判断食欲激素作用。

C.人类可能治疗厌食症,肥胖症和控制糖尿病情的进一步变化。

D.动物饥饿时,食欲激素的分泌量会相应减少。

20.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食欲激素是导致人类厌食症、肥胖病和糖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B.传统内分泌学的研究方法是先发现激素,然后通过激素寻找与之相关的受体,并据此再判断该激素的作用。

C. 食欲激素在控制食欲亢进和食欲低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D. 动物进食欲望的强弱取决于食激素分泌量的多少。

II卷(共90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树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树,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出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丽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柄已经被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叶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池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21.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写“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人们对秃的梧桐的态度是

答:(2个字)________

作者对秃的梧桐的态度是

答:(不超过6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仔细品味下面文字加点的4个“又”字,体会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分)

蚂蚁来了,风来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前三个“又”字表示的意思□□(只限2个字以内),反复使用“又”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5个字)

23.作者用了较长的篇幅描写老柏、香橙、老榆、大理菊、牵牛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不超过30个字)

24.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写梧桐的清阴和雨打桐叶的声音,诗意让人分享,是为了歌颂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B.本文的主旨是赞颂美化秃的梧桐,鞭挞摧残梧桐生命的坚蚂蚁和风。

C.作者一再强调“亭亭如青玉的干”,意在赞美秃的梧桐那顽强不屈的高尚品格。

D.将薜荔“陶然自足”的寄生生活与秃的梧桐“一无所有”作对比,表现了梧桐的淡泊宁静。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这表明作者坚信秃的梧桐的求生意志是无比坚韧的。

五、(12分)

25.请把下面一上长单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惯的短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2分)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地区,制作于公无前32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期风格的陶罐。

26.在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赛跑,有的人信念坚定,目标明确,顽强拼搏,终于跑到了终点,而有的人

②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

27.将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内容包括时间和事件。不超过60个字。(4分)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达尔文通过5年的动植和地质考察得出结论,现存的动植物不是神一次创造的结果,而是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适者生存规则下长期进化的结果。他的进化论,特别是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观点,激怒了教会,引来了众多的谩骂攻击。面对面的较量发生在1860年6月30日,那就是著名的“牛津大辩论”。那天,在牛津大学博物馆大楼的图书阅览厅里,近千名听众等待达尔文的代理人赫胥黎和威伯福斯大主教的辩论一决雌雄。辩论的结果是赫胥黎大胜。

□□□□□□□□□□□□□□□□□□□□□□□□□□□□□□□□□□□□□□□□□□□□□□□□□□□□□□□□□□□□.

六、(6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以“金杯与汗水”为话题,联系实践,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人往往注意别人用双手高举的金光灿烂的奖杯,却常常忽视人家脚底下流淌的汗水。

生活并不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踢给每一个人。那些站在冠军台上的英雄们的成功后面。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例如,迟到的爱情,永不消逝的伤疤……

参考答案

  一、1.C(“恪”读Kè)。2.C(A中的“事”应改为“是”,B中的“忌”应改为“稽”,D中的“梁”应改为“梁”)。3.B。4.D(A句应改为息息相关,B句应改为如愿以偿,C句应改为“各有千秋”)。5.A(B句主语“创作”和谓语“高涨”不搭配,应把“高涨”改为“活跃”。C句主谓不搭配,“全球”之后应加上“能否”。D句“抒发”与“个性”不搭配,应删去“和”,加逗号,改为“发展个性”)。6.B。7.C(《汉书》是断代史)。10.B(应是“充满了对抗争者的赞美之情”)。

  二、11.C(行礼)。12.C(①于是,②才,③于是,④竟然)。13.(另一间房屋)14.A(多么爽快呀)。15.B。16.D(A项不是畏罪,是惧祸。B项末句应为“身边的人因为他醉中决事,便趁机干些坏事”。C项不中“国内外”,而是“朝廷内外”)

  三、17.B。18.B。 19.A。20.A。

  四、21.(1)同情(2)既同情,又赞美。22.(1)重复。强调秃的梧桐处境的艰难险恶,反衬其求生意志之顽强。(2)继续。强调“忙”的持续不断,突出梧桐自强不息精神。23.从侧面衬托梧桐的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24.C、E。

  五、25.[示例]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从埃及纳加地区出土的挑,它制作于公顿32世纪,陶罐的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的风格。

  26、①[示例]步履匆忙,气喘吁吁,却永远也无法抵达他心中的终点。

  ②[示例]在贫困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27.[示例]l859年,《物种起源》出版。达尔文此书中的进化论激怒了教会。l860年6月30日达尔文的代理人赫胥黎和威伯福斯大主教辩论,赫胥黎大胜。

  六、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