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第十六周 记叙文议论文的结构
有了材料,明确了主题,接着便是安排结构,给文章“搭架子”。结构上总的需求是“有序”,文章体裁不同,结构原则也不同。记叙文多用“连惯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
布局,通常顺序为“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有时,采用倒叙手法,也还是属于“连贯”的范畴。
论述性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层次来布局,常用的结构方式为“起承转合”。“起”就是提出观点;“承”即论述自己的观点;“转”就是转向问题的反面,再加一层论述;“合”是总结,综合,结束论证。
《高考说明》要求作文“结构完整”,指的是文章的布局要有头、有身、有尾,全篇贯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把握记叙文的结构形式,重点训练“连贯式”。
2.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形式,重点训练“起承转合”式。
3.认识文章结构灵活的特点。
题目1:用“连贯式”结构,写一篇记叙文或编一个故事。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题目2: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日本的田中耕一,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称他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但他既不是教授,也不是硕士,博士,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在日本名不见经传,他数十年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他的获奖让日本人大吃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⑴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写一篇议论文。
⑵题目自拟,字数800以上。
“连贯式”的结构,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或人物的经历明白地表现出来,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以“连贯式”写故事,要考虑时间或空间的完整状态。谈田中耕一的获奖,应当挖掘他成功的内在原因。像“学历与能力”、“平凡与伟大”、“甘受寂寞“等都是贴切的立意。
例文1
严家炎
每当回忆起在北大的三十多年生活,我眼前总会浮现一副熟悉的面庞上闪露的纯真、友善、亲切、温暖的笑容,一种出现在困难时刻而令我永远难忘的笑容。
那是l968年,这年冬天在我记忆里特别寒冷。清理阶级队伍一开始,全系教师不分老少,都被工军宣队勒令迁居到十九楼单身宿舍里。北风呼啸,阴云密布,衰草瑟缩,好像整个冬天没有什么阳光。每天几乎都有新的“阶级敌人”被揪出来示众的消息。终于有一天,我也被作为“现行反革命”批斗了。开过批判会的那天黄昏时刻,听着楼外高音喇叭传出的“样板戏”主人公的唱段:“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我立时触电似的,浑身毛孔都感受到一阵寒意猛烈袭来,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我并无食欲,却麻木地下意识地走向食堂,一路上尽量低着头,避开与人们接触,以免给他人或自己招来什么麻烦。“你怎么现在才来?还没有吃晚饭么?”有人在食堂门口,挡住了我的去路,关切地发问。
我吃惊地抬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了一副熟悉而又友善的笑容。这笑容是这样纯真、亲切、温暖、深情,一下子铸刻到了我的心底。显然,这位平时和我很少交谈的同事,在这个极严峻的时刻,向我伸出了充满友情的手,他丝毫没有把我看作“反革命”,好像根本不知道下午刚开过批斗会,应该同我划清界线一样。
我知道那阵子在我身边或身后,经常会有一两位“监护人”,所以只匆忙地向他点了点头,轻轻“晤”了一下,就慌乱地走向卖饭菜的窗口,并没有正经回答他的问题,他却随着我走向窗口,直到看我买好饭菜,坐下来用餐,才默默地离去。
……这一瞬间发生的小镜头,至今已过去了二十年,我猜想“他”这位当事人也许早已忘记(以后多少年中,再没有听见他重提过此事)。但这个镜头却一直摄印在我心灵的胶片上,并将永远留存下去。“涸辙之鲋,相濡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在水阔天空、鱼跃鸢飞的今天,忘却这类镜头,也许未必是悲剧而是喜剧,但我却还是难以淡忘。因为我觉得,这里体现着一种友善、诚挚、磊落、无畏的处世态度,体现着北大在任何境遇中敢于讲真话、办实事、为人民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体现着由民主与科学的传统结晶而成的人生真谛。它永远给我以温暖和勇气。
一瞬间将是这样长,这样长!
文章记了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异常简单,只有一句话,但作者却写得非常仔细,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为什么?因为这件事给了作者心灵上的震动。
例文2
美 沃莱恩·斯君伯格
这是大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幢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做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甚至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任何想带的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谈。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道评论类型的考题时,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教授俯视着他面前这些焦急的面孔,然后问:“完成5道题目的有多少人?”没有一只手举起来。“完成4道题的有多少?”仍然没有人举手。“3道题?两道题?”学生不安地在座位上扭来扭去。“那么一道题呢?肯定有人完成一道题的。”整个教室仍然沉默。教授放下了试卷。“这正是我所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工程学学习,但关于这个学科仍然有很多东西是你们还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将通过这次测验,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大学毕业了,你们的教育也还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但是他的这堂课却没有一个学生遗忘。
这篇文章写了一次考试的全过程,从考前的自信到考试的困难直到结束的出乎意料,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例文3
上海 袁洋
诺贝尔奖,世界上最高领域的科学文艺奖,是多少著名人士奋斗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今年,日本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犹如一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圈圈涟漪。惊叹过后,我也在想:为什么一个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人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呢?答案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我曾读过这样一首诗: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田中耕耘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土,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这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孕育在沙土中的黄金。获奖前的田中耕一默默无闻,同行、专家也都对他一无所知,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荣获诺贝尔奖后的田中耕一立刻声名远扬,博得世人的赞叹。人们都仰慕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够荣获科技大奖,我们也应看到田中耕一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坚持不懈,潜心研究。
萧伯纳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田中耕一也正是依照自己对科学的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辛勤的工作带来的是诺贝尔奖作为回报。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出一行字:坚持不懈。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要想成就伟大,必须坚持不懈、辛勤劳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都是平凡世界的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想从平凡走向伟大,但是,有许多人抱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太平凡,我怎么不具有那些伟人们所生活的条件呢?”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能在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专一地做下去,往往也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是有很多吗?一心为民、具有钉子精神的雷锋;在三尺票台上十年如一日为乘客服务的好乘务员李素丽;把群众的困难时刻记在心里、随叫随到的水电工人徐虎……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平平常常的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锲而不舍、辛勤工作使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选定一个岗位或目标,专一地做下去,才能在平凡之中孕育出伟大。
行动起来吧!平凡之中创造出伟大,你我也能够做得到。
本文的论述先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而后分析他成功的原因,继而展开更广阔的阐述,最后联系实际,呼告扣题,起承转合的层次非常鲜明。
例文4
梁 楠
有一种井。它看起来是很普通的一口井,它不动,静静地伫立在地下。可是,有一天,井的水涨了,溢出来了。天哪!这哪里是人间的清泉,简直是天上的甘露!水的天然清香,弥散在空中,水的清澈的身影,仿佛流淌着的玉鉴琼田。
是的,只有这种水,只有这种古井中的水,才可能如此。长江固然波涛汹涌,但两岸泥沙俱下,不免损其清澈;雪山固然洁白光耀,但露于尘世,供人瞻仰,不免染上俗气,只有这深藏于古井中的水,才有可能这般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不俗!
田中耕一不正像这口井中的水吗?他没有闪光的头衔,没有令人惊羡的地位,他在默默努力着,潜心研究着。终于,他成功了!他开启了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门扉,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要达到事业的顶峰,就只有像田中耕一那样默默无闻。也许你要说:那怎么行!你那种思想要不得!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酒香还得吆喝!不然怎能获得成功呢?
诚然,若想日进斗金,家财万贯,得吆喝,得让别人知道你;若想名播四海,出人头地,得吆喝,得让别人了解你。但什么叫事业的顶峰?什么叫真正的成功?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非也!攀登事业的顶峰起于全身心的投入与钻研,以忘我的境界遨游于自己的世界,向最终的目标出发。这时,就全忘怀了尘世的繁杂,视功名利禄如草芥,常人心中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此时,他,如果他是一名真正的学者,就不会再想日进斗金,名播世界。他就会像田中耕一那样,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直至一举摘取桂冠,取得成功。
《英雄》中有一句话:“我叫无名,人无名,便可专心练剑。”作为一名学者,这无人关注的安静境界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置身这种境界,没有世俗的繁杂,不仅给思考的心以遨游的海洋,在这颗心上,生出前进的风帆,而且思考的头脑拭净了心上的尘埃,摈绝了人世的烦扰,抚平了心上的伤痕。于是,这颗心,就以优于他人的姿态出现,他无伤而多窍,他无尘而纯净,他轻装上阵,破浪前行。他心态更轻灵,心可及旁人所不及,他行动更沉稳,可履困危之薄冰;他思维更敏锐,可达别人之所未思!如此,事业的顶峰何愁不能攀登?
朋友们,不要为想像中的声名所累,不要让自己的心染上铜臭,默默地努力着,前行着,如果你想酿出世间最美的酒,而不是想靠卖酒为生——请,请你,请你默默无闻,潜心研究吧!
这篇文章的“起”有特点,以形象描写的手法开始;而后点明观点,展开论述,对比分析,阐述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的重要性,层次井然。
例文5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草芽。
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明智的选择!当一个人可以使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时,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本应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却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楚王不是因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就未必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理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难瞑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遇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搀杂上个人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也不可不求。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 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观点鲜明,论述充分,结构严谨,这是谁也能看出的本文的三大特点。除此之外,眩人眼目的是一连串排比的运用。读罢此文,总觉得作者对排比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二段是比喻论证。作者选取自然界的腊梅、鱼儿、落叶的所作所为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三个“也许”构成了排比,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接下来是正反对比论证。无论是从正面论证,还是从反面论证,作者都运用了例证法。这里所用的例证法不是平日我们见到的单个举例,而是排比举例。排比举例简洁,论证充分,让人不能不信服所论述的观点。可见,排比确是本文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典型结构指导
1.布局完整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成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亚里斯多德《诗学》
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他部分不能麻木不仁。一个好的阵型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
2.“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
“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可以变通。亮明观点是“起”,提出论点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方法,可以从正面展开,也可从反面展开,依照并列的几个方面论述是“承”,运用不同的方法论证也是“承”;“转”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果上面是正确的论述,就可以反转,反之,就可以正转。“起承转合”的四步结构也不一定篇篇俱全,但必须保证论证的主体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