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第十周 说明文
高考作文训练第十周 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称为说明文。它不像记叙文那样具体地表达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也不表达情感,只是实实在在地解说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功用等。它也不像
议论文那样去论证道理,而是对事物直接解说以达到让读者明白的目的。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包括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一般说明文要求语言平实,文艺性说明文则要求形式活泼,语言优美,两者各有不同的目的。就中学生而言,专业性较强的说明文写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不妨重点训练文艺性说明文。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明白、生动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写作文艺性说明文。选取自然界的某种植物、动物、现象或科学上的某种物质,写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要求:(1)说明准确,顺序合理。
(2)方法灵活,富有情趣。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文艺性说明文,关键在于语言要写得生动。如何才能生动?常见的手法是运用修辞,比如准确精当的比喻。用比喻手法说明,会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使隔膜的认知变得接近。此外,是拟人手法,拟人手法具有一种亲近感,许多文章就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另外,就是运用恰当的描述,描述能把说明对象的特征变得更加鲜明。
例文1
上海 燕启民
雾是地面上的云,云是天空上的雾。因为云和雾都是由空气中的水气受冷后凝结形成的,只是出现的位置不同而已。云飘在天空,雾笼罩着地面。雾与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这个道理了,并反映在许多民间谚语里。如“黄梅有雾,摇船不问路”,这是说春夏之交的雾是雨的先兆,故民间又有“夏雾雨”的说法。又如:“雾大不见人,大胆洗衣裳。”这是说冬雾兆晴,秋雾也如此。
为什么同样是雾,有的兆雨,有的兆晴呢?这要从气象学的知识里得到解释。只要低层空气的水气含量较多时,赶上夜间温度骤降,水气就会凝结成雾。雾有辐射雾,即在较为晴好、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雾。只要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雾就自然消失,对此,民间的说法是:“雾里日头,晒破西头”,“早上地罩雾,清晨晒稻谷”。人们见辐射雾,往往“十雾九晴”,便得出这些说法。
秋冬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后,随着天气转晴和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多,容易形成辐射雾,因此秋冬的雾便往往能预报明天的好天气。春夏季节的雾便不同了,它大多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流,碰到较冷的地面,下层空气也变冷,水气就凝成雾了。这种雾叫平流雾,它是海上的暖湿空气侵入大陆,突然遇冷而形成的。这些暖湿气流与大陆的干冷空气相遇,自然就阴雨绵绵了。所以春夏雾预示天气阴雨。
雾与天气的关系如此密切,故可以看雾知天气的变化了,不过,上述的关于辐射雾、平流雾的解释只是就大体情况而言的。雾与天气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还有许多复杂的内容,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要准确地看雾知天,还要作多方面的观察、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多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准确地看雾知天,必须联系雾前是什么天气。俗话说:“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因为久晴,空气里含的水分少,尽管夜间降温,一般也不会产生大雾,结果产生了大雾,那是别的地方的暖湿空气无声地侵袭过来,形成了平流雾,那么未来的天气就为阴雨了。相反,雨后空气中水分很充沛,由于云层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床棉被,地热不易散发,晚上降温,温差不大,就形成不了雾。若是出现大雾,这是典型的辐射雾,那是因为夜间空中云层裂开,促使地面降温强烈而形成的雾,天气就要放晴了。
准确地看雾知天,必须看雾的浓度。辐射雾是地表空气中水气凝成的,因此比较清淡。可透过雾看到蓝天;而平流雾是由于大范围的暖湿空气受冷形成的,看上去比较浓重。这雾的浓淡,与天气关系很大。正是根据这个关系,人们总结了经验:“雾气小,天晴好;雾气浓,有大风;雾气重,大雨凶;雾气轻,隔天晴。”
准确地看雾知天,还要看雾的颜色。辐射雾因为比较稀薄,看来就如一层乳白色的轻纱;平流雾比较浓重,而且在它的上空,常常伴有云层,不透阳光,看起来就显得灰暗。“白茫茫雾晴,灰蒙蒙雾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准确地看雾知天,还必须看雾持续的时间。辐射雾是由于天气受冷,水气凝结而成,所以白天温度一升高,就烟消云散,天气晴好;反之,“雾不散就是雨”。雾若到白天还不散,第二天就可能是阴雨天了,因此民谚说:“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是千变万化的,纷繁复杂的,但不外乎辐射雾、平流雾两种。现象虽纷纭,本质都是一个:水气遇冷凝结而成。有时雾出预报晴、有时雾出预报雨,似乎混乱不堪,但是只要掌握了辐射雾、平流雾的特征,多方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准确地抓住雾与天晴、落雨的规律,以便预测天气了。这对于农业、交通、航天、航海都有用处。
为了多作贡献,大家应该懂得雾的知识。
雾是人人见过的自然现象,但读了此文之后,又会感叹自己对雾实在知之甚少了。文章紧扣雾与天气这个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了看雾观天的问题,让人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说明事物时做到了透示本质。
例文2
湖北 田元富
我有一个怪癖的名字,叫“蝙蝠”。论长相自然比不上花枝招展的孔雀,但内心是美好的。我们属于哺乳动物这个大家族。您和我或许似曾相识,但对我们并不一定熟知。那么,今天我就来个自我介绍吧!
我们通常出生在“知了”声声鸣叫的夏季。当我降临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时,我的身体十分虚弱,身上仅仅穿件单薄的黑色长衫。为了谋求生存,我紧紧拥在母亲的怀中,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渐渐成长。即使在母亲外出劳作时,我也依然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中,饱览自然界的无限风光,享受那不尽的母爱。成年后我就离开了慈祥的母亲。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而且孤独的:只能把岩穴、树洞或屋檐作为我白天的栖身之所。然而,只要一到傍晚,整个夜空便成了我的乐园。在那漫无际涯的乐园中我尽情地捕食那些与人类为敌的蚊子、苍蝇等小昆虫。它们是我的主要食粮,只要它们一触及我这宽宽的嘴巴就休想逃命了。哦,我还想把我的绝技告诉您:我捕捉害虫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我能在短暂的几秒钟内猎获一只飞虫,这是其他捕虫同行们望尘莫及的,也是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因此,劳动虽然艰辛,我也乐而为之,为自己,也为人类。另外,我还想悄悄告诉你一点秘密。我的视力很弱,不管离我多近的东西我都不易看见它。然而我的听觉极为敏锐,它可以弥补我的视力不足。当我展翅高飞的时候,喉内能发出一种超声波。当这种特殊的音波遇到昆虫或其他障碍物时,它就迅速返回,我根据耳朵收到的情报,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昆虫的方位及距离,于是我就直奔目标,瞬间便可凯旋。人们常常把我这种探测物体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这一点也是我的同行所望尘莫及的。
对了,我还有一件事想拜托您:在我刚刚懂事时,我的母亲就告诉我,很早以前人们说我们祖辈非常狡猾,说什么在一次兽类与鸟类的战争中,我们的祖辈既不表明自己是兽类,又不表明自己是鸟类,哪一方胜利了就到哪一方去。后来鸟类和兽类和好了,便都不愿意收留我们的祖辈,甚至还说我们整个家庭的成员是因为害羞才只在晚上出来活动,这真使我不能容忍。作为朋友,请您一定向人们解释清楚,希望人们不要再用那种冷漠的眼光看待我们了!当然,我们也在奋发努力,决心用自己这颗赤诚的心去照亮那些不明真相者的双眼,使人们重新认识我们——愿为大众利益发光放热,愿与人类做友好相处的朋友。
这篇科学小品,采用拟人的手法,诙谐自然,很能吸引读者。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如同与亲友对话,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读起来倍感亲切。文章井然有序,先介绍了蝙蝠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征,同时也介绍了蝙蝠有益于人类的美好品质,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读起来引人入胜。
例文3
福建 祝大星
花朵与美丽相伴,花朵香飘万里,花朵象征青春活力,花朵孕育未来生命。因此,人类对花朵如痴如醉,梦想有一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设计花朵的大小、形状和香味。
花朵的起源被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称作“讨厌的谜”。而今,这个谜已被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揭开。原来,地球上所有开花植物共有三个最早的祖先,它们分别是睡莲类植物、八角茴香和布罗埃拉灌木。科学家在此三个祖先这里找到了花朵的源头。
那么,花朵中最主要、最富魅力的花瓣又是什么变化而来的呢?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类鲜花基因及三种与花的发育有关的基因可以使叶片变成花瓣。这一发现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叶片变成花瓣”的假设。该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亚诺夫斯基认为,这一发现意味着我们能够把所有植物的叶片变成花瓣。
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控制植物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基因,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叫ROT3。他们用油菜科植物作试验,取出基因ROT3后,叶片的长度缩短而宽度不变;如果过量添加这种基因,叶片则长长了;当ROT3基因突变后,叶片长得又圆又大。所以,只要通过适当的基本操作,便可根据事先的设计随心所欲地改变植物叶片的大小和形状。
将上述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先改变叶片的大小和形状,进而将叶片变成花瓣,随意改变花朵的大小和形状的目标就达到了。不仅如此,花朵的香味也可以设计。美国印第安那州某大学的纳塔莉·杜德莱瓦教授发现,花朵的香味是由几种到上百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引发香味产生的基因密码,还能准确判断香味是如何产生的。所以,通过改进植物基因就可以产生新的自然香味。到那时,让“菊花拥有玫瑰的芳香”不再是天方夜谭,人类不仅可以设计花朵的形态、颜色,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花朵的香味。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花朵形状大小的人工设计。作者运用了科学说明的方法,从基因的原理入手,说明了设计花朵的道理。
例文4
佩菁
甄里、甄梅这天放学回家,看见妈妈正翻箱倒柜,似乎寻找什么东西。他俩没在意,坐下来就做作业。不一会听见妈妈惊喜的叫声:“找到啦,我就知道还在家里嘛!”那是妈妈从组合柜的抽屉里找到的,兄妹俩凑过去一瞧,敢情是一把旧式铜锁。由于长期搁置,上面已是铜绿斑驳。妈妈解释说:“这还是你们外婆陪嫁箱上的挂锁,我一直没舍得丢掉,昨天邻居耿伯伯突然问我有没有旧式的锁,我这才找出来了。我还得打电话去告诉他呢。”
甄家的锁有不少,什么防盗锁、大橱锁、抽屉锁、自行车锁,就连甄梅日记本上也有一把小巧玲珑的锁,可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旧式古锁,一时都抢过来仔细赏玩。“这种锁和现在的大不一样,”甄里惊叹说,“又长又方,凹字形。咦,这锁怎么打开呀?”甄梅眼尖,她一眼就瞅见抽屉角落还有一条铜片,拿起来塞进铜锁一端上的小孔里,刚刚好。一捅之下,听到“咔嗒”一声,锁上的横拴就脱开来了。“嗨,里面有好几个簧片呢,”甄里拿着打开的锁说,“是它们把锁给撑住的。用钥匙一推,弹簧片被压缩了,锁栓和锁体这才分开。设计得真好,很符合物理上的机械原理。”
正说着,耿伯伯已经兴冲冲地赶到。他喜笑颜开,如获至宝地连声向妈妈道谢。妈妈慷慨地说:“没事没事,既然你收藏古锁,那我就把它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可甄梅却把小嘴一翘:“我有个条件!耿伯伯得在星期天给我们看看他的藏品,讲讲收藏古锁有什么意义,好吗?”“那只要你们有空,就一言为定!”耿伯伯爽快地答应了……
星期天,他们一踏进耿伯伯的家,就被丰富的藏品给震惊了。耿伯伯的古锁收集到几十种,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耿伯伯如数家珍一般打开话匣子,他说:“锁是由于人类要求安全的本能而出现的,连原始人都懂得用重石来挡住穴洞。后来发展到用木头制门闩,相传战国时期的巧匠鲁班就是制锁的高手呢。”甄里忽然说:“我懂了,小小一把锁也会随着社会和生产的进步而发展,说它们是锁文化一点也不为过。”耿伯伯说:“对,东汉时出现了金属锁,以青铜为主。到唐朝已相当发达,明清朝更是精品迭出,什么铜锁、铁锁、金锁、银锁都有。可惜保存下来的不多。你想:如果有人侥幸得到一个古代的箱子,他肯定要不择手段地去撬锁以获取里面的财物。哪里还顾得上保存锁呢?”兄妹俩连声说可惜。耿伯伯又说:“当然流传下来的也是有的。据我研究,多数古锁可分为广锁和花旗锁两种,你们家的那把就属于广锁,是最常见的横式挂锁。有的广锁非常复杂精致,我这里有一把可以给你们看看。”
这把锁有两把钥匙,却只有一个钥匙孔。甄梅用短钥匙伸进锁孔转了一下,只能把锁栓拉出一点点,但就是无法完全打开。经过耿伯伯的指点,兄妹俩才惊讶发现:那锁的另一侧面还有块盖板,现在已变成能活动的了。把它转开以后,里面又露出一个暗藏的锁孔。用第二把长钥匙插进去,才能把锁完全打开来。“太不可思议啦。”甄里说,“劳动人民的智慧实在是真伟大!”耿伯伯苦笑说:“可是在封建社会,锁匠根本没有地位,也不被人重视。制锁作坊都得受官府管辖,就连锁上的插孔形状都有规定:孔状是‘一’字形的锁是给老百姓用的;而读书人用‘士’字形的锁孔;只有达官贵人才准用‘吉’字形的锁孔。”
今天甄里、甄梅大开眼界,他们参观了不同形状的广锁和花旗锁,甚至还有文字组合锁:它不用钥匙,只要转动几个带有文字的转轮就能打开,很有点现代密码锁的味道。还有不少锁属于装饰品和吉祥物,上面的雕花栩栩如生。有的干脆做成麒麟、动物或乐器的形式,真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有的“百家锁”其实并不用来锁门锁箱,而是挂在孩童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时间不早了,兄妹们恋恋不舍地要告辞回家,耿伯伯叮嘱他们说:“研究欣赏我国的文化成果是很有意义的,古锁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古代科学。不过你们年纪还轻,当然不必也去收藏古锁。其实收集邮票、火花都是很有意义的。”
从这天开始,甄里、甄梅每逢走过什么旧货摊子,就会停下脚步,看看有什么古锁或精致小玩艺,因为那是耿伯伯拜托他们的任务。
本文介绍中国古锁的有关知识,运用了故事的形式,将枯燥的内容融入生动的人物活动中,形式新颖,别具一格。
例文5
叶振山
虾,这种生活在水中的小动物,常常在神话中充当“虾兵”。要说兵,它还真是兵,六十年前,就从过军,当过“排雷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费尽苦心研制了一种新式武器——音响水雷,用来专门对付美英等同盟国的军舰、潜艇和运输队,封锁海上要道。这种音响水雷,有个显著特点,不是触动它才爆炸,而是“闻声爆炸”,只要水雷中的音响接受器
所接纳的声波振动达到规定的限度,它就会自行引爆。舰船上发动机的声波振动,完全可以引其爆炸,当时是十分先进的。由于这种水雷很难事先探明,同盟国海军行动受到很大威胁。
可是时隔不久,德军苦心布设的水雷接二连三地爆炸了,不仅一艘军舰都没炸着,就连一只同盟国的小舢板也没碰伤。这是怎么回事呢?德国军事专家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组成了庞大的调查团,来到出事地点。他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在这一带海域里生活的一种小鼓虾,看样子与池塘的小虾没有什么两样,可它们倒有个奇妙之处,就是身上能发出很强的音响。专家们通过对这些貌不惊人的小鼓虾进行观察和试验,发现了它们的奥秘:小鼓虾的螯(音“熬”,即螃蟹等节肢动物的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如钳子),与外壳在摄食或者对付敌害时,会发出强烈的碰击声,这种声响很厉害,竟能将玻璃杯子震碎,正是因为这种“响虾”在水雷周围游弋,汇集的音响达到一定的量时,音响水雷就闻声“开花”了。
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无数神秘的生物。本文介绍的“响虾”便是其中之一。谁能想到这小小的生物竟能影响到战争的成败呢?作者巧妙地把“响虾”的知识介绍与战争相结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说明文训练指导
(1)说明的主要方法有:
①概括说明:对事物的特点作概括的介绍性说明。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用得最为广泛。
②定义说明:用简明的语言把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概括出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它是说明要领、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下定义要注意准确性,不能同语反复,不能用否定的判断形式,一般也不能用比喻。要全面说明一个事物,单靠下定义不够,还需要对定义作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所以,下定义的方法往往是同其他说明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
③分类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对于复杂的事物往往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性质、功用等的差别,分成若干类,再根据这些类别一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的方法,能使文章头绪清楚,读者容易理解。分类要注意标准一致,每次划分只能根据一个标准,如果标准不一,就会发生混乱。分类时还要注意各子项要互相排斥,否则就会发生重复。
④举例说明:举出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为了说明一般情况和比较抽象的东西,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化,往往采取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有列举法和典型举例法两种。
⑤比较说明:将两种以上有关的事物加以对比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⑥比拟说明:为了把一些抽象的道理、复杂的事物写得浅显生动,还常常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事物作比拟说明。
⑦解释说明:说明中对难于理解的名词、术语、概念等作必要的阐述,它比下定义更为详细。
⑧引用说明:说明一个事物,必要时还要引用有关的资料作为说明的内容或作为说明的依据。
⑨数字说明:有的事物可以从数量上表明特征和本质,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⑩图表说明:如用Microsoft Word写作时,插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图表与数字一样,有助于文字的说明。
(2)写作说明文要讲究顺序。顺序的安排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而言,顺序主要是空间和时间。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开始到结束等;结构的常式是“总——分——总”。
(3)最近几年的高考都没有考查说明文。前些年的考查通常是作为小作文来考。比如,说明一幅漫画的内容。1983年:看图作文:漫画《挖井》。1996年:说明文一篇: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随着小作文的取消,说明文的直接考查也不太可能了。但是,因为“文体自选”,所以,说明文的写作空间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大家都不选择说明文体的时候,它就能扮演“奇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