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

2014-5-11 0:11:55下载本试卷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五、六单元)

第I卷(共42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霄(gan)  荆(ji)   啾(qiu)  小(pian)

B、危(qiang) 盘(chan) 钟(xin)  頞(cu)

C、旧(pei)   漠(shu)  雪(ji)   羽(mao)

D、度(cun)  商(gu)  讥(shan)  干(che)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脉膊 凋敝 坐收鱼利 寥若晨星

B、 演绎 班驳 黯然消魂 叠床架屋

C、 震撼 录像 欢渡良宵 兵慌马乱

D、炫耀 幅员 金榜题名 虚与委蛇

3、选出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又不厌其详地推敲修改。

C、你跟张大爷家多少年的邻居了?“兔子不吃窝边草”,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偷人家张大爷呢?

D、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联谊会。

4、选出下列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然则一羽之不举

 A、惟弈秋之为听     B、百姓之不见保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下列加点的字用法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C、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D、为长者折枝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宋庆龄同志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尤其是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为社会主义造就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B、 因为确保春运旅客顺利乘车,各车场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增加出车率。

C、 我们生产的直流镝灯与国外的炭精灯相比,耗电量只有炭精灯的四分之一,而有效的照明度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它的重量只有炭精灯的五分之一。

D、 伊拉克(临时政府)外交部长霍希亚尔•兹巴里周日在科威特说,在今年6月30日伊拉克人接管权力时,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将要求美国移交萨达姆,并取消其战俘身份。

二、文段阅读(共12分,每小题3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乐,与人乐乐,孰乐(音乐)     B、好世俗之乐耳(同“只”,仅仅)

 C、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    D、则齐国其庶几乎(差不多)

8、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的一句是

 A、今王鼓乐于此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孰能讥之乎

 B、王尝语庄子好乐,有诸    皆美于徐公

 C、吾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此无他,民同乐也          赢不助五国也

10、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其原因是什么?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 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B、 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C、 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 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l4题。(12分,每小题3)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王粲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司徒辟,诏黄门侍郎。   除,任命。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     规,规劝。
  C.下车即其甲卒           缮:整治。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之。  典,掌管。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C.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D.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
  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②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③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④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当初没有得到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
  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
  C.王粲曾在后汉、刘蜀、曹魏三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即使所写急就之章,别人也认为如宿儒所作,他的作品传世的至少有六十篇。

II(105)

三、 (6)

15、将下列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3)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誰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这首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5分)

17、默写(十题任选八题,每空1分,共8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            ,哭声直上干云霄。

(3)花径不曾缘客扫,             

(4)五更鼓角声悲壮,              

(5)谨庠序之教,                          

(6)吴楚东南坼,             

(7)       ,但愿长醉不复醒。

(8)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9)              ,千金散尽还复来。

(10)长风破浪会有时,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

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

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

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

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

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

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

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

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

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

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

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

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

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

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

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

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

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

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

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

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

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

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

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

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

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

18、第2自然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4分)

答:                                     

                                      

19、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两点来答。(6分)

答:                                      

                                      

20、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的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从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着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述有关“月圆”的哲理作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浓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22.在下面语段画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使语意连贯。(2分)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春的绿叶和生机,_______________,秋的红叶与成熟,__________。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好的日子。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白雪不会覆盖在月季花上。

2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3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24.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网”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20字。(6分)

  情景一:自然界

 

 

 

 

 

 

 

 

 

 

 

 

 

 

 

 

 

 

 

 

 

 

 

 

 

 

 

 

 

 

  情景二:社会生活

 

 

 

 

 

 

 

 

 

 

 

 

 

 

 

 

 

 

 

 

 

 

 

 

 

 

 

 

 

 

六、(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准备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衣钵传人,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比较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完整的树叶。大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对师傅说,我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请以“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五、六单元)答题卷

一、      I(42)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II(108)

15、将下列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                                 

(2)                             

(3)                             

16、(5分)                                 

                            。  

17、默写(十题任选八题,每空1分,共8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            ,哭声直上干云霄。

(3)花径不曾缘客扫,             

(4)五更鼓角声悲壮,             

(5)谨庠序之教,                   

(6)吴楚东南坼,             

(7)       ,但愿长醉不复醒。

(8)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9)           ,千金散尽还复来。

(10)长风破浪会有时,           

18、第2自然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4分)

答:                                      

                                      

19、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两点来答。(6分)

答:                                     

                                      

20、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4分)

答:                                     

                                       

21(   )(   )(4分)

22.在下面语段画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使语意连贯。(2)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春的绿叶和生机,_______________,秋的红叶与成熟,___  _  ______。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好的日子。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白雪不会覆盖在月季花上。

2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3)
                              

                               

24.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20字。(6分)

  情景一:自然界

 

 

 

 

 

 

 

 

 

 

 

 

 

 

 

 

 

 

 

 

 

 

 

 

 

 

 

 

 

 

  情景二:社会生活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D  7A  8D  9C  10B

11B  (规:效法,取法。)

12、B (A贵重:位尊任重。C扰乱:局势动乱。D不对:不回答。)
13、B
14、B(A项应是“蔡邕的宾客”C项王粲并未在“后汉”“刘蜀”任官D项不是“如宿儒所作”,“宿构”是指“事先构思好”,他的作品传世应是“接近六十篇。”)
15、(1)因此后人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这件事。

  (2)安抚百姓就可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3) 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

文言文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以才学著称,,在朝廷很有地位。上他家拜访的人车马塞满了巷口,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来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去迎接他。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后代,有非凡的才学,我赶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要送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征举他为僚属,皇上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他都没有就任。后来王粲到荆州去投靠刘表。刘表因为他其貌不扬,身体瘦弱,又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他为丞相府属官,赐他关内候的爵位。太祖在汉水之滨摆酒设宴,王粲举杯敬酒道贺说:“现在袁绍起于河北,依仗人马众多,一心想要兼并天下。他虽然喜爱有贤能的人,但不知道任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做今天的周文王。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顿军队,修治武器,收罗豪杰加以任用,以便能横行天下。等到平定江汉,又选拔这里的贤人俊士,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官位上。因此,天下的人都心向着您,远望您的风采而希望接受您的统治。您能文武并用,使英雄尽力,这是夏、商、周三王的做法啊!”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他学识渊博,问无不答,当时旧的礼仪都已被废弃,建立各种制度都是王粲主持。先前,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他看别人下围棋,棋局乱了,他便按照原来的局势将棋子重新摆出来。下棋的人不相信,用手帕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两个棋局一比较,不错一子。他强记和默记的能力就是那么好。王粲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但即使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建安二十一年随太祖曹操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在路上得病死去,时年41岁。
16、同意,本诗描绘了孤雁的执着、勇敢和追求高远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乡亲的思念和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17、略

18、在传统的理念中,月总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很新颖别致,实在耐人寻味。

19、⑴“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⑵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

20、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对他人(物)要多一份理解,对己(得失)则多一分达观(豁达)。

21、A、C(A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错在“发现……真相,并从中悟出了……道理”)

22、夏的鲜花与灿烂  冬的白雪与深沉
23、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追赶胡萝卜的马
高三(3)班  张巍

  当我脑中闪现出“完美”这个词时,只觉得全身轻飘飘的,很恍惚。什么是完美?怎样才算得是完美?金庸笔下的黄药师,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算术韬略,武功心智,无一不是上上之选,然而当我想起他一脸乖戾之色时仍觉得他离完美很远。完美就像科学概念中的无穷、极限一类,只可纵情想象,不可有所界定。

  现在的人们好象都在追求完美,每天每时每分每秒,做每件事都想做到完美,甚至近乎苛刻地对待自己。《庄子》中说,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的汪洋,是一件多么愚蠢而荒唐的事啊! 我不敢全然苟同,因为人有理想有追求绝非一件坏事,然而如果理想是“完美”,就有些夸父蚍蜉的不智了。

  退一步来讲,如果真的要把完美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那么应该把它放置在什么位置呢!是正无穷么?然后自己像一个点,在数轴上向正方向痛苦地移动,即使到达了一百亿,抬眼望去也只有满天的苍茫。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村民赶着一辆破马车,他手中拿着一根长杆,杆的那一端系着一根长绳,绳的另一头吊着一根胡萝卜,于是马快步地前行着,为了吃到那根近而又近,远而又远的胡萝卜。

  我想,我们心中的“完美”,应该就像马眼中的胡萝卜。这不是界定而是诠释。马可能永远吃不到胡萝卜——假使那村夫足够冷酷——但它一直看得到,这使它心中塌实。这种稳固的感觉会激发出它的斗志,催它昂然地走下去,比鞭子更有用。而我们对待完美呢?是否也该把它放在胡萝卜的那个位置呢?

  有人说马好傻,它怎么就让自己溺在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呢?不是的。如果马是站在那里空想着胡萝卜垂涎不已,那么我鄙视它。然而你应该看到,马在不停地跑,它在梦想的同时亦付出了劳动,挥洒了汗水。

  又有人说,马即使付出了再多的劳动,挥洒再多汗水,踏烂再多蹄铁,到头来不仍是一场空么?不是的。当马有一天真的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回头,它看到的是自己走过的万里路,前视,胡萝卜近在咫尺,它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骄傲与自信,然后欢嘶一声,重新前行。

  追求完美的人们,只需要做一只追赶胡萝卜的马!

  [评语]
  材料中老和尚的要求给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写的就是作者努力探索,消除困惑的过程。世间到底有没有完美呢?作者认为完美就像“无限”“穷限”这一类概念,只可“想象”,不可“界定”,但是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追求,而完美就在于追求中,完美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不能把它想得太缥渺,太玄妙。文中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事例——追赶胡萝卜的马,很形象地诠释了自己对“完美”的理解。至此,作者的困惑解决了,并且给读者带来了“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