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命题思路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在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规定,坚持“三个有助于”,确保命题的检测功能,努力追求湖南卷“典雅厚重、务实创新”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了命题的导向功能,试图通过试题的设置,更为有力、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2006年湖南卷第一道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的设置,将6道小题压缩为4道小题,并集中在语音、字形、语义、语病四个基本考点上。同时,还对语音、字形这两道小题,在命题方式上作了适当改动。
以前这两道小题的设置,都是各列出四组词语,让考生去甄别、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出的词组比较多,比较集中,便于考生集中精力去查找错误项,但脱离具体语境孤立静止的考查,或多或少也留下了遗憾。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怎么重视正音和正字,有的甚至将它视为“小儿科”,只是到了临考才集中时间对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作所谓的“强化”“冲刺”,这多少就有些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我们看来,语音、字形这些基本知识,必须在具体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必须依靠平时的积累才能有效提高考生阅读与运用语言的能力,仅仅靠考前的几次“强化”和“冲刺”是不行的。因此,今年这两道小题的设置,我们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去判断读音正确与否,查找错别字,以期引导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正音、正字这些基本功。
二、今年文言文选的是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选这篇文章,也是有我们的用意的。
综观近年来的文言文考试,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考的都是清一色的史传文。考史传文,主要基于这样的理由:史传文比较浅显,以记叙为主,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便于考生理解。这种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将文言文考试固定在史传文上也有其弊端。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考生将《史记》《汉书》中的记叙部分通读了,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依然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研究后发现,这与过多地强调史传文的阅读有关,许多考生对一般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固然能阅读理解了,但脱离史传文特定的文体、语体,遇到表达方式复杂一点的文章,如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文章,便感到力不从心。因此,2004年,我们选取了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放鹤亭记》;2005年,又选取了叙议结合的《记旧本韩文后》;今年,则选取以议论为主的《湖南文征·序》。我们试图通过这些选文,使文言选文趋于多样性,以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选《湖南文征·序》,同时也是我们对许多教师所关注的关于“湖湘文化特色”的一个回应。
这两年来,有老师不断提出湖南卷要突出湖湘文化的特色,这种意愿自然是好的。我们认为,“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意味非得要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而更多地应体现在一种文化精神上。事实上,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如,湖南考生肯吃苦,会读书,基本功扎实,也就对应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典雅厚重”;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务实创新”“命题导向功能”,也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但遇到合适的湖南本土作家的文章,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曾国藩这篇文章,内容涉及文法、文风、湖南文化源流等。我们希望,源远流长的湖南文化,能激起考生的自豪之情,而他所论及的文法、文风,也能对考生写作有所裨益。
近年来高考作文整体上呈现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如,要考生写一篇议论文,他们大多会以一段漂亮的排比句开头(“每缀以排比之句”),然后不管是否符合题意,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一路写来,最后简单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常丰缛而寡实”)。不少教师乐于传授这样一种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模式,很多学生也乐于接受,写作时往往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文风。去年,在全国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评审会上,有专家就曾指出,湖南以“跑的体验”为题,北京以“说安”为题,两个命题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从报刊发表的优秀作文来看,考生们根本不顾命题要求,都是按上述模式一路写来。专家们呼吁,大家应抵制这种不好的文风。因此,我们今年特意选了曾国藩这篇文章,以期引起广大师生对文风的重视。
三、今年湖南卷的古诗词赏析,选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两首《咏白海棠》,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导向性是很明确的。
首先是对能力迁移的要求。古诗词赏析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占了很大比重,考生平时也花了不少功夫。在一般情况下,考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一首唐诗或宋词的赏析,但在特定情境下能否完成一首诗词的赏析呢?这就有个能力迁移的问题。这道题的设置也就要求考生不要简单地猜题、押题,而要扎扎实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延伸性学习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建议,我们也一直想引导考生的课外阅读。今年考虑到《红楼梦》不仅是《教学大纲》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其选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占了整整一个单元,于是在古诗词赏析中也就设置了这道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道题的设置,能引导考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第三是对古诗词赏析的一种导向。近年来,高考诗词赏析题大多着眼于局部,考点多为“诗眼”“词眼”或“修辞手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考生在考试中虽然也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大段,但对整首诗并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与鉴赏。因此,这几年来,湖南卷一直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要有整体把握;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要掌握赏析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2004年,我们采用“加引导语”的方法,先对绝句前三句进行赏析以作示范,然后要求考生独立完成第四句的赏析。这一命题思想和命题方式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2005年,为了丰富命题方式,我们采用了对比欣赏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说,引导语写得很美,但却带来了考生简单仿写的弊病。今年,我们依然延续了对古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但对引导语作了改进,我们在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同时在对比赏析之中,又有一定限制,考生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地照前面的引导语仿写。
四、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更是强调了试题的导向性。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湖南考生的软肋。调研中我们发现,近五年来,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不能及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
在我们看来,今天所强调的“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的单方面的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我们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至于“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考核也就放到了第六大题??文章赏析中。
五、今年,我们将文章赏析从现代文阅读题中分离出来,让它独立成为一个大题,目的在于为它正名,让广大考生明确这道题的性质和要求。
赏析题的设置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认为,全国卷原有的第六大题??这个侧重语用、形式多样、一度被誉为高考命题中的一块“试验田”的题型,尽管对中学语文教学起过很好的作用,但近几年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一些不足:①由于止于单个句、段的孤立运用,需要考生写出的文字量有限,不能充分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增加了这一题型的大量训练,但由于这类训练多停留在孤立、静止、形式的层面,其实际效果与命题者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取消了原有的第六大题,另辟蹊径,对第五大题中选用的文章新增了一道赏析题。
新增一道赏析题,并不是我们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经专家反复论证之后定下来的。在我们看来,增设这道题,有以下好处:
其一,它较好地将“读”与“写”统一起来。我们发现,语文试卷基本上是由“读”和“写”两个部分组成的,而在“读”与“写”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让人感到“读”就是“读”,“写”就是“写”,“读”与“写”是分离的。而赏析题的设置恰好把“读”与“写”这两个部分有效统一起来。
其二,它将“理解”与“鉴赏”结合起来。现代文是我们日常中读得最多的一个文类,而一个完整的阅读理应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方面。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是要读懂它的意思,但读懂它的意思之后,就应知道它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即便是实用文也当如此。如果将现代文的阅读长期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势必导致阅读的粗糙化,只有将“理解”和“鉴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三,它将“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了。“鉴赏”是一种审美,而审美能力又是人文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鉴赏”题的设置因势利导地突出了语文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引起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
其四,较之于语用题,它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由于这道题是新增的,2005年考试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事后的调研中,大约有85%的师生肯定了这道题的增设。尤其是一些考生,他们认为,尽管这道题是新增设的,他们准备不足,但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与其去做一些词、句、段的孤立训练,还不如将欣赏与写作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但如何理解这道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今年我们有意将这道题独立,并给它一个适当定位。
就命题意图来说,我们并不把这道题视为“小作文”,而是一道独立的“赏析题”。赏析就是赏析,它不是简答,也不是小作文。说它不是简答,因为考生作答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有赏析的基本要求;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这道题已改为“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而不是去年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六、今年湖南的作文题是“谈意气”,限定写议论文,其命题意图也很明确。
近年来,高考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固然有它的优势,但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这一形式,其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有意克服话题作文的弊病,试图在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找到一种新形式,让它兼具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并对文体进行逐步限制。
2004年、2005年,我们抛开“以一段寓言或准寓言引出一个话题”的传统模式,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通过引导语直契考生生活实际,并在立意、选材方面作了一定限制。湖南卷这一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当时有人就指出:“近两年湖南的作文命题形式,其自觉于革新的意识是强烈的,有一条或有新意的基本思路在。湖南卷试图在作文命题的模式上有所突破,以弥合话题作文带来的硬伤。2004年湖南作文命题,导语直指家庭教育;2005年,导语直话个人成长。算是借用了话题作文的壳子,但此话题非彼话题,所用已不再是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的寓言、准寓言的命题素材。湖南卷尝试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间找到出路,即所谓‘采用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的方式’命题。命题者直接介入生活,寻找命题素材,并让命题兼具‘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其导向性是好的。故此,有人把这种作文叫做‘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做‘后话题作文’。尽管这种尝试有明显的过渡性命题的痕迹,还是被理所当然地看好。”
今年我们依然自觉于作文命题的革新与突破,将“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改为命题(标题)作文,但此“命题”亦非彼“命题”??我们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并列出了“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注的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些义项对应了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直指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交友”和“处事”三个重要方面,引导考生思考:或是对年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最有感触,或是对年轻人的交友有着独特的认识,或是对年轻人的偏激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等。帮助考生审题、立意和选材,激发考生的创作欲望,考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是个很“生活化”的命题??这对传统的命题(标题)作文,也有所改造。
我们认为,话题作文、命题(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命题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交替运用,有利于中学的作文训练,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强调审题,强调基本文体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很明显,这是去年、前年命题思想的延续和拓展。
在命题内容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有人曾这样评价:“解读并剖析湖南作文命题,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自觉于人文的关怀,即:在试图强化高考作文检测功能的同时,命题者似乎并不去故意绕一个弯子,开始自觉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同考生一起去开眼看世界,即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青年人自我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符合湖南卷的特点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强调写自己的生活感受??从“家庭教育”到“跑的体验”,再到今年的“谈意气”??这不仅仅是命题内容上的一种拓展,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在强化高考作文检测功能的同时,我们比较自觉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与考生一道去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品味健康成长的乐趣,关注社会的进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体验认识,提升写作的能力。我们相信,经过正确的引导和反复的强调,湖南考生的作文和中学的作文训练,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读书,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jiāo
B.省委领导强调,对农民工除按期给付工资外,还要给他们以更多关怀。(jǐ)
C.科技的持续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素质与创新欲望的年轻一代的不断参与。(yǔ)
D.提倡助人为乐,多为他人着想,是亲和邻里关系、建设文明社区的基础。(wèi)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亮剑》将一代革命军人大智大勇、情深义重的故事演译得淋漓尽致。
B.他酷爱围棋,并将博弈技巧运用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且常常取胜。
C.毋庸置疑,人类要揭开宇宙的奥秘,除依靠科学之外,别无他途。
D.关税壁垒被拆除后,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牟利的重要手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地球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遭太阳炙拷,也不像外行星那样遭太阳冷落,它吸收阳光适度,因而成为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的天然温室。
B.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堆熊熊大火----为了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焚烧了郑和经营多年的船只和航海资料。
C.作民族识别时,有一条标准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域意识”,这一标准值得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仔细捉摸。
D.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行为艺术已经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拆除,艺术从高于生活的塔尖走了下来,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生活。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艰难跋涉,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任何理顺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举措,都将事倍功半。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C.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如燕千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同时它自己也得到了所需的食物。
D.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母亲河,是因为这些河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区域文化的摇篮。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5-8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尖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5.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动收入低尽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7.“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第Ⅱ卷 (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1、C 2、A 3、C 4、B 5、D 6、D 7、A 8、B
9、C 10、B 11、D 12、D
13.(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14,“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15.(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6.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19、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分)
20.(略)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