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诗歌鉴赏

2014-5-11 0:11:56下载本试卷

诗歌鉴赏

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教学案)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品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深化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

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如杨柳、菊花、圆月、落叶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刚强,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

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振奋 与颓唐、健康与不健

康之分。

总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解读这一考点的内容,具体如下:

 1.关于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

所流露的感情等。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其中,对文言

词语的词义理解尤为重要,因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等,就是这样的一些词语。

(2)要揣摩作品的深层含义。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

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3)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

代的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所处的耐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此外,还应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抓住诗词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即诗眼、词眼;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5)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

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比如说李清照的伯口梦令·昨夜雨

疏风骤》,我们可以透过疏雨、骤风,浓睡、残酒,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从“不消”“应是”等词语,去领悟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

2.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霹”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同一,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由于这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形象的存在,作者情感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就不一致了。诗人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妇的形象,婉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复习应考的方法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1)读标题、注释。不少古代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

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

情。

(3)析意象、品意境。从意象(创作中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

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2.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应注意的问题

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应注意准确、规范。具体

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扣要求  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不要答非所问。要紧扣要求,

具体作答,切忌笼统、空泛。

(2)吃透提示  有时出题人为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给了一定的提示,对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

不可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我们答题的路标。

(3)要点齐全 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人点。要点要全,组织答案要

完整,评价要恰当。不管有无要求,都要联系诗作具体内容,不要架空分析。

(4)表达流畅 要做到文句通顺,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要尽量使用鉴赏用语,不说

“外行话”。还要注意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3.解答古诗鉴赏的要领

(1).用“诗”的眼光读“诗”。诗贵含蓄,具有隐性,其思想情感往往寓含在意象意境之中,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行事,都可以其作为载体。正如杨柳、圆月、春风、落叶、流水、菊花、大海、古迹、大道之寓惜别、相思、得意、失落、惋惜、高洁、开阔、怀旧、追求。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2)。知人论世。许多诗人把个人人生的理想,情感的寄托,对时事的看法凝聚在涛中。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唐代繁荣、鼎盛、衰落的不同时期,生活经历不一样,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基调不一样。李白豪放,王维恬适,杜甫沉郁,李商隐晦涩。岳飞、陆游、辛弃疾、张孝祥、陈亮、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进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要论及诗人的行事。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古诗用一些技巧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要善于把握诗中的景与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以乐景写乐情,有时却以乐景写哀情,有的诗不仅充满情趣,而且蕴含理趣。

(4).树立整体意识,学会利用所有的信息。如诗眼(关键词)、诗句、章法、技法、典故、注释,甚至题目(题目可以找到鉴赏的切人点,引发联想,激活鉴赏的潜能)等,立足于全诗解读。

(5).选择一定量的贴近高考的典型的诗词进行鉴赏训练。这些诗歌应该是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感突出,内涵丰富,技法巧妙,有鉴赏的趣味,体裁以唐代律诗、绝句为主,宋词以小令、中调为主,还可以选二三首唐以前的五言诗和元曲。注意训练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基调,言之成理。

随堂专练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愁”的具体内容。

1、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 白居易)

2、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辛弃疾)

3、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4、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睛(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俯夹城:俯临夹城,言居所地势高。夹城,古两层城墙,中有通道。

(1)诗人在“幽草”这一意象上有所寄寓,请简要指出。

  (2)前人评说本诗,以为尾联最能体现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请略加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王禹称)

  马穿山径菊如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诗中哪一句是转入抒情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一(3)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崔橹)

  草遮回磴绝呜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释]①华清官: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C.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人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3)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的一点做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7.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一(2)题。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说明。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 食(孟云卿 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张友正 唐)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