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现代文之散文专题复习精练

2014-5-11 0:11:57下载本试卷

高考现代文之散文专题复习精练(第二轮用)

一.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江 南 古 镇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道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从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与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店坐下,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

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海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贵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  [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分)

[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2分)

[3]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分)

2.“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3.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4----6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手,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4、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7----9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

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

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

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

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

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

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

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

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

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

虚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

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

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森森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

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

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

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

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

饼不够圆,一块镍市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

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

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

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

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

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

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

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

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

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7.第2自然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4分)

  答:                                   

                                       。

8.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

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两点来答。(6分)

  答:                                    

                                       。

9.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10----12题。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0.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6分)

                                       

                                       

11.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3分)

                                       

12.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描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对废墟细腻描述的用意

是什么?(5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13----15题

 都江堰(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撤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孪冰任蜀郡守。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摊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有删节)

1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3分)

14.第五段中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各不相同,体现在哪几点?(6分)

 

15。结合本文特点,请你谈谈阅读余秋雨散文的体会。

参考答案:

1.(1)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明的精华,它们最集中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2)绵丽清长,恬静悠闲,朴实纯正,博大精深。

  (3)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诞生了一部部辉煌巨著,一幅幅珍贵墨韵。

2.(1)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进行类比,突出了古镇清流对古镇文明的孕育和滋养作用;

(2)暗示了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了古镇文明的内涵和文章的主旨。

3.说明古镇文明是古镇人与外地人共同创造的;也说明古镇虽小,却有兼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

 4、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4分,对一点得1分,

对两点得2分,对三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5(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1分)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

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分)(2)说明《诗经》是一部

现实主义民歌之作(1分),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

感(1分)。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1分)

6、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

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4分,对一

点得1分,对两点得2分,对三点得4分,每点意思要点有即可。)              

7.在传统的理念中,月总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很新颖别致,实在耐人寻味。

8.⑴“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⑵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

9.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对他人(物)要多一份理解,对己(得失)则多一分达观(豁达)。

10.①圆明园的哭泣,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把她变为废墟

②民族的哭泣,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 ③作者的哭泣,为民族屈辱的过

去哭泣,为今日国人民族感情麻木的哭泣。(每点2分,共6分)

11.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民族血性的淡薄,(1分)觉得它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起不到警醒作用,就背离留下它的初衷,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2分)

12.采用了对比的方法(1分),与当年的美轮美奂对比,抒发了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怒(1分)。作者的用意是景物进行烘托(1分),作者用景物烘托眼前的残破凄凉,(1分)同时又为后文写人们在废墟跟前的麻木精神作铺垫。(1分)

13。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14长城:突兀在外,讲究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