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一)答案

2014-5-11 0:11:57下载本试卷

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一)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A 2.D  3.B 4.C 5.B  6.D

二、(18分,每小题3分)

7.C 8.B  9.D 10.D 11.C 12.A

三、(12分,每小题3分)

13.A 14.C 15.C 16.A

四、(18分)

17.博大、深邃(2分,各1分)

18.“圣灵般的完美”指:是来自安琪儿围就的圣殿中的声音(或:一种慈爱的关照或:温暖心灵的阳光)。有一种“疏远感”的原因是:这绝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是一种慈爱的关照,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或:因为只能被她所降服、感召,对它虔诚地膜拜。(6分,两问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白居易、苏东坡使西湖多了一层文化积淀;西湖则慷慨地赋予他们艺术灵性。(6分,两个要点各3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意思符合即可)

20.AC(4分,各2分)

五、(6分)

21.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言之成理即可。(6分,根据其内容和语言评分,内容4分,语言2分)

鉴赏要点:

①诗的一、二句是写景。先写半亩方塘,水面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倒映塘中。诗的三、四句是议论。诗人提出疑问:塘水何以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入,塘水才永不枯竭,清澈如镜。这两句诗形象揭示了塘水清澈如镜源于活水的道理,比喻不断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的重要。它启示人们:应该不断进取,勤奋学习,努力获取新的知识。②朱熹的这首七绝意在讲道理,发议论,谈读书体会。但全诗不着一个“书”字,而是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描写之中。这种寓哲理于形象中的写法,是本诗的最大特点。

六、(18分)

22.①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柳暗花明又一村(4分,每句1分。错字、别字、加字、漏字不给分)

23.例:①它拖延着  ②它飞跑着 ③对美妙幸福的事 ④它挥霍放纵着(4分,一处1分。必须与首尾语境相适应,意思符合即可)

24.(1)②⑥⑧⑨  (2)②改为:将大蒜作为食物和传统药物 ⑥“就”改为“只”或“仅” ⑧“动脉”前加“使”  ⑨“防治”改为“防止”[7分。第(1)小题4分,选对1处1分;第(2)小题3分,改对一处1分]

25.抚顺发现四朝代长城遗址。(3分。“抚顺发现”“四朝代”“长城遗址”三个要点各1分,每超出3个字扣1分)

七、(60分)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