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语文试卷

2014-5-11 0:11:57下载本试卷

语文试卷

YCY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味  色  车  酿已久  意味

    B.丽  形  数  角之势  旅之思

    C.拜  创  逶  指气使  世独立

    D.偻  囹    会代表  气轩昂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服帖  俯首帖耳  留恋  流连忘返

B.质疑  无可置疑  沧海  沧海桑田

C.融解  融会贯通  启程  计日成功

D.清秀  山清水秀  星辰  寥若晨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湾不能因为政党轮替就把历史也轮替或改变,“数典忘祖,莫此为甚”。

    B.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浮于事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变化。

    C.借着核问题,欧盟帮着美国镇压伊朗,真可谓是两肋插刀了。

    D.今年入夏以来,我们这里的气温一直偏低,给人以六月飞霜的清冷感觉。

4.下列句子语意表达明确或正确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作保证。

    B.企业的第一线既指生产,又指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更重要。   C.一辆军用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飞驰着。

   D.亚洲的朋友担心,日本淡忘历史会成为社会的风潮,导致自己陷入孤立而不能自拔。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汥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病菌表皮受损      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失去细胞壁

6.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在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病菌死亡。

C.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8.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既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又可能引发L型疾患。

B.对于细菌性L型疾病患者来说,单用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肯定不会把病治好。

C.抗生素抑杀病菌繁殖,有破坏细胞壁和破坏细胞质两种形式。

D.鉴于L型菌有不容易诊断等特性,所以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袁乔字彦叔,初拜佐著作郎。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天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便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以江夏相领二千人为军锋。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以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 不如全军而进,弃其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寻卒,年三十六,温甚悼惜之。
  (选自《晋书•袁乔传》)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以为不可,乔温 劝:劝阻

  B.蜀虽险固,胡为弱 方:比较

  C.师彭模,去贼已近 次:驻扎

  D.万一败,则大事去矣 偏:部分,有一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后举无遗算耳

   蜀人自以斗绝一方

B.议者以两道并进,分贼势

势将邓定、隗文其属反

C.深入万里,置之死地

   分为两军,军力不一

D.万一偏败,则大事去

赍三日粮,胜可必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乔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①桓温请为司马,不就 ②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

  ③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 ④不如全军而进

  ⑤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 ⑥乔击文,破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开始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他不去。后来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他才去。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祸害是两大敌寇,两寇中,蜀国的李势又是最大的危险。
  C.有人担心桓温如果攻蜀,胡人就会乘隙进攻;袁乔认为胡人必不敢动,即使来侵犯,留守的军队也有能力抵御。
  D.当离敌已近时,有人主张分兵两路并进;袁乔则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大破敌军。

第Ⅱ卷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译:                                       

  ② 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
  译: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          。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0分)

对 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 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6.第二段,作者将月的圆缺与人的悲欢对照着尽情抒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2)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

                                           

  18.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月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对月悟出了哪些哲理?(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作者似与月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便于抒发情怀,阐发哲理。

  B.文章中寓物于景,寓情于物,议论中针砭了现在的青年人对生活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C.对着一轮明月,作者遐思悠悠,思接千载,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功底。

  D.在作者看来,人生近乎是周而复始、重复的圆。但消极中含有旷达乐观,与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的思路,中间勾联,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有致。

六、语言运用(12分)

2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修辞”下定义。(4分)

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②这种选择的对象是语言材料。

③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目的去选择。

④精心细致地选择结果是语言具有准确性和表现力。

答:                                   

                                    

21、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阕?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群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

下联调整为:                                 

22.《中国历史》教材中关于秦朝专制中央集权的图示是

有人认为此图应该为:

比较以上两图,其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限30个字以内)            

                                 。(4分)

七、作文(60分)

上海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安忆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你的呼吸。”这句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蕴涵了深刻丰富的生活哲理。你读了之后想必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