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李牧

2014-5-11 0:11:58下载本试卷

李  牧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年,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年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曰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衤詹         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阅读鉴赏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匈奴         备:防备

  B.赵王李牧            让:责备

  C.王用臣             必:如果

  D.悉习战             勒:统率、组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以便宜置吏   B.多间谍     C.厚遇战士    D.大纵畜牧

3.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⑴牧杜门不出,称疾(       )   秦孝公据崤函之(        )

⑵李牧多奇阵(          )   若属皆且所虏(         )

⑶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 当立者公子扶苏(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       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曰得赏赐而不用      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做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但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李牧固执任性,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6.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⑵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年,亦不亡失。

                                      

                                        

⑶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⑷灭衤詹        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7.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李牧、赵王的不同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C。必:一定要

2.A。便宜:文中义:实际需要、实际情况。今义:biàn yí,方便合适,便利;piányi,①价格低 ②不应得的利益 ③使得到便宜。

3.⑴前句的“固”是“坚持”的意思;后句的“固”是“险要地势”的意思。⑵前句的“为”是“布置、摆设”的意思;后句的“为”表被动。⑶前句的“乃”是“于是”的意思;后句的“乃”是“是”的意思。

4.B。①说的是李牧的工作。③说的是指李牧的警惕性很高 ⑥说的是李牧诱敌深入的计谋

5.A。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只能说他做事专断,但不能说明他搜刮民脂民膏。

6.⑴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⑵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⑶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⑷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7.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李牧在对敌斗争中足智多谋、谙习军事,特别是对匈奴的多次放纵,恰恰是他高超军事才能的有力体现;赵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才浅学疏,不善用人。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