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试题

2014-5-11 0:11:58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试题

YCY说明:1.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本卷作答,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框内,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戏   价   战   空来风     B.席   喉   品  旗息鼓

   C.伺   度   儡    岿然不动     D.旗   挛  华  疾风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洽谈   厮杀   方枘圆凿   多行不义必自毙

   B.讫今   睿智   骨鲠在喉   不敢跃雷池一步

   C.商榷   通宵   鞭辟入理   置之死地而后生

   D.膨胀   喋血  和衷共计    初生牛犊不怕虎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      在天真烂漫

 的孩子身上了。

(2)一般而言,年轻人对流行歌曲会有更多的兴趣,而老年人在这方面就要     多了。

(3)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     显得太单薄了!

   A.贯注   淡薄   未免              B.贯注   淡泊   不免

   C.灌注   淡泊   不免              D.灌注   淡薄   未免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B.平儿明知是谁偷了茯苓霜,但投鼠忌器,怕伤了那主人探春的体面,所以不愿去起赃。

    C.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处理学生问题应该作到公平公正,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有偏有向。

    D.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除了向这个地区的农民们学习、访问和进行实地考察之外,还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学史资料。

   B.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应该如何处理突发社会事件以及商界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C.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D.《通知》严禁上级部门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干预下级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强调机构改革涉及的人员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服从组织分配。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 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⑤,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清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  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③学官,学舍,学校。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 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以吏事商    中:中伤。       B.得,庐江  系:拘囚。

   C.寿兄子在长安  适:前往。       D.然朋党    疾:憎恨。

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8.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平心决之,(圣子)卒得不死。

   B.酒酣,(武)见其兄子。

   C.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刺史)乃当召见。

   D.及(武)为公卿,荐之朝廷。

9.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何武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

①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

②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③自是后,圣惭服。

④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

⑤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

⑥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10.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武的弟弟何显因不按规定交赋税而受到小官吏求商查处,何武制止了何显要报复求商的作法。

   B.九江太守戴圣仗自己名气曾经轻视何武,何武查得其罪,他自请免官;后来他又诽谤何武,何武仍然公正处理他儿子犯法的事。

   C.何寿有恩于何武,且身为高官,想让何武提拔他兄长的儿子,何武虽然召见了何寿兄长的儿子,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照规定推荐了此人。

   D.何武能够推荐选拔人才,在用人上坚持严格标准;想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文以杜绝谋私行为。

第Ⅱ卷(共120分)

三、(18分)

11.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

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

恶,此之谓不知类(类,指同类事物的主次轻重)也。”(《孟子·告子上》)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3分)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2分)

     

     

1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1)下面对这首宋词中一些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B.“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

 界。

 C.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D.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2)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报路长”和“嗟日暮”,表明作者自身处境的困顿以及内心感受的苦闷。

 C.作者借对想象中天帝所发之问的回答,来表明自己精神的寄托所在。

 D.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

(3)“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从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3分)

                                                                      

                                                                      

13.在横线上默写原句。(任选三道小题,限作三道)(6分)

(1)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2)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              ,画图难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月)》)

(4)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前赤壁赋》)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2分)

科学始终具有强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幸福。但一项科学技术如果被视为可以解决人类根本苦难,就会有神话的感觉

就拿转基因农作物的培育来说,如果要把这项可以使粮食增产的技术提高到消灭贫困和解决饥饿问题的高度就有点夸大其词。至少在人类的近现代史上,贫困和饥饿的产生不是由于粮食生产不足,而是资源分配不均所致。世界粮农组织在2002年的统计表明,全球粮食产量足以提供每人每日所需的2800卡路里热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在1998年就指出,全球最富裕的两成人消耗了近一半的肉类和鱼类,最穷的两成人却只食用了3%。应该说,解决饥饿问题与生产无关,改革全球及各个国家内部的政治、金融和分配体制才是重要的。另外,据说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生产优质粮食,但面对贫困和饥饿,其作用也让人怀疑。比如把胡萝卜素转入稻米,使其成为富含维生素A的“金色大米”的试验就给人这种感觉。事实上任何稻米都含有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A,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用一般大米来达到营养平衡。即使“金色大米”生产出来,营养状况较差的人也不能很好吸收其中的维生素A,还要通过进食多种蔬菜和改善饮食结构来获取人体所需的营养,同时生物技术公司也不会让穷人免费食用这样昂贵的大米。

转基因农作物的培育还会造成一种新型的“垄断”。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公司和集团会一定程度地把持和操控全球的粮食资源。现在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1%为美国一家跨国企业Monsanto公司所拥有,这表明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垄断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转基因稻米在某一地区的商业化种植,不仅会剥夺该地区农民自留种子的权利,还迫使他们不能按传统农业的做法相互交换种子,而传统做法有利于扩大农作物遗传的多样性。所有的转基因种子都受到专利保护,农民如果自留种子就会触犯专利权。Monsanto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花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农民在购买棉花种子的时候,要与种子生产公司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种植此类棉花的农民不得留种,而需要每年向该公司购种。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早在1998年3月该公司就获得美国专利局批准使用“终结者基因”,即在某些转基因农作物中加入3个这样的基因。这种农作物的种子经诱导剂的诱导,通过“终结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的后期会产生一种毒素,杀死胚胎,最后得到成熟但不育的种子。农民要种这样的农作物,有收成但没有种子,只得年年向生物技术公司购买。

可见,任何一项新的先进科学技术都不可能成为一副包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

14.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把这项可以使粮食增产的技术提高到消灭贫困和解决饥饿问题

的高度就有点夸大其词”?(3分)

                                                                          

                                                                          1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其作用也让人怀疑”?(3分)

                                                                             

                                                                             16.对文中有关“新型的‘垄断’”的阐释,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的‘垄断’ ”的一个含义是指对全球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垄断,这种垄断会对全球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B.“新型的‘垄断’”包括对国内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权的垄断,这种垄断会对传统意义上农民的某些权利形成冲击。

   C.“新型的‘垄断’”完全剥夺了农民沿用传统生产方式的权利,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技术交流。

   D.“新型的‘垄断’”指对转基因农作物技术的垄断,它会影响全球的粮食收成,导致农作物遗传的多样性。

17.结合文意,下面理解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末的“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与文首的“神话的感觉”相呼应,是说许多新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现实中是无法应用的。

   B.作者在第二段举例时强调,消灭贫困和解决饥饿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解决国际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

   C.作者认为,Monsanto公司在某些转基因农作物中加入“终结者基因”的做法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反科学的行为。

   D.不应该过于夸大新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它们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五、阅读《消费=享受?》,完成18—21题。(18分)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有被其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动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从否定苦行主义入手引出自己对于“享受”的态度,并借蒙田对“享受”的推重来彰显自己的认识。

   B.是否应该有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等奢华消费,只是经济学家们探讨的问题,与人生哲学无关。

   C.某种阅读或旅游行为,可能被归入消费,也可能被归入享受,归类的依据就是看阅读者或旅游者是不是花了钱。

   D.“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满足,还不能达到精神享受的层次,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E.作者将“享受”放在包含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因素的范畴中加以认识,与对“消费”的分析对照行文,针砭世事,引人思考。

19.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6分)

                                                                             

                                                                             

                                                                             

20.塞涅卡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有什么效果?(4分)

                                                                             

                                                                                                                                                          

21.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所分别对应的生活内容与作者要“真正享

受人生”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4分)

                                                                                                                                                          

                                                                             

六、(12分,每小题4分)

22.将下面的备选文句分别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使文段语意清晰连贯。(4分)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果然,稍微过

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就

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

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

光,                                      

①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

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射得人眼睛发痛    ④我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

转眼地望着那个地方

23.依据下面语句,在其下的横线上仿写两句,要求三句话语意互相关联。(4分)

    种子如果害怕遭遇泥土埋没,就可能永远难以体味嫩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一惊心动魄。

                                                                             

                                                                             

24.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补出一句话。(不超过15字)(4分)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而对翻译实践真正产生深

刻影响的理论,莫过于系统功能翻译观。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意义表达受制于语言文

化背景,寻求翻译的对等实际就是寻求两种语言所在语境的对等,即寻求原文和译文

在相同语境中功能的对等。因此,译文要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

要使译文在有差异的语言文字组合中起到在原文所起到的一样作用。例如在翻译实践

中,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习惯用语进行直译,同时对其加以阐释。像《毛泽东选集》英

译本中的“Paper tiger(纸老虎)”,我国现在流行的“卡拉OK”、“e-mail(电子邮

件)”以及日本将外来语用片假名进行音译,大抵都是这种翻译观下的翻译实践。从

此看来,系统功能翻译观在指导翻译实践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期待。期待,立足于现实,也包含着人们的憧憬;在

一定意义上,期待成就了人们真实丰富的生活,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

生活的选择。

请以“期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

选,诗歌除外。

语文参考答案

一、

1.B(具体读音略)

2.A(B项中,“讫”应为“迄”,“跃”应为“越”;C项中,“理”应为“里”;D项中,“计”应为“济”)

3.D(灌注,浇进、注入。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淡薄,(感情、兴趣等)不浓厚。淡泊,不追求名利。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表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4.B(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师,军队。名,名义。投鼠忌器,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丁是丁卯是卯,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5.B(A项搭配不当,“向……农民们……访问”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应为“出现了……殴打工商管理人员的现象”。)D项不合逻辑,删去“不得”,或将“严禁”改为“严令”)

二、

6.C(适,恰好)

7.C(C项第一个“即”是动词“到”,第二个是副词“立即”;A项中两个“数”都是副词“屡次”;B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8.B(省略当为何寿)

9.A(其中③是间接之事,④是勤政之事,⑥是选拔人才事)

10.C(C项所说“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规定推荐了此人”不合文意。何武出于礼节如见何寿兄子,但只是“赐卮酒”,未作“私问”之事。而其后是庐江太守推荐了此人,正可见何武在此事上正直无私)

三、

11.(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就会不以秦国、楚国的道路为远(而去向他求治),因为手指不如别人。(“信”为使动;“者”为“的人”;“则”表假设;“远”为意动;“为”是因为;“之”为取独。大意通顺,六个点,每两处1分)

  (2)手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作不知道同类事物的主次轻重。(前四小句共1分,后一句1分。第一个“则”表承接“就”;第二个“则”表转折“却”,共1分。“此之谓”属固定句式,“这叫作”,1分)

12.(1)C  (2)A

  (3)“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作者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作者行文,以“九万里风鹏正举”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的生活理想,使上下文承接紧凑自然。

13.(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下萧萧下;

  (3)征帆去掉残阳里,星河鹭起; (4)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四、

14.转基因农作物培育技术虽然可以使粮食增产,但解决不了贫困和饥饿等社会问题;贫困和饥饿的产生,不是由于粮食生产不足,而是政治、金融和分配体制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所致。

    (“转基困农作物培育技术虽然可以使粮食增产”1分;“但解决不了贫困和饥饿等社会问题”1分;“贫困和饥饿的产生……分配不均所致”1分,要答出“不是……而是”两层意思,“政治、金融和分配体制造成的”可以不答,但“分配不均”必须要有。表达可灵活,但要点不能少)

15.所谓的“优质粮食”,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不一定比一般粮食更大;即使生产出来,对营养的吸收情况和经济状况也使得穷人没有条件食用。

   (“所谓的‘优质粮食’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不一定比一般粮食更大”1分;“对营养的吸收情况”和“经济状况”对穷人食用的影响各1分。语言表达可以灵活,但要点不能少)

16.B(A项中“对全球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垄断”于文无据,应是对“全球的粮食资源”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全球粮食生产”与文意不符,应是“全球的粮食安全”。C项中“完全剥夺了……权利”和“严重影响……交流”与文意不符,依照原文,应是“还迫使他们不能按传统农业的做法相互交换种子”。“传统生产方式”所涉及的面太大,“生产技术交流”概括不准确,“完全”与“严重”用语过重。D项中“影响全球的粮食收成”于文无据,“导致农作物遗传的多样性”与原文意思相悖,依照原文的意思,应是不利于“扩大农作物遗传的多样性”)

17.D(A项中所说“现实中是无法应用的”对文意理解不准确。文末与文首相呼应,说明新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作用不应被夸大,否则会如神话一般使人感到美好却不能实现。B项中所说“消灭贫困和解决饥饿的唯一途径是要解决国际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与文意不符。文中确实谈到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贫困和饥饿,但本文并不是重点谈这层意思,故“强调”一词不妥,“唯一”的说法也过于绝对,从文中也看不出根据来。C项中所说“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反科学的行为”不合文意,文章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批评某些高新技术公司和集团对新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垄断行为)

五、

18.B C (B项中所涉及的,在原文中是说“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和人生哲学无关;C项中“是不是花了钱”有误,应该是“是否有心灵参与”)

19.①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与享受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只是物质和肉体需要,享受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②消费和享受偶有重合时,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的数量和享受的质量不成正比。③在今天,“把消费当成享受”的人太多了。

20.塞涅卡的话,意思是多消费(花钱)可以实现多拥有,但对享受(使用)而言不一定必要。借用塞涅卡的话,一是从享受(使用)的必要性方面强调多消费并不一定能够多享受;二是与下文的“另一方面”形成对举(对照),以使对糊涂看法的剖析更全面。

21.“幸福感”是爱心充实的灵魂感受,是“真正享受人生”所追寻的。“快感”是肉体的生理满足,“优越感”是奢侈生活方式中一种浅薄的心理满足;因此,“快感”和“优越感”所对应的生活,都不能到达精神享受的高度,达不到作者“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要求。

六、

22.②④③①

23.雏鹰如果害怕遭遇风雨冲击,就可能永远难以体验翅膀搏击长空时的那一种雄阔壮美。孩子如果害怕遭遇挫折考验,就可能永远难以收获心灵穿越迷雾时的那一种成熟豪迈。

24.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背景差异

七、

作文。(略)

   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评分要求。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号称“小戴”的人,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等到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戴圣说:“后辈年青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何武派从事考察得

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后来他作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何武听到这些,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

  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一定先到学校见儒生,考查他们诵读议论,询问政事得失的见解,然后进入传舍,调出公文询问开垦田地和一般田地情况,各种庄稼长得好不好,作完这些事

才接见太守,把这作为固定的作法。

  起初,何武作郡官吏时,侍奉太守何寿。何寿了解何武有宰相才能,因为他是同姓所以看重他。后来何寿作了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作庐江长史。此时何武奏告政事在府邸,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准备了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以及老朋友杨覆众等,喝酒畅快时,何寿叫他哥哥的儿子出来见客人,说:“这个儿子是扬州辖区的长史,才能低下,不

曾问候见面。”何显等人很惭愧,回来把此事告诉何武,何武说:“刺史是古代的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是皇帝托付信任的官职,是一州的表率,职责在于进荐好的人才罢退不好的人,官吏治理政事的成绩显出卓越的才能,百姓有才能而隐居不出,刺史才应当召见他们,不能有因私询问的事。”何显、杨覆众竭力劝他,何武不得已召见何寿哥哥的儿子,赐给他一杯酒。这一年,庐江太守推荐了何寿哥哥的儿子。他遵守法令为人所敬畏到了这样的地步。

  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作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作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

常被人们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