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贯
理解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并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乐感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考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意境,让考生去锤炼选择词语;二是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考生判断。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体现情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并整体阅读。
对于诗歌的语言,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读懂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弄通具体词、句的意思,并透过表面上的文字进一步领会其深层含义,这是基础;二是从整体上理解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难点。
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愁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常常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读懂”应从哪几个方面人手呢?
(1)读懂文字,关键是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对于那些似懂非懂的词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很容易疏忽“当年”的真正意义,想当然地理解为“那一年”,这样读,似乎也通,但如果我们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深入研究,“那一年”的解释,就和“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所表现周瑜的那种风流倜傥的个性差得太远了,只有明白“当年”的真正意义是“正当年华”的意思,才可以和词的意境协调起来。这里也可以给我们启示,字词意义的落实,是必须和整首诗词的意境结合起来考虑的。
(2)要抓住“题眼”、“诗眼”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998年试题考的是唐人贾岛<<题李凝幽居>>,抓住题目中“幽”这个题眼,就不会把“闲居少邻并”的“少”字误解为“年少”。宋人朱淑真《咏史》诗云:“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抓住一个“徒”字,就能理解作者对范增生不逢时、不遇明主的惋惜和感慨。
(3)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对准确理解词义,也会更有帮助。比如,如果知道李煜是亡国之君,那么对他的《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客”的身份,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菊花是历代诗人不断吟咏的对象,而郑思肖的《寒菊》与众不同,不写菊之闲逸淡雅,而咏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因为此诗写于“宋亡以后”,离开了时代背景,自然无法理解诗中那种既傲然不屈又悲壮愤慨的思想感情。
(4)要通过把握体裁知识读懂诗句。即善于根据诗词的基本特点来解决疑难。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对仗。有时为了格律的需要,语序也会有所调整。这是诗词讲究音乐性的总体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联系这些特点,对于某些词语、文句上的疑点,也就不难解决了。例如:1999年的试题,考对“风灯”的理解,其实完全可以用诗词对仗的知识去判断。从“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的结构形式来看,这是一个十分工整的对仗句,“江月”对“风灯”,两个短语都是偏正结构,如果把“风灯”错解作动宾结构的“江风吹打桅
灯”,也就是没有把握对仗这种古代诗词常用的结构形式的知识。
(5)懂得一些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对理解诗歌每联的层次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如:2000年的高考题,就可以通过律涛的结构去读解错项的“破绽”。《题李凝幽居)的错项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其实本篇卒章显志,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盲”,点明向往隐逸之意,而首联仅是叙写环境。判断这一项的正确与否,固然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着眼,首联看不出有明确的隐逸之情,也可以从诗歌的章法人手分析。律诗尤其讲究章法,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一般来说,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言志。我们学过的王维
《山居秋暝》开头写景,末联才点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情感,用的也是这样的章法。本篇诗题是“题李凝幽居”,先写李凝居处的景色,再抒自己羡慕向往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作者正是从幽居的位置、环境,一路乎平写来,结句才点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思运题颖:不蓬俊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
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
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柳永的词等。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诗歌、苏轼的词等。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质朴。如陶渊明的诗。
(8通俗易懂。如白居易的诗。
(9准确精练。如贾岛的诗“僧敲月下门”之“敲”。
(10生动形象。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已女,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搪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荚貌女性)遭妒。
题目: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蒸皆尘土”这一句的寓意是 。
[解析] 要想准确理解这一典故的寓意,必须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词的下片所涉及的其他几个典故,特别是要准确理解词中“君”何所指。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而此时却被调往离前线更远的湖南。词人在上片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失去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深表惋惜,抒发报国有心而力量微薄的感慨。下片用典言事(结合题后注释提示),连用陈皇后、屈原、杨玉环和赵飞燕等几个典故,喻示自己遭受倾轧的孤危处境,表露出对不受重用的愤愤不平。这里的“君”,隐指当时的主和派(投降派),“莫舞”即不要得意忘形。搞清楚这一点,才会明了词人笔下的“玉环飞燕”喻指掌权得势的投降派,因而对“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主和派(投降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例2]阅读刘禹锡的诗《浪淘沙》,体会其语言特色。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解析] 本诗语言质朴浅近,准确精练。描写的是太阳冉冉升起,拨开江上迷雾,淘金姑娘散满在江弯淘沙拣金,上层社会的首饰金印,都是劳动者从沙中浪底拣来的。有的字用的很是准确精练,如“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满”字写出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者的劳动早已开始。“尽”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