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二轮复习测试――科技文阅读

2014-5-11 0:11:58下载本试卷

第二轮复习测试――科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_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解读印度洋大地震

新华社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如此之强、灾难波及面如此之广、并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就这些问题,各国地震专家分别做出解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张晓东介绍说,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将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的过程比喻为在海底划动着一支巨大的桨。“一个巨大的水柱在移动,我们说的是数十亿吨水(的一个大水柱)。这是一种异常巨大的扰动。”布思说,“这一水柱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移动,并很快从震中传递到斯里兰卡,造成那里惨重的人员伤亡。”

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解释此次大海啸的原因时说:“此类发生在浅海的大地震能使整个海底因此摇摆震动……就像你在搅动浴缸中的水,地震引起的波涌能波及整个大洋。”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此次灾难造成的绝大多数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对此,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目前,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使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致使“这次海啸袭击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台采访时说,这场地震“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颤动之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

7.对于张晓东的观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印度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

    B.这次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长时间蓄积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的结果。

    C.这次地震导致印度板块边缘的破裂带扩大,当海水填充这个破裂带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

    D.这次地震导致海浪陡然升高达十几米,并以快达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8.关于印度洋海啸形成原因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英国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认为地震使海底形成了巨大的水柱,象一只巨大的奖,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造成大量伤亡。

    B.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则认为这种浅海地震造成了海底的整个震动,引起了波涌波及了整个大洋而造成了海啸。

    C.中国张晓东研究员认为是海水倒流入地震断层的空洞内而产生了巨大的海水波动迅速传至浅海,导致海浪陡然升高并迅速传播,形成海啸。

    D.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则认为这场地震颤动很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因而引起了海潮的突然涨高形成海啸。

9.下列关于印度洋大地震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这次地震发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

    B.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C.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

    D.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地震预警机制,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

10.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各国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和海啸的关系紧密,发生地震后就有发生海啸的危险。

    B.按照韦弗利·帕森的说法,这次印度洋海啸之所以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由于人们缺少防护意识而导致的。

    C.经过这次海啸,加强海啸知识教育和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来讲变得十分必要。

    D.中国的张晓东研究员推测的海啸形成原理要比另外几个科学家的推测更科学更严密一些。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新人文主义的视野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着、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7.对文中所说的“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有着的本质的区 别”,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者重视科学价值,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后者加剧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

分离和对立。

B.前者强调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后者将“人文”局限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范围内。  

    C.前者认为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后者则无视科学的文化价

    值与精神价值。 

    D.前者肯定并强调科学的诸多价值具有人文意义,后者则认为科学及其价值与人文精

    神是对立的。

8.对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B.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C.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9.解说第二段中“前者的重大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C.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  

    D.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力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  

10.概括本文内容,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  )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D.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中最不济的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人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⑤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⑥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选自2003年第6期《中国科技纵横》

7.下面对病毒“特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B.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C.具备了生命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D.虽然生存能力极弱,但仍然会发生变异。

8.下面关于病毒“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变异”发生在病毒的遗传物质上,因而具有这种遗传物质的“变种”在没有接触过它的人群中会为患甚大。

    B.变异具有不断反复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反复都会给新病毒带来对人体有害的遗传物质。

    C.因为变异后病毒的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所以变异的病毒可能“杀伤力”更大,但也可能无害。

    D.病毒“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②和③段运用比较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将病毒和细菌作了相对全面的比较,意在提醒读者,由于病毒的寄生特性,抗生素对病毒不起作用。

    B.第④段集中介绍了病毒不属于生命形式的特性,进一步突出了病毒结构的“简陋”,使读者对病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第⑤和⑥两段着重介绍了病毒变异的情况,说明病毒的变异并非十分可怕的事情,人产生的抗体也会是病毒“变种”的克星。

    D.本文主要抓住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致命弱点进行说明,说明时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也表现出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勇气。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要破坏了病毒的生存环境,就可以彻底防止病毒发生变异和侵入人体。

    B.排出人体外的病毒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这至少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对人体排泄物中的病毒掉以轻心。

    C.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这也就是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病死率高达70—80%的原因。

    D.细菌和病毒都会致病,但相比之下,貌似脆弱的病毒威胁更大,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强免疫力来防止病毒侵入人体。

(四)(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光污染。

  光污染被称作进视力杀手。

  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正常的交通行驶,成为事故隐患,同时,反射光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而彩光污染危害更严重,它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情绪烦躁等症状。

  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卫生专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光、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镜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籍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源。

  据科学测定,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为82%—88%,特别是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光污染干扰着生态。

  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粉授花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受到人工照明的刺激后,夜间也精神十足,消耗了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习惯在黑暗中交配的蟾蜍的某些品种已濒临灭绝。

  大西洋沿岸的海龟也难逃厄运。原来,新孵出的小海龟通常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水中的。可是,由于地面上的光超过了月亮和星星的亮度,使得那些刚出生的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海洋,因缺水而丧了命。

7.下列对“光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光污染”是指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相类似的环境污染。

    B.“光污染”是指由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所组成的三大环境杀手。

    C.“光污染”是指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噪光污染。

    D.“光污染”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对自然生态有害的各种光的污染。

8.“光污染”被称作“视力杀手”的原因,下列例证阐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国高中生的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视觉环境(如白光、彩光、室内光源、书写使用的纸张等)的噪光污染是主要原因。

    B.城市交通事故除人为原因外,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也可能成为车辆行驶的事故隐患,反射光的聚焦还能引起火灾。

    C.长期在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的人,视网膜受到损害,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下降,引发白内障等眼病。

    D.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及彩色光源构成的彩光污染不仅对眼睛不利,还可以干扰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情绪烦躁等症状。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照明会杀死部分昆虫,很可能会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大自然食物链的中断。

    B.因为夜景照明,强光直刺天空,消耗了动物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也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

    C.大西洋沿岸的海龟由于误把陆地的灯光看作月亮和星星的倒影而爬上海岸,导致因缺水而丧生。

    D.某些昆虫绝种,部分动物濒临灭绝,也可能是光污染所导致的生态灾难。

10.根据上文推测,为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以下做法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用光色偏黄的钠气灯,取代今天的白色日光灯。这样既可以改善人的视觉环境,又可以降低受害昆虫的数量。

    B.装饰建筑及室内环境、生产日用产品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刺眼的颜色,如:可以用米黄、浅蓝色粉刷室内墙壁,书籍用黄色纸张,穿“生态颜色”的衣服。

    C.在夜晚禁止使用对动物和人类有害的人工照明用具,减少彩色灯光,控制旋转灯光,取消灯箱广告。

    D.采用降低反射率的方法降低玻璃幕墙的反射程度,还可以通过工艺使高光反射率的玻璃不产生光线的干扰。

(五)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艾滋病实际上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人体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组征候群。也就是说,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并不是艾滋病病毒,而是那些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不会发生的由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人体免疫系统似乎对艾滋病病毒失去了防止能力,致使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艾滋病病毒如何感染给人以及后来如何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感染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病毒借助于外膜糖蛋白进入这些细胞。进入细胞内即释放RNA,产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从此就长期地“躲”在那里。此后,病毒DNA被宿主细胞的RNA转录为mRNA,并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病毒RNA与结构蛋白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新的病毒颗粒,通过芽生而释放。在感染的初期,当机体内出现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马细胞后,体内的病毒水平开始下降,这种免疫反应不能消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但它可以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而没有造成严重的T细胞、巨噬细胞损伤和耗竭,并在血清抗体变阳性后的相对时期处于长期无症状病毒携带期或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症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同病毒就这样进行着长时间的较量,终于在其他因素的诱导刺激下,T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艾滋病病毒开始大量复制,打破了这种平衡,使一部分细胞发生凋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任何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由于持续作战,CD4T淋巴细胞被不断的感染和杀伤,出现了“寡不敌众”、无力“抗敌”的局面,于是那些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的微生物或潜伏在体内的微生物便趁虚而入,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了,最后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其中一部分人在半年到2年内即可以从无症状期发展到艾滋病患者

此外,艾滋病病毒可致T细胞成熟障碍以及抗原辅佐细胞功能丧失,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损害等,使T细胞迅速减少并最终耗竭。由于T细胞在免疫网络中起中心作用,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7.下列对“人体免疫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作用是抵御病毒入侵,其功能正常时,人体不会发生由一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

    B.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就会丧失,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C.在感染的初期,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D.免疫系统的崩溃是以T细胞的迅速减少并最终耗竭为标志的。

8.根据原文,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给人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一旦进入细胞,艾滋病病毒便开始把它的RNA转录成DNA。

    B.艾滋病病毒把它的基因物质整合到人体细胞DNA中,并长久驻扎。

    C.宿主细胞的RNA不但能把病毒DNA转录为mRNA,还能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

    D.重新生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中芽生出来,能攻击其他的人体免疫细胞。

9.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艾滋病病毒可致T细胞成熟障碍以及抗原辅佐细胞功能丧失,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损害等,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B.由于艾滋病病毒的攻击和破坏,T细胞数量骤减,从而导致病人免疫功能的全面衰竭,为机会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C.艾滋病感染者经过很短的潜伏期就会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患者。

    D.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潜伏期出现了临床症状,这一时期,身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各种病毒性、细菌性感染和肿瘤。最终艾滋病病毒导致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至今日,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仍无根治的办法。

    B.一旦感染上艾滋就等于宣布死亡。

    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同,但都具有传染性。

    D.在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期,血清抗体呈阳性。

第二轮复习测试――科技文阅读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7.C(这次地震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

8.D(意大利的恩佐·博斯基只是在强调地震的强度,并未提及海啸的成因。)

9.C(A项这次地震发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但“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的后果的是地震引发的海啸。B项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此次地震的震级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D项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

10.C(A项“发生地震后就有发生海啸的危险”不正确;B项按照韦弗利·帕森的说法,人们缺少防护意识是这次印度洋海啸夺去很多人的生命的部分原因;D项过于主观,没有根据。)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在文中是针对二者对待“科学”的观念而言的(注意状语限制),以是否承认“科学具有人文性为区别点。A项,前一个分句讲的是“新”能发现科学人文性的思想基础,后一个分句讲的是“狭”理念偏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B项,前一个分句讲的是“新”理解和把握人文性概念的视点,后一个分句讲的是“狭”对人文理解的局限性。C项,前一个分句讲的是“新”对科学与艺术共性的认识。后一个分句讲的是“狭”对科学人文性的否定。A、B、C三项,都没有统一的比较层面和区别点。) 

8.A(该项题干中“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是对原文的曲解。请注意原文第三节“诸如……等”的字样。)

9.C(信息整合有误:“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讲的是科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作用。A、B两项属于合理推断。D项,是原文相关信息的提取。) 

10.C( 本文的主体内容是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阐释”是在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过程中完成的。A项,错置了中心内容,且属于“不全面”的概括。B项“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的说法,属于夸大有关内容。D项 ,将“开拓”与“发现”说成作者的行为,不妥。退一步说,B、D两项亦为“不全面”的概括。)

(三)(12分,每小题3分)

7.C(曲解原意。原文说“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和“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不是“具备了生命特征”。)

8.A(B项的“每一次反复都会给新病毒带来对人体有害的遗传物质”的说法没有文意根据;而且据原文第⑤段,“无害”或“有害”是指病毒本身而言,不指“遗传物质”。C项因果倒置,而且相对于“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而言的是“反复变异后的病毒”,而非“变异后的病毒”。D项的说法不在题目命题之内,解说的是“病毒的杀伤力”,而且“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9.C(A项没有“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意在提醒读者”的说法也不准确。B项“不属于生命形式”的说法不准确,应是“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D项“表现了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勇气”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突出了病毒简陋和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10.B(A项“只要……就可以彻底防止……”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破坏了病毒的生存环境”与“彻底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矛盾。C项的说法应该是“原因之一”。D项“当务之急是……通过增强免疫力来防止……”的说法欠妥。)

(四)(12分,每小题3分)

7.D(A是与其他污染的比较;B是指三种组成部分;C是列举的几种表现,均未扣住概念的本质特点。)

8.B(引发火灾并非损害视力所致。)

9.B(题干是“对自然界的干扰”。)

10.C(“禁止”、“取消”等措施不合实际。)

(五)(12分,每小题3分)

7.B(“防御功能就会丧失”不对。)

8.C(原文是“病毒DNA被宿主细胞的RNA转录为Mrna,并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

9.B(A是“此外”后的内容。C“经过很短的潜伏期就会”不对。D根据原文“最终导致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的不是艾滋病病毒。)

10.B(“一旦感染上艾滋病就等于宣布死亡。”说法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