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讲解与例析
语文新考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其中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学生颇感头疼的考点,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答题的难度,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结合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对这一考点作了如下据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 . 【审读作品】
1 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 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 高适岑
2 把握特色 重点突破
3 推敲诗题 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 品位语言 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 1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1 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例如
2 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 1 )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
( 2 )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 3 )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 对比型:
( 1 )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 2 )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1 对作品理解、品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 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3 要重点突出,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训练示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____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1 分)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1 分)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2 分)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 分)
[ 解题指导 ]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 1-2 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注 ]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____ 和第三中的 ____ 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____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 分)
2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100 字左右。( 4 分)
[ 解题指导 ] 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 、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 、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2 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2 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 1-2 各题。
玉 楼 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 ①毂 (h ) 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 (zh o) :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 、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 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B 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 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D 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 100 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 解题指导 ]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第 3 题的答案为 C 。“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 4 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 1 分)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3 分)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四、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 100 字左右。( 6 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 解题指导 ] 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此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 2 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2 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2 分)
[ 训练 ]
一、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6 分)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 查 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简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 画①
(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③。
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钱唐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③牡丹,一名富贵花。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 100 字左右。( 6 分)
答:
三、诗贵含蓄,读诗赏诗则贵在善于联想,进而揣磨诗人心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文字,仔细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要求传 达出思妇“怨”“愁”的具体内容。( 6 分)
闺 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 注 ] “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请作具体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100 字左右, 6 分)
答:
五、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 1-3 题。( 2001 年上海高考试题)
甲 约 客 乙 雨晴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守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 、甲、乙两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_____ ( 1 分)
2 、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列表格。(每空 1 分)
3 、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6 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1-2 题。
春 山 夜 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1 分)
2 、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 分)
答:
附“训练”答案参考
一、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 2 分)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 分)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2 分)
二、答:这首诗旨在借“题画”来讽喻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乏真正的审美能力的“时人”。( 2 分)诗人所题之画,画面清晰淡雅,山村隐约可辨,滩声仿佛可闻,没有任何晦涩之感,显然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但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欢迎的是施以浓色重彩的大富大贵的牡丹画。诗的后两句显然是反讽之语。
三、答: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着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寐,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着: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日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啊!
四、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五、答:①绝句;②甲:初夏或黄梅时节 乙:蜂蝶,叶;③答案提示:关于甲诗后两句的想象补充表现诗人候客而不见客来的担心、焦虑、失望等心情;乙诗后两句主要应由“蜂蝶”“过墙”想象邻家“春色”之美,所写景物还要符合“雨晴”后的特点。
六、答案提示:⑴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⑵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突出一点谈,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 画①
(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③。
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钱唐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③牡丹,一名富贵花。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 100 字左右。( 6 分)
答:三、诗贵含蓄,读诗赏诗则贵在善于联想,进而揣磨诗人心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文字,仔细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要求传 达出思妇“怨”“愁”的具体内容。( 6 分)
闺 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 注 ] “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请作具体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100 字左右, 6 分)
答:
二、答:这首诗旨在借“题画”来讽喻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乏真正的审美能力的“时人”。( 2 分)诗人所题之画,画面清晰淡雅,山村隐约可辨,滩声仿佛可闻,没有任何晦涩之感,显然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但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欢迎的是施以浓色重彩的大富大贵的牡丹画。诗的后两句显然是反讽之语。
三、答: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着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寐,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着: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日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啊!
四、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三、答:①绝句;②甲:初夏或黄梅时节 乙:蜂蝶,叶;③答案提示:关于甲诗后两句的想象补充表现诗人候客而不见客来的担心、焦虑、失望等心情;乙诗后两句主要应由“蜂蝶”“过墙”想象邻家“春色”之美,所写景物还要符合“雨晴”后的特点。
六、答案提示:⑴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⑵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突出一点谈,即可)。
今年 采取措施和方法作品形象鉴赏寓情于景诗词根据题材送别咏物言志即兴抒怀,他们的,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以意会之达到诗中有我之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所以我们在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 " 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能把握艺术形象之中的情感内涵。
从高考的角度看,选作鉴赏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如诗中的律,绝,词,曲中的小令。我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如作者写景的高地俯仰;远近虚实变化;分析把握作者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手法。如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动衬静,侧面烘托,以乐写哀。
暮春归数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分析:
⒈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
⒉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1-2 题。
春 山 夜 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1 分)
2 、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答案提示:⑴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⑵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突出一点谈,即可)。(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