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雾霭 船坞 毋庸置疑 好高骛远
B.犄角 稽首 缉拿归案 畸轻畸重
C.赦免 慑服 跋山涉水 退避三舍
D.屏障 棋枰 暴虎冯河 贫嘴薄舌
答案:C (均为shè;A“毋”为wú,其余为wù;B“稽”为qǐ,其余为jī;D“贫”为pín,其余为p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弛懈 粼次栉比 风餐露宿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B.嘉奖 飞蛾投火 踟躇不前 禁酒不吃吃罚酒
C.坍圮 精诚合作 寥若晨星 解铃还须系铃人
D.嘻闹 浮想联翩 匪夷所思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答案:C (A“粼”应为“鳞”;B“禁”应为“敬”;D“嘻”应为“嬉”,“世”应为“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
知识。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 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A.增殖 节余 甚至 B.增殖 结余 尤其
C.增值 结余 甚至 D.增值 节余 尤其
答案:A (“增值”,增加产值或价值;“增殖”,增生,知识应是增生,故句①选择“增殖”。“结余”,结算后余下;“节余”,因节约而省下,据句中语境,前有“公司上下精打细算”,故用“节余”。“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答案:D( A冒号改为逗号;B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引号中的句号移到引号外面。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盗版是把双刃剑,在墨西哥著名的特比多区跳蚤市场里,视听产品的盗版问题十分严重,给国内演艺界造成了损失,也使外国投资人望而却步。
B.在《幻城》和它的作者已经被炒得甚嚣尘上的时候,再来谈论就难免有些狗尾续貂的尴尬。
C.中国计划于2010年以无人探测器登月。无巧不成书,不久前,美国总统布什也宣布了美国的登月计划。
D.下半场,釜底抽薪的曼城队突然发威,迪斯丁•博斯威尔特和菲利浦斯各进一球,将比分扳平。
答案:C (A双刃剑,指事物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句中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错。B“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用在此处有误。D“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用在此处不当,宜改用“背水一战”。)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为了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王老师近几年来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B.我们提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各自特长。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D.2004年高考扩大分省组织命题的范围,是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答案:D (A“无时无刻”是“没有哪一个时刻”之意,只能算一重否定,“不忘”是一重否定,全句有二重否定,语意搞反了,可将“不忘”改为“不在”;B语序不当,应将“一种”放在“尊重”前;C句式杂糅,可改为“因为练习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在生物进化中,脊椎动物大脑两半球中间生成了特殊的生理调节器——松果体。它与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密切相关。而人们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到夜晚,身体各器官的活动相对减缓,产生的热量变少,体温也跟着下降,人就变得迷糊起来。到了清晨,器官系统的活动加快,体温开始升高,精神随之振奋。这就是生物钟调节的结果,如果人的活动经常不按生物钟的节律运行,就会感到身体不适。
那么,能否像拨动时钟一样调节生物钟,重新安排人的活动节律呢?这正是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15年前,有人把小鼠的松果体暴露在12小时黑暗与12小时光亮交替的条件下,褪黑激素(松果体的分泌物质)的数量便随着黑暗与光亮交替上升或下降,这说明生物钟对生物节律的调节与褪黑激素密切相关。1987年,美国科学家阿尔利维用大约相当于日出后1小时的阳光强度的光治疗“季节性失调症”,不但缓解了病人的抑郁症状,还改变了褪黑激素的分泌。
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在已初步搞清,生物钟改变的量和方向取决于每天光脉冲照射的时间,人体温达到最低点前后(约早晨5点)是关键,紧随最低点之后照射可使生物钟提前,在最低点之前照射则使生物钟推后,在体温接近峰值时(16—17点之间)照射,对生物钟不产生影响。光线与生物钟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一般认为光线通过视网膜与松果体之间的神经直接调节生物钟的活动,光照可以通过调节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生物钟周期朝光线影响的相反方向变化。
但是,目前很多科学家认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复杂,一年有季节变化,一天有阴晴雨雪,各种人造光的刺激随处可见,生产、科研、社交活动丰富多彩,都可能对生物钟的运转产生影响,因而对生物钟的理论还必须深入探讨。
7.下列对“生物钟”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在生物进化中,在脊椎动物大脑两半球中间生成的与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密切相关的特殊的生理调节器——松果体。
B.指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
C.指能随昼夜变化对人身体各器官活动、产生的热量、体温及精神进行调节的内部定时机制。
D.指如果人的活动经常不按其节律运行,就会使人感到身体不适的内部定时机制。
答案:B(“生物钟”应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内部定时机制。“松果体”并不是生物钟,生物钟也并非单纯存在于人体内。)
8.下列对第四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线的影响在夜里尤其明显,此时光照大脑兴奋,生物钟提前,而更强光线的照射强化了兴奋,反而使生物钟推后了。
B.人们在体温达到最低点(约早晨5点)之后,接受光照可使生物钟提前,而在最低点之前照射反而使生物钟推后。
C.光线照射既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又可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生物钟的周期可以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D.生物钟受自然光影响,人们夙兴夜寐,人为的光亮照射可使生物钟周期发生变化,使人的昼夜活动颠倒。
答案:D (A“光线的影响在夜里尤其明显”不对,原文的说法是“人体温达到最低点前后(约早晨5点)是关键”;B应该是“紧随最低点之后照射可使生物钟提前”,“紧随”一词不能遗漏;C根据原文第三段,光线照射只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9.下面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实验证明,生物钟决定着人体活动的节律。
B.除脊椎动物外的其他生物不能通过调节褪黑激素分泌的方式来改变其生物钟。
C.光亮的刺激,能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从而抑制睡眠。
D.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呈现昼夜周期性。
答案:C (根据原文,光亮的刺激应是使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曾利用光照缓解了病人的抑郁症状,可见对生物钟进行调节还具有医疗价值。
B.生物钟改变的量和方向取决于每天光脉冲照射的时机,因此把握好照射时机是调节生物钟的关键一环。
C.因为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复杂,对生物钟产生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人为调节生物钟,重新安排人的活动节律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D.假如人能够对生物钟进行调节,那么人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对自身的精神状态进行调节,而不再受昼夜变化的限制。
答案:C (原文说“对生物钟的理论还必须深入探讨”,并不等于“调节生物钟,重新安排人的活动节律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
D.是邪非邪 是:代词,指天道
答案:A (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答案: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前句中的“于”,介词,在;后句中的“于”助词,相当于“吁”。C、“其”,代词,自己的;代词,这些。D、“以”,连词,因为;介词,表凭借。)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 )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答案:A(②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他的积仁洁行。④是别人的评论。⑥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答案:C (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四、(18分)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4分)
译文: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
②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分)
译文: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或:怡然自得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7.在下面各项的空缺处,补写上相应的句子。(完成两项即可)(4分)
①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悲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成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④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8.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4分)
答: 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 (不超过12个字)
19.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6分)
答:(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4分)
答:(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答案:AC(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六、(12分)
22.某中学针对学生乱倒饭、乱花钱等浪费行为进行教育,准备写一副对联贴在学生宿舍门口。现已拟出上联,请你拟写下联。(4分)
倒掉半碗饭菜,忘却了父母苦心、农民汗水;
答:节约几枚硬币,积攒起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23.下面是一则消息,请对主要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32个字。(4分)
农业部4日接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鉴定报告,已确诊在云南省自贡县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农业部当日还接到报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甘肃皋兰县各发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扑杀和紧急强制免疫措施,并向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送交了病料,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
答:云南呈贡禽流感疫情确诊,云南、甘肃新发现疑似疫情各一起但已控制。
24.仿照示例,为下面两个词语分别写一段幽默、有趣味的解释。(4分)
示例一:餐厅
解释:将万物献给一种动物的悲惨场所
示例二:分期付款
解释:买的时候像是不要钱,以后的日子像是白交钱不给东西。
词语:保险
答:对灾害和死亡的期待
词语:蔬菜
答:一种对孩子实行惩罚的食物。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我那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讲究“留一道缝隙”。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