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搜狐每日一测1

2014-5-11 0:11:59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搜狐每日一测(4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9小题, 从第1小题到第6小题每题3.0分 小计18.0分; 第7小题为4.0分; 第8小题为6.0分; 第9小题为12.0分; 共计40.0分。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全错的一组是

[  ]

A. 向天横:遮断天空:横,遮断。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渌水:清水

B. 惟觉时之枕席:觉时,睡觉时。娇儿恶卧:恶,读wù,指睡相不好。

C. 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秋季的天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兀,高耸的样子

D. 声声思:思,读sì,思绪。信手:随手。 颜色故:指容貌衰老。

  2下列各句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的是哪些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

①末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   ②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其稚技            ④纵之

⑤必之全之           ⑥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

A.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④⑥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庄周揣着提货单,赶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空水桶,急急忙忙向东海进发。

B.又黑又圆的吴主任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

C.因为有女秘书的信,庄周受到热情款待。

D.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

  4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睛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  ]

A.起句中“山光”指沐浴在阳光中青山的光彩,“物态”指一切飞禽走兽的形态,四字概括了春天的美好景色。

B.“弄春晖”中“弄”字非常精彩,它是指一种自我的或及物的柔和、亲切、愉快动态。

C.第二句劝说客人。三、四句说理,用具体的自然景色及其变化来表达,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D.第三句“纵使”和第四句的“亦”互相呼应,巧妙地完成了诗人给自己规定的劝说客人打消回去的主意的任务。

  5从下列四句中选出与例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  ]

例: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个小时以上。

A.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

B.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

  6下面文字的横线处,选填哪一项可以使上下句连贯得体?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________________。

[  ]

A.我去过地坛的任何一个角落,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B.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我到过地坛的每一个角落

C.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D.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地坛的每一平方米草地我都留下了车轮印

  7给下列加粗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

(1)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  ]

(2)范增目项王。

[  ]

(3)此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

(4)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

                                        [  ]

A.列举过错(sh()

B.屡次(shu^)

C.几,几个(sh))

D.计算(sh()

  8请赏析《赞美》首尾二段,认真领悟诗段的意境,启动发散思维,作出正确判断

赞美(首尾二段)

穆 旦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1.对《赞美》(节选)中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走不尽的山峦……河流和草原”——这是对祖国自然景观的赞美。“走不尽”极写祖国地域之辽阔,物华天宝。

B.“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这是在正面赞美中国人民的和平安定的生活;“鸡鸣和狗吠”——这是以动衬静,更显出土地的宁静与丰饶。

C.“接连在……亚洲的土地上”——诗句明确指出祖国疆土的位置;隐含着对日寇的谴责:同在亚洲,日寇却欺凌近邻!

D.“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诗篇一连用两个“等待”,但它不是消极的,而是蓄势待发,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下面对《赞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赞美》写于1941年,即抗日战争中期。诗人所赞美的,是“地火在运行”,大有喷薄欲出之势。

B.《赞美》开篇即歌颂了祖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诗人只着眼于自然风光的描绘,却不写人杰地灵。

C.诗开篇从“祖国”和“我”两个角度写身心的拥抱与情感的交融;结尾则响亮地揭示出:痛苦太多太多,反而滋养了我们的民族——她,“已经起来”!

D.诗篇选用词语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虽多次说到“歌唱”,但其情调一直是低沉的,诸如:“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干枯的眼睛”……

  9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罚。”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下边对写作方法的分析哪种正确:

①这段文字使用的最主要表达方式是:

[  ]

A. 记叙  B. 描写  C. 议论  D. 说明

②使用的最突出的描写手法是:

[  ]

A. 行动  B. 肖像  C. 语言  D. 心理

③使用的最明显的写作方法是:

[  ]

A. 对照  B. 衬托  C. 象征  D. 白描

④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

A. 婉饰  B. 设问  C. 比喻  D. 比拟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 第10小题为2.0分; 第11小题为8.0分; 共计10.0分。

  1默写填空

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根据下列的拼音提示,写出汉字。

雕xi4ng________    丰y*________    驰ch7ng________

m8i________力     回s)________    毋庸zhu@________言

精美绝l*n________   xi1o________魂勾魄

三、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 第12小题为9.0分; 第13小题为10.0分; 第14小题为21.0分; 共计40.0分。

  1赏析课文开篇几小段文字,筛选重要信息作答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1.描写,是使叙述形象化的一种手段。“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请立足段1、2,回答下述问题

(1)小说对翠翠心境的刻画,是糅合着描写进行的。

(2)文段重在刻画环境提供精彩画面,且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创设舞台,文段中环境描写包括:

环境。如文段中的语句(举2个):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如文段中的语句(举2个):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好像”一词,这里绝不表示比喻,而只是对翠翠的一种心理活动展示。女主人公想了些啥?请依据文意,梳理为3点:

(1)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除了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之外,为塑造翠翠形象,还运用了3种描写方法,它们分别是:

(1)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1.把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写得这样详细、准确,“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表达的意思是

[  ]

A.只是实际情况的交代

B.含有惋惜的心情

C.写出逝世时间之快

D.含有尊敬的心情

2.作者提到“在安乐椅上”的目的是

[  ]

A.表明逝世前没有痛苦

B.表明逝世前还在工作

C.表明逝世前神态安详

D.表明刚刚去世

3.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借代

C.反复

D.类比

4.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用这种修辞格的作用是

[  ]

A.加强语气

B.突出了作者对逝世者尊敬热爱的痛悼的感叹

C.不愿也不忍心说出马克思逝世来

D.使语言简练生动

5.第一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补充说明

B.意思的递进

C.意思的转折

D.说话的顿歇,表明作者哽咽不能语的哀痛感情

6.第二段中的两句话的主语分别是

[  ]

A.“这个人”、“这位巨人”

B.“这个人的逝世”、“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

C.“逝世”、“空白”

7.文中“空白”一词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已经离开了人世。

B.马克思逝世后,将没有人能接替、继承他的事业。

C.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D.马克思逝世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停顿一个时期。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 从第15小题到第16小题每题5.0分 小计10.0分; 共计10.0分。

  1思考下列问题,结合文意加以回答

对于会馆的介绍记叙,涉及到缢死过一个女人及描写夏夜情景的作用是什么?

  2魏征在列举了“十思”之后说“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其理由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9小题, 从第1小题到第6小题每题3.0分 小计18.0分; 第7小题为4.0分; 第8小题为6.0分; 第9小题为12.0分; 共计40.0分。

 1◆标准答案:B

 2◆标准答案:A

 3◆标准答案:B

    ★ 试题详解: 导解:语序不对。

 4◆标准答案:A

    ★ 试题详解: 导解:“山光”指山中的风光,“物态”指万物的形态。

 5◆标准答案:C

 6◆标准答案:C

 7◆标准答案:A;B;C;D

 8◆标准答案:B;A

    ★ 试题提示:   1.本项解读不准——“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诗句说的是人口众多。它既非正面赞美“中国人民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也非“显出土地的……丰饶”。

  2.本项评价有悖于原诗——诗中并无“地火在运行”的意境。

 9◆标准答案:B;C;A;A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 第10小题为2.0分; 第11小题为8.0分; 共计10.0分。

 10◆标准答案: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试题错析: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拍”写成“裂”,也对)

 11   ★ 试题详解: 像,腴,骋,魅,溯,赘,伦,销

三、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 第12小题为9.0分; 第13小题为10.0分; 第14小题为21.0分; 共计40.0分。

 12   ★ 试题详解:   1.(1)环境

  (2)①自然环境

  a.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b.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②社会环境

  a.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

  b.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2.(1)想象坐船下桃源,出洞庭,到外面寻求“不平凡”生活的举动;

  (2)想象自己出走后爷爷寻觅无果的情景;

  (3)想象自己出走后可能遇害的情景。

  3.(1)对话描写。如:“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我就回来!”

  (2)动作描写。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

  (3)神情描写。如:看天空……。望着……,忽然哭起来。

 13   ★ 试题详解: 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抒情。他说,任凭春花衰歇,已是清秋季节,我还是留恋这里的环境景物,不愿归去。用典用事抒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艺术手法,它把所抒之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实上,形成一种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这两句就是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这个典故的原意是说,春天过去了,春花已谢,春草繁茂,可王孙还没有回来。王孙回来吧,山里太寂寞冷清了,不能在那里长久居住。可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感到是那样地惬意,不愿意回到人事扰嚷的市朝中去,就是这个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反过来一用,把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且与上边所写的山村景色十分协调。

 14◆标准答案:B;B;C;B;D;C;C

    ★ 试题详解:<HTML

  1.B;2.B;3.CD;4.BC;5.A;6.C;7.哲学、社会科学 革命家 科学家;8.C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 从第15小题到第16小题每题5.0分 小计10.0分; 共计10.0分。

 15   ★ 试题详解:环境描写,突出压抑气氛,烘托当时苦闷的心情。

 16   ★ 试题详解: 答:魏征在列举了“十思”之后说:归纳以上这些成为“十思”,按照“十思”去做,就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德之君。这主要是因为这“十思”包括的内容极广泛,从君王的个人所欲到君王因国家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从君王的思想修养到君王对臣下的赏罚,从君王的游乐到君王的行为准则,全都说到了。在这里魏征总结的是历代君王统治国家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这“十思”做到了,积德义的问题、竭诚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古文观止》中对此做了高度评价:“以上十思,所谓积其德义者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