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二轮复习测试――现代文阅读

2014-5-11 0:11:59下载本试卷

第二轮复习测试――现代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_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根的神韵

张和平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土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了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8.(1)文章第一部分划线的句子中“命运的安排”指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划线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义?(4分)

  (1)                                   

(2)                                    _____

19.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最突然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                                   

                                      ___

20.(1)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3分)

    ①            ②           ③        

  (2)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的看法。(3分)

    答:                                   

                                      _____

2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在诗意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对根的神韵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B.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赋予了根各种感情的体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通过对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的描写,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突出了根的神韵。

    D.文章的三个部分言简意丰,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描写表现了根的神韵,语言深刻蕴藉,主旨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E.文章第三部分借根“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对根的屈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二)18分)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 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了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可是有多少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在哪里。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8.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文章第一段结尾,作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20.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4分)

21.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想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 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地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纤 夫

    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我的脚步,溢满天地……

    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

    今夜又有雨。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的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的近乎褐,近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致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水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过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忘记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风行全国,让两位歌手唱红了?今天人们欣赏不已的,是《纤夫的爱》在卡拉OK中的悠闲缠绵画面,是“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纤夫形象的虚假,而在于人们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受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吗?

    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吗?

18.第3段中说,“我”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这“真正色彩”指的是什么?(4分)

19.文中两次提到,“我”再也忘不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它遗忘多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末段写长江,“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吗?”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6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在作者记忆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色彩全是苍黄,近乎褐,近乎黑。这样的描述艺术地再现了纤夫身心灵肉所经受的沉重苦难。

    B.作者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这“复杂感情”就是指对纤夫强健体魄的敬重,对纤夫忍受艰辛和苦难的精神的敬重。

    C.文中写作者背纤的经历和体验,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点明了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打动的原因,同时引出下文对今天的人们忘却纤夫精神的批判。

    D.文中批评今天的人们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用“缺钙的‘美’”形象地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缺乏真实的情感。

    E.作者写作文本,意在说明一个人、一个民族无论经历过多么深重的苦难,而在生活优裕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丧失斗志丧失精神的。纤夫精神永远需要。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木 屐

鲁 田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屐齿印。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了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泛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是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发现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要像爱惜牲口一样爱惜东西。”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戴着斗笠的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脱下的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望着乡亲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即将行驶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8.文中第1段、第4段、14段分别用了“惆怅”一词,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解释。这样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9.文中11段写道:“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结合全文,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20.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感人的形象。请分析概括“父亲”身上有哪些特点。(6分)

  答:                                   

                                       

2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是一篇感情凝重的散文精品。它醇厚朴实,展现了让人难忘的“父亲”那宽厚而坚韧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B.这篇散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全篇。文章选取这样一个江南常见的生活道具作为切入口和文章线索,突出表现了“父亲”那深沉凝重的感情。“木屐”象征的正是血浓于水的父子真情。

C.“沉重的木屐”和“江南的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很好的表达了“我”对父亲难以忘怀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复杂的:这其中有对父亲深深的敬意,也有对父辈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批判,渗透着一种深远的忧虑。

D.作者选取了几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突出刻画了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E.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而远去求学时,父亲却“神色黯然”,是因为“父亲”舍不得“我”的离开,不愿意承受这种分离的痛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③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他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④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⑤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荫;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⑥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尘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⑦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⑧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的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庭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摸石块或树梢的问题。你知道。

18.文章开篇就从呵护一只寒冷的狗和一只受伤的小鸟写起,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在结构上:                               

  (2)在内容上:                               

19.第⑤段,“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为什么说石头里、树梢里有“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6分)

答:                                     

20.第⑦段,“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第⑤段,“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中“原来的世界”是指寒冷的狗和受伤的鸟向拯救它们的人表达感激和信任的那个世界。

    B.第⑥段,“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自然万物是人的生命的延伸,人的存在使自然世界也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C.第⑦段,文章用了一组排比句,表明人既区别于大地、植物、动物,又具有大地、植物、动物的某种特征。

    D.第⑧段,作者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它善待所有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是互相依存的,人应该对自然世界的呵护心存感激。

    E.文章开篇写人拯救了困境中的狗和险境中的鸟,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激;第⑤段写自然世界的石块和树梢拯救了险境中的人,第⑧段写人应该向石块和树梢表示问候:环环紧扣,遥相呼应。

第二轮复习测试――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

(一)18分)

18.(1)本属于一片沃土,却注定此生经历孤独、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忍受孤独风霜,不为人们留意。(原文语句信息比较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意思符合也可以给分) (2)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19.分层并列(或并列式结构),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清楚。

20.(1)①顽强与坚韧 ②无私与博大 ③痛苦与坚贞(意思接近可以得分,但不可偏离太远或概括不全) (2)①人生应该默默奉献,(或不求名利与关注;甘于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不屈服于命运(坚忍不拨),不畏艰难。②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热爱古土。③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部分,缺一方面扣1分)

   本题要扣住“人生思索”,围绕树根答不给分,应该体现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着重在作者的理性思考。只要基本靠近答案即可给分,不必强求一致。

21.C  E(C项没有说理,E项没有批评的意思,所谓“你改变了”等等实际上是人们用外力强加给树根的改变,不是根本身的改变)

(二)18分)

18.(4分)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意思对即可。)

19.(6分)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一点2分)

20.(4分)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21.(4分)B D(B项中“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和拒绝”这一说法不准确;D项中“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三)18分)

18.真正的纤夫身上表现出的力量,那种阳刚之气,那种能够承受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4分。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19.表达强烈的自责,强调今天的人们忘却了纤夫精神。

    (4分。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情扣分。)

20.运用排比、反问、象征。长江的流淌、汹涌、咆哮象征着一种呼唤。呼唤今天的人们要有充满阳刚之气的能承受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6分。各3分。第一问只答排比、反问给1分。)

21.B D(4分。各2分)

(四)18分)

18.文中“惆怅”一词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是心里难过、伤感(伤心)的意思。(2分)

   作者之所以反复写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凝重而带有感伤情调的抒情氛围。(2分)

19.留恋旧式生活的观念,束缚着人们开辟新的生活道路;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便永远也“走”不出新的天地。[意思对即可。4分]

20.父亲的身上主要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①对儿子的宽厚深沉的挚爱(“我”在父亲的背上长大;为了送“我”上学,父亲背“我”涉过“冰寒泛骨的春水”;就连“父亲”的打落下也是“轻轻的”);②勤劳坚韧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性(“父亲”的背上,除了背着我,“就是驮着犁”。除了爱孩子,就是下田种地。);③生活简朴,珍爱物品(“父亲”对木屐的钟爱,表现的就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父亲的话“孩子,要像爱惜牲口一样爱惜东西”)。④恋旧的思想(爸爸一辈子穿木屐、制木屐、恋木屐,反映了老一辈留恋旧式生活的思想)[可任意答3点,每点2分。其中每点概括、分析各1分。]

21.A  D(B、“木屐”象征的应是“父亲”简朴的生活方式;C、“批判”错,是“反思”而不是“批判”;“但也渗透着一种深远的忧虑”错,应该是:在深深的敬意中渗透着深深的怜惜。E、“父亲神色黯然”,是因为感觉到他的“铁犁”无人继承,他的“木屐”无法让儿子承继下去。)[见对给分,每项2分]

(五)18分)

18.(4分)(1)(2分)结构上: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 (2)(2分)内容上:表明在自然界中,人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呵护,同样要心存感激。

19.(6分)如同人拯救狗或鸟一样,石块和树梢拯救了人。

20.(4分)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不过是自然万物之一,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21.(4分)D E

A项“原来的世界”应该指相对而言未曾发生过信任和感激的世界,未充满温暖和亲切的世界。

B项联系上下文可见,自然万物给人类以呵护,它们同人类一样拥有生命,拥有爱心。

C项这组排比句的意思是:大地、植物、动物也具有生命,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大地、植物、动物没有区别,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万物,不要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