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正确使用虚词

2014-5-11 0:12:00下载本试卷

正确使用虚词包括关联词

1、直击难点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虚词的运用是常考点。1998年考查了介词、副词等的运用,1999年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2000年考查了助词“的”的运用。2001年高考恢复了对语音的考查,就轮空了虚词题。2002年又有一道虚词题目,2003年将虚词的考查与近义词的考查结合起来设计了一道题目。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需仔细辨别。要注意从语句的层次关系上把握关联词的使用,要注意其搭配、位置等。

例题1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A项中的“再”改用“又”更通顺。其区别在于:表已经重复的动作用“又”,表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可比较“再说一遍”(待重复)和“又说了一遍”(已重复),“再看一会”(待继续)和“又看了一会”(已继续)的区别。C项的“得以”多余,它不能用在否定句中,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应删去。D项中“进而”一词表递进关系,而原句市转折关系。答案:B项。

方法技巧:辨析有关近义虚词的异同,如“必然”与“毕竟”,“从而”与“进而”,“对于”与“关于”,“基于”与“鉴于”,“继而”与“既而”,“临时”与“暂时”,“另外”与“此外”,“屡次”与“一再”,“通过”与“经过”,“一定”与“必定”,“于是”与“因此”,“暂且”与“姑且”等。

例题2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①句中“加快”为谓语,“发展”为其宾语,“经济”是“发展”的定语,去掉“的”字,句子意思和结构都不受影响。且前句“大开发战略”间也未加“的”。句②后半部分中“存在”是主语,如果无“的”,则“它们存在”构成主谓关系,这一分句将没有主语部分,结构就不完整。③句中“你”是“使”的兼语,,去掉“的”影响句意的明确表达,主语就会误变为“钱袋”,变成“钱袋”“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了。④中去掉“的”字,“是”的宾语就无着落,句子不通。答案:B

方法技巧:虚词的使用比较灵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通过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需要仔细辨析句子的内容层次及层次关系,还要注意句子的成份及结构。

例题3(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一再,再三,都指一次又一次;但前者侧重于“反复”,有短时间内重复做某事的意思,而后者着重于“重复”某项动作等。多少,可指不定的数量;稍微,表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两者在程度上不同:前者意在承认某种情况,含或多或少都有之意;而后者强调很少。常常,一般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且相隔时间不久;往往,表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答案:C

方法技巧:虚词的使用比较灵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通过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选择恰当词语。

特别提醒

1、辨析语意关系,如表目的,表原因,表条件与表假设等等。

2、注意有关搭配,如介宾搭配是否结构完整或使用恰当等。

3、注意有关虚词的位置。

4、掌握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复句的基本形式及关系词搭配。

5、从整体上把握复句间的语意关系。

6、运用比较辨析法、诵读法,结合语境,细心揣摩,体会语意是否通畅等等。

预测题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_________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__________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_______________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 诚然 倘能 B、何尝 诚然 惟其

C、何尝 虽然 倘能 D、未尝 虽然 惟其

预测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热爱足球事业,即使已经是40岁的人了,仍驰骋在绿茵场上。

B、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终于会犯大错误的。

C、做工作不但要考虑到今年,而且还要考虑到明年,以至今后几年。

D、校长决定成立以班主任、总务处职员和学生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住校生管理工作。

预测题3下列各句中,虚词“而且”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覆盖新疆南部地区,而且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825、7万,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

B、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大潮面前,我们青年人仍需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做艰苦而且朴素、勤劳、勇敢的继承者、开拓者。

C、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863”计划5周年成就展的综合馆、生物馆、信息馆等,而且询了超导等先进技术的开发情况。

D、一些人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也知道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中的地位,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预测题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________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__________我却知道,有不少人,_________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____________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预测题答案

1、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选“惟其”)

2、C(A句,最后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假设关系,但句中没有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是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将“即使”改为“虽然”。B句副词“终于”表已然,这里是将然,因此应用“终究”、“最终”之类的副词为宜。D项介词“以”与后面的“组成的”搭配不当,应将其改为“由”)

3、D(A项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且”多余。B项“艰苦”与“朴素”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连接。C项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连接,应将其改为“并”)

4、D(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平时训练要掌握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复句的基本形式及关系词搭配,从整体上把握复句间的语意关系。)

2、当堂训练

训练题1下列各句方括号中的词语,必须删去的一组是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3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②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学习社会,无论业余作者[或]专业作家都不可忽视。

③[从]上述事实说明,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④那时鲁迅的杂文,其矛头多指向封建思想,[对]封建意识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训练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家工厂的领导本厂生产的机器由于几个螺丝没有拧紧而被外商退货一事,及时地向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的教育。

B、在长年雨量很少的干旱地区,除非大办水利,农业产量难以提高。

C、李师傅除了每天准时上班勤奋工作,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赌博,全无不良嗜好。

D、江阴市正在从一个军事上的要塞之地逐步转变为经济日趋发达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时代发展决定的。

训练题3句子中的画线处,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     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     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诉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      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      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      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

A、所以  只是     就  为了  就  B、因为  只是  就  为了  便

C、因为  只有  便 是   便  D、所以  只有  便  是  就

训练题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质工作是地下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容易

    领导忽视。

②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     调休一天。

③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    山谷。

A、有些  一律  震动      B、某些  一概  震荡

C、某些  一概  震动      D、有些  一律  震荡

训练题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同志们盼望早日上岗,为厂立功,张小华又__________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②老王笑着说:“自家兄弟,__________这么客气呢?”

③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也__________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A、何尝 何必 何妨  B、何曾 何苦 何妨

C、何尝 何必 不妨  D、何曾 何苦 不妨

训练题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神州五号”飞船的船舱里,安装了几十件仪器设备,_______就是一个“太空实验室”。

②他身体一向很好,这次__________于一病不起,实在没有料到。

③我们不会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___________进行丝毫的侵犯。

A、简直 竟至 哪怕  B、恍若 以至 哪管

C、简直 以至 哪管  D、恍若 竟至 哪怕

训练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尽管不少人一时难以理解,但这一项改革终将被大家接受。

B、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尝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呢!

C、于成龙居官23载,一贯勤政爱民,关心属下,但是对自己要求极严,常年食用粗米青菜,得绰号“于青菜”。

D、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泼好动,尤其可爱。

训练题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块地本来就好,何况又上足了肥,明年你家小麦收成肯定差不了的。

B、在这沸腾的现实生活中,想置身局外做一个旁观者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C、鲁镇有一个学武的叫陈仪。后来因为计划在浙江起义,而被蒋介石枪杀了。

D、马列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训练题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代替的一句是

A、读书,其实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与书中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加以理解、汲取的过程。(俨然)

B、如果有人问我,在唐诗宋词中,你最喜欢李白、杜甫或者苏轼、辛弃疾,我真答不出。(还是)

C、无非是到了无锡的太空城,你才能看到这变幻莫测的宇宙奇观。(除非)

D、文艺批评家的职务不单是剪除恶草,还是浇灌佳花,特别是佳花的幼苗。(尤其)

训练题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村在大学生村长的带领下,精诚团结,集思广益,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____________推选村子参加了全县的脱贫致富经验交流大会。

②“日心说”发表之初,一般民众_____________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怀疑这是对上帝大不敬的言论。

③许多志士仁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___________在所不惜,更不用说受苦受累。

A、甚至 并且 尚且  B、并且 甚至 尚且

C、并且 尚且 甚至  D、甚至 并且 甚至

训练题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登上岳阳楼的顶层一望,________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心中天地也顿时宽广起来。

②只要能上大学,_________不是一流的学校,我也会珍惜这个继续读书的机会。

③_______你的能力是有限的,捐助也是微薄的,但是表现出了你的一片爱心。

A.果然 哪怕 尽管 B.竟然 虽然 尽管

C.果然 虽然 虽然 D.竟然 虽然 虽然

训练题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批评起部下来,_________一位家长训斥一个淘气的孩子。

②送科技下乡,_______是帮助那里的人们致富,其意义极其深远。

③三星堆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史学界_____________整个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A.居然 无非 乃至   B.居然 无疑 竟至

C.俨然 无疑 乃至   D.俨然 无非 竟至

训练题答案

1、答案为C项。①句中的“的”构成偏正结构,使“下跌”成为主语,句子转为短语,意思就变了,必须删除。③“从……事实”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状语,而使句子缺少了主语,应去掉“从”,让“事实”作主语。

2、答案为B项。A项“对”应改作“就”。C项不该用“除了”,因为“准时上班勤奋工作”不在“不良嗜好”之列。D项应去掉“所”。句中的“由”引进了施动者,句意很清楚了。此外,也没有“由…所”这种搭配。

3、答案为B项。“因为”是对前一句“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原因的说明。“只是”表明“少”之意,最后两句之间是表目的的关系,用“为了”与“便”搭配。

4、答案为D项。①句,“某些”表示不确定的人、事或情况,不合语境。②句“一概”和“一律”,用于通知、规定时,若概括事物,可以通用;若概括人,常用“一律”。③句,“震动”指颤动、使颤动,此句写山谷里机器的轰鸣声,用“震荡”更为合适。

5、答案为C项。“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或者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何曾”表示未曾。第一句应选“何尝”。“何必”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第二句应选“何必”。“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妨;“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第三句不是反问句,应选“不妨”。

6、答案为A项。“恍若”就是“仿佛是”的意思,与第一句的“就是”有重合的地方,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身体一向很好”突然“一病不起”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以至”表示程度的延伸,属于排除的项。“哪管”是“哪里管它”的意思,填入该词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

7、答案为A项。B句“何尝”是何曾有意思,不能表示递进关系,应将其改为“何况”。C句“但是”前后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来连接,可以将其删去。D句,本来应使用程度副词“十分”、“特别”等,却使用了表示进层关系的“尤其”,以致副词使用不当。

8、答案为C项。A句“何况”应用在反问语气的句子中,此处或去掉“何况”,或改为“而且”、“况且”等。B句“否则”用反了,应为“如果这样”。D句“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由”是介词,应将“由于”改为“由”。

9、答案为A项。A不能替换,如果替换,成了比喻句,而句中比喻的要素不足。B换为“还是”行文更合乎语言习惯。C只有换为“除非”语言才连贯。D原句本身正确,换为“尤其”表达更加流畅。

10、答案为B项。①句表更进一层,用“并且”;②句举突出的事例,用“甚至”;③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用“尚且”。

11、答案为A项。①中表达的是果真的意思,而不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因此,应选“果然”。②选“虽然”与后面的“也”不搭配。③选“尽管”与后面的“但”不搭配。

12、答案为C项。“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样子,不合乎第一句的语境,因此,可排除AB两项。“无非”是“只是、不外乎”的意思,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竟至”是“竟然到了”的意思,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