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56

2014-5-11 0:12:00下载本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8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末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则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及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客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池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至,义无理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注](1)社;这里指祭祀土神的日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于亲宾来萃  萃:探望

B.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埒:等同

C.每以振施为务   振:同“赈”

D.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燔:焚烧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氏宗党豪盛 宗党:家庭中人

B.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 不登:(农作物)歉收

C.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遗惠:祖上留下的恩德

D.有兄弟分财不均,更相阋讼  阋讼:相争不下对簿公堂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 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   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

 15.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的指代对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3分)

A.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

B.土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C.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

D.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16.[1]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2] 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3分)

A.[1]自幼穷困孤独 ,从未喝过酒吃过肉。 [2] 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表示愧歉。

B.[1]自幼穷困孤独,从未喝过酒吃过肉。[2]借债人不用偿还,纷纷致以谢意。

C.[1]自因幼年丧父,再也不曾喝酒吃肉。[2]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表示愧歉。

D.[1]自因幼年丧你,再也不曾喝酒吃肉。[2]借债人不用偿还了,纷纷致以谢意。

17.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3分)

A.对于有丧事不办的家庭,李士谦就赶快到那里按照办丧事的需要供给钱物。

B.  人死了家中无力安葬,李士谦就赶快到那里按照办丧事的需要供给钱物。

C.对于有丧事不办的家庭,李士谦就赶快到那里及时地向贫穷的人供给钱物。

D. 有人死了家中无力安葬,李士谦就赶快到那里及时地贫穷的人供给钱物。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风习,每逢社日选摆上黄小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人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B. 李士谦对待亲友恭谨诚挚,从不冷淡、鄙薄众人;他听说人们把自己的视为超群的君子,心里很不安,自责因愚钝而被人疏远。

C.李士谦虽殷实富有,但他厉行节俭,在乡里乐善好施;对待有过失者他极尽体恤之心。他做了许多善事,在乡间有美名传诵。

D. 李士谦愿为子女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在追求隐逸之士的风范。

12

13

14

15

16

17

18

A

C

D

B

C

B

D

2

2

2

3

3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