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8组要点
1. 〔语义与修辞〕
〔试题1〕“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杨万里有诗云:“山寺江情不负伊,雨恣情态总成奇。闭关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诗人主张融身心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现诗思。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诗人写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写春光:“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写夕阳映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这不是单纯的“拟人化”,而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
改变了那种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思,便形成了触处生春、随机感发的审美创造方式,这是“诚斋体”的构思特点。
1、“‘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一句中的“拐棍”的含义是什么?
〔试题2〕很久很久,没有吃上家乡的红薯了;
很久很久,没有闻到家乡浓郁的泥土香了。
那天逛街,看见有人卖红薯。我一阵狂喜,不问价钱,称了好几斤。拿桶,倒红薯,浇上水,开始冲洗。红薯就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鸭子,绕着我的手游来游去。
这时候,那缕久违的泥土香扑鼻而入,渐渐弥漫屋子___________。这使每一位熟悉乡村生活的人,都会想起红薯地,想起碧绿的薯叶,想起薯叶上更广更蓝的天空。
1、文章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在第(3)段中表达的“狂喜”的情感?
2、结合文意,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在文章第(4)段的横线上。
A、窗前的牡丹,悄然收拢花瓣。 B、窗前的腊梅,飘来幽幽清香。
C、窗前的月季,依然鲜艳欲滴。 D、窗前的水仙,还是淡雅素朴。
2. 〔观点与材料〕
〔试题3〕古诗文中“忙”字少见,倒是“忙”的死对头“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请看,唐·李白“孤云独去闲”,皎然“事外水塘闲”,李昂“心向白云闲”,贯休“风清闲客去”,宋·孔武仲“地闲花木为留春”,陈颢夫子也“将谓偷闲学少年”,徐照倒也老实:“爱闲却道无官好”,等等。唐·李涉官至太常博士,也昏而闲,得闲就喜:“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连戎马半生的陆游,都闲笔闲游:“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可见,古人那里闲的种类丰繁多姿,有地闲,有客闲,有清闲,有帮闲,还有闲情闲绪,当然是闲事最多。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有爱闲者,有闲游者,有去而闲者,更有“小醉闲眠”,像陆游《采桑子》:“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最妙,能两种闲趣都鱼与熊掌得兼。
1、作者列举李白、皎然……陆游等一些作家的诗句,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3. 〔提炼与概括〕
〔试题4〕画者练就一双画画眼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声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迷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只不过没有时间将它行之于纸,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须的全部思维过程。
1、第三段中的“画眼”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意思?(作答不超过20字)
4. 〔前呼与后应〕
〔试题5〕我们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时而沐浴在月光下,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好像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有着飘然若仙之感。袅袅清风中,依稀还有缕缕暗香在这深秋的夜空缓缓滑过。这时园内杳寂无声,只有我们每走一步,落在石板上的足音,发出空寂的幽响,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更加清脆、响亮、悠长,如灵隐寺中和尚的木鱼。
我怕破坏了这一片宁静,停住脚,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于是,回过头,又这样低声对你说:“轻点走,别把月光踩碎了。”……
1、与文中划线句“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相呼应的是哪一个句子?
〔试题6〕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已渐渐磨平了棱角,趋向平和。现在,我喜欢的是淌着潺潺流水的小河。她不仅能抚慰我疲惫的心灵,更能激起我美好的想象和对幸福的憧憬。
我心中的小河,既不激昂,也不宣泄、奔腾,更不暴戾。她总是愉悦而欢快,平静而又温柔。她既不泛滥,也不断流,总是不温不火,长年不息地流淌;不紧不慢,舒缓悠扬地吟唱。…… ……
只有站在小河边,我才感觉到安全、舒适、温馨、惬意。小河低眉信手,娓娓道来,如诗如画,如梦如歌。小河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的心灵归宿,是我的精神家园。她清纯透澈,绝无污染。…… ……
1、请在文中找出与“知心朋友”“精神家园”相呼应的句子。
5. 〔原因与结果〕
〔试题7〕大羹,古代指不加醋酒、饴蜜、姜、盐等调料的肉羹原汁。《礼记》云:“大羹不和。”《左传》云:“大羹不致。”羹是肉汁,不和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佐料,我国烹饪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何以不加调料,反谓之“大羹”?因为色香味虽给人之五官以美感,究其本身,不过是一种调料和装饰,而原来的近乎无味的肉汁才是真正的营养所在,才是人赖以活命的东西。古人为事物命名,是诚有见识的,虽然没有今人那样会做广告。
似乎无味的大羹实为真正的营养所在。这一极富内涵的矛盾现象,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儒家借以说仁,道家借以喻道,诗家又以此作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美学极境,从而使得大羹无味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的命题。……
1.、根据文意,说说古人为什么将不加调料的肉羹原汁命名为“大羹”?(不超过20字)
2、“诗家”为何把“这一矛盾现象”作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美学极境?请用诗歌实例说说你的理解。
6. 〔作用与特点〕
〔试题8〕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草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里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兴,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1、第一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兰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月兰的典型姿态”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题9〕音乐是生命之流。作为20世纪的人,我们不幸或有幸地目睹了许多艺术样式的衰落。特别是语言文字艺术,像小说、诗歌、散文,在乔伊斯、普鲁斯特们的天鹅之歌后,已经有人在预言它们将死去或进入博物馆。我们又见着新的样式的发生,象电影,电视,甚至是电子游戏。唯有音乐,在此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不仅没有丝毫式微的迹象,反而一发蓬勃壮大,势不可遏,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
像《教父》这样高质量的畅销小说,我们很少会有人去读第二遍。《战争与和平》这样极品的经典,再狂热的爱好者,读个五遍以上也会吃不消吧。《红楼梦》当然可以读二十遍,但是世上只此一部。美国有个老太太,一生把电影《飘》看了七十遍,那是毛病。但是我认识把德沃夏克的《新世纪交响曲》听了几百遍的人,而且这种人在音乐爱好者中一点也不算稀奇,平常得很。著名指挥家冯·彪洛有一回指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大受欢迎,他兴之所至,在听众的要求下竟指挥乐队接着又来了一遍!
1、作者以“《红楼梦》当然可以读二十遍,但是世上只此一部”为例,想说明什么道理?这样说有什么作用?(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7. 〔补充与指代〕
〔试题10〕然而,临水而栖却是需要勇气的,远山幽水,村野桥边,原本就是寂寞所在,更兼那雪虐风饕,浪击涛打,环境往往奇诡险恶。而梅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旧临水兀立,独守着一份幽静,一份自乐,默默蓄积起对春的憧憬。这使人常常想起一些清雅的身影。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 ……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临水看幽姿也并非轻而易举。想那远山幽水,几多盘山险道,危崖绝壁,既没有高头大马可以任意驰骋,更没有“皇冠”“奥迪”可以摆摆威风。故此,往往只有那些志趣高洁的文人雅士,心地淳朴的山民樵夫,才肯冒着飘舞的雪花,凛冽的寒风,手持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芳洞。…… ……
1、文章开头“由此看来”中的“此”,在文章中指代什么内容?
〔试题11〕(1)音乐是声音的一种。
(2)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吵太闹了,所以我们对声音的宝贵,往往浑然不觉。不妨想想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万籁俱寂,那是何等可怕的一种情景。 (3)但是世上的声音又何止千千万万:有鸟鸣婴啼,也有希特勒尖利的咆哮,原子弹撞击弹仓的金属声,臣子们欢呼万岁的轰鸣。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认为世界说到底不过是一些喧哗和骚动。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凡乏味。科学无情地剥去了一件又一件曾令我们无知的祖先惊喜崇拜的神秘事物的外衣,剥夺了我们面临世界万物时的神圣感,和这种神圣感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根据文意,在划线的第(4)段上补充一个句子。(不超过15字)
8. 〔文本与拓展〕
〔试题12〕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浓装丽色被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 ……
1、文章开头说“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请以文学或艺术为例简单说明这个观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诬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八十年代以来毕竟还是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便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在林贤治这部《人间鲁迅》之前,似乎还很少见到。读完《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不仅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而且是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本适时的、不可多得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模模糊糊、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也没有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自始自终弥漫着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
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
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从血里寻找火,从夜里寻找光,从石头里寻找语言和翅膀——
寻找是思想者唯一的自由.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横站着作战,瞻前顾后,格外艰难,终至于在心力交瘁中仆倒——
然而,无声的中国,犹在倾听他的日夜呼啸的灵魂……
④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作者,是因为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不能不感染着鲁迅那瘦削矮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 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鲁迅"四·一二政变"后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以及在“两个口号”争论中的主张和表现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荒谬的,似是而非的,糊涂混乱的观点。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部《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鲁迅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昏黑的长夜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已经照临。笔者不禁想起了《人间鲁迅》结尾援引的鲁迅的好友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人间鲁迅》诗与思的读解)
1、文章第①段结尾说“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这里的“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开头引用了郁达夫的评价,其用意和作用各是什么?
3、文章第④段说“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中的“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不超过10个字)
4、作者认为这是一本“适时的、不可多得的、出色的鲁迅传记”的理由是什么〉?(80字左右)
5、简单阐述题目“诗与思的读解”的含义
6、为“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的观点配上典型的材料,并进行简单的阐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3题
①“忙”是文化,但不是中国文化。中国诗人骚客抒情唱爱,说佛谈玄,但从没有人赋过一个“忙”字。说到“忙”这个字,《_______》、《玉篇》里都居然阙如。显然东汉许慎、南北朝顾野王还不够忙,所以对之“忽略不计”。《广韵》说“忙”是“心迫也”,可见古代人也不过忙在心里。再说,古代( 1 ),像褒姒笑着使烽火把犬戎招来,或是( 2 ),像杨贵妃的荔枝从四川已经快马到达长安,或是( 3 ),像金兵两路会师徽钦二帝城下,都是十万火急,但是都同忙闲无关。历史慢慢踅进了明朝,冯梦龙终于来了个“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对忙来了个根本否定。
②古诗文中忙字少见,倒是忙的死对头“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请看,唐·____“孤云独去闲”,皎然“事外水塘闲”,李昂“心向白云闲”,贯休“风清闲客去”,宋·孔武仲“地闲花木为留春”,陈颢夫子也“将谓偷闲学少年”,徐照倒也老实:“爱闲却道无官好”,等等。唐·李涉官至太常博士,也昏而闲,得闲就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连戎马半生的陆游,都闲笔闲游:“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可见,古人那里闲的种类丰繁多姿,有地闲,有客闲,有清闲,有帮闲,还有闲情闲绪,当然是闲事最多。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有爱闲者,有闲游者,有去而闲者,更有“小醉闲眠”,像陆游《采桑子》:“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最妙,能两种闲趣都鱼与熊掌得兼。
③因为没有忙,只有闲,所以中国历史老人,就正好“笃悠悠”,走一步算一步;而中国最潇洒豁达的文人,也像清·陈维崧那样,“瓜棚之下闲游戏”了。丰子恺先生憎恶旧中国群众性“嗑瓜子”运动“格,呸”“格,呸”,说过“恐怕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声音中,沉痛之至。但是,丰子恺先生没有想到,中国历代王朝兴废,大概许多都是丧在“闲游戏”手里。如今实行“双休”,文化素质没有跟上,闲人闲事陡增。一个指标是电视剧愈拖愈长,喝三十碗都赖着不过岗,就是看死了观众们常奉行闲文化,有机可乘。见面说一声“最近在忙啥?”只不过是纯度极高的问候语,同英文“How do you do?”一样,不必当真。
④古典诗词里,不明点出“闲”字的,那各种暗藏、隐性、潜伏、精炼的闲字,则更其触目惊心。唐·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个闲,跃然纸上。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个闲,浸得透湿。宋·戴复古“池塘渴雨蛙声少,庭院无人燕语长。午枕不成春草梦,落花风静煮茶香。”一个闲,茶香袅袅。甚至于明明是忙,也都非得透过一个闲字来乔装打扮不可:唐·王建“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环顾当代散文,似乎也是以闲散为主旨。
⑤外国历史也好不了多少。远的埃及、希腊不说,罗马帝国就是在各种恶性的“闲游戏”之中,呜呼哀哉。游戏大王尼禄,不但沉湎女色、歌舞、演戏和赛车,居然以观看罗马大火为极端乐事。所以,大凡平时浸在闲缸里头的,到了紧要关头,就喜欢尝尝王小波先生所说的“极端体验”,中外皆然。
⑥到了资本兴起,机器轰鸣,就再也闲不了啦。所以,连《共产党宣言》里,也对新兴资产阶级深带感情色彩,描绘成了一个非常勤奋的小伙子。“资产小伙子”到底忙成什么样儿?美国“转型期”的作家欧·亨利写过一个短篇,说的是一个忙碌万分的经纪人,一天,突然觉得空虚无聊。原来,他想了多年要向他的秘书求婚,都忙得没有时间。于是,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前,把心里话抖了出来。岂知那位小姐大惊失色说,亲爱的,我们昨天刚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呀!
⑦这个如此忙碌的经纪人,比起将来世界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们来,却又是小巫见大巫。最近,美国《商务周刊》发表专辑,展望未来二十年企业公司的巨大变化,其中一个有趣的题目就是,CEO将会怎么个忙法!
⑧当然,忙、闲两种文化应该水乳交融。我既不做工作狂人,更非闲云野鹤。上面的CEO,她们也不是只写一个忙字,自有休闲高招。最怕的是像以往的“国营”,忙既不像真忙,于是也就欲真闲而不能。对于人生乐章来说,忙是连绵不绝的主旋律,闲则是轻松活泼的谐谑曲。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也让大家知道了人家怎么个忙法,又何等悠闲,实在是一缕清心明目的熏风。忙、闲两种文化,一固有,一舶来,祝愿它们都在风调雨顺中鲜花怒放!
8、在第①段的书名号里填上书名,在第②段横线上填上人名。
9、根据内容自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文章的(1)(2)(3)
A、军国机事 宫廷要事 兴亡大事
B、兴亡大事 宫廷要事 军国机事
C、宫廷要事 军国机事 兴亡大事
D、军国机事 兴亡大事 宫廷要事
10、第2段作者列举李白、皎然……陆游等一批作家的诗句,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11、文章第6段提及了美国“转型期”作家欧·亨利的“短篇”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欧·亨利的“短篇”创作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什么时期社会现象?
12、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内容在文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表达的意思。
一个指标是电视剧愈拖愈长,喝三十晚都赖着不过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