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高中2006级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诧异 岔路 姹紫嫣红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 笃学 亵渎 穷兵黩武 初生牛犊不怕虎
C. 犀利 潮汐 熙来攘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 嗜好 俟机 肆无忌惮 偷鸡不成蚀把米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冒昧 互联网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 剽悍 返回舱 纷至沓来 一笔勾消
C. 装潢 抑郁症 真知卓见 满腹经纶
D. 沉湎 名信片 忠贞不逾 标新立异
3.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王大夫的“王氏医学理论”和实践,正逐步被有识之士所 。
② 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 这种企业与文化联姻的 在京郊是第一家。
A. 重视 结余 形式 B. 器重 节余 形势
C. 器重 结余 形势 D. 重视 节余 形式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新落成的“巴蜀饭店”素雅、洁净,不禁令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B. 在央视“CCTV歌手大赛”中,选手们个个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考查素质,文化底蕴丰厚。
C. 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 经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绝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个人文明程度较高的具体体现。天星 教育网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 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拓荒先锋——地衣
地衣是植物界中结构奇特、与众不同的一个大家族,它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开拓作用,堪称不毛之地的“拓荒先锋”。
长期以来,地衣的结构都是不解之迷。直到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西蒙·释义德奈尔才揭示了它的奇特结构——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藻类和真菌)高度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内,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包围藻类,夺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使藻类与外界隔绝,只能靠真菌供给水分、CO2和无机盐。有些地衣中的真菌还可以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释放出地衣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物。若二者分离,藻类能生长、繁殖,而真菌就会饿死。可见,它们是在弱寄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益不均等的特殊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了近7000万年,是目前生物界共生关系最成功的典范。但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共生原因。
众所周知,乌龟长寿的秘诀在于新陈代谢缓慢。同样的,地衣长寿的诀窍也是生长极其缓慢。据观察,地衣在一年中也许只有一天的活跃生长期。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南极那些直径已经长到13厘米的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为古老的生物!而在离南极点只有483千米的一些山峰上,人们也发现了生长得很好的地衣,也就是说,地衣是地球上生长的最靠南的植物。
地衣在全世界有500余属2万多种。地衣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周围的树干和土壤上,或者是裸岩悬壁中,甚至是高山、极地和沙漠里都有地衣的踪迹。实验证明,地衣能忍受70℃左右的高温而不死亡,在-268℃的低温下放几个小时仍能恢复正常生长。因此,地衣恐怕也是地球上最为耐寒的植物。甚至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放了15年的地衣,沾上水之后,居然还能“死”而复生。
地衣靠孢子来繁殖。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而藻类不参与生殖。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另一种繁殖方式是地衣上出现“芽体”,这种芽体实际上是几个藻细胞被菌丝裹住,随风飘散,到达适宜的环境里,又可长出新的地衣体。地衣的生长慢得惊人,但寿命很长。人们发现北极岩石上的一小块地衣已有数百岁,而且还将长期存活。
在大城市虽然很少见到地衣,但它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或“石蕊试纸”就是从地衣中提取的。此外,地衣还应用于许多方面:①药用,②食用,动物饲料,③配制化妆品、香水、香皂等,也可用于卷烟;有的可作染料、指示剂等。
不过地衣也有害处。它能寄生在经济树木,特别是柑橘、茶树上,是寄生虫的藏身地;森林中的云杉、冷杉也挂满地衣,因为它的覆盖影响了光照和呼吸。某些壳状地衣还会生长在古老的玻璃窗上,影响室内光线。因此,我们在利用地衣的同时,还要防止它的危害。
(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8期,有改动)
6. 下列关于“地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称地衣为“拓荒先锋”,是因为它对土壤的形成具有开拓作用。
B. 地衣是一种结构特殊的单一植物,它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
C. 地衣内的藻类和真菌之间的利益不均等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已存在了许多年。
D. 地衣生长极其缓慢,这是它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
7.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地衣中藻类和真菌互相依存,真菌获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藻类靠真菌供给水分、C02和无机盐。如果将它们分离,藻类依然存活,而真菌就会死亡。
B. 地衣中的真菌能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使岩石释放出无机物,以满足地衣生长所需。
C. 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也是地球上最靠南方生长的植物。
D. 地衣的繁殖靠孢子,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适当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
8.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已发现在离南极极点只有483千米的山峰上有地衣,地衣是极地植物,因此,北极也可能有地衣存在。
B. 地衣是地球上最耐寒冷、最耐高温的植物。
C. 一些地衣里含有淀粉、酒精、芳香油等物质。
D.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也能腐蚀玻璃。
天星 教育网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①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冬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淄侯植②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③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忌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曹操。 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 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茂才 举:推举,推荐
B. 则绥定下辩诸氐 缓定:安抚平定
C. 皆发服悲哭 发服:穿上丧服
D. 则谓为见问 见:指代自己
10. 以下旬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亲自教民耕种
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⑥然以此忌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④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 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 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第II卷 (共117分)
四、(23分)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
(2) 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1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况呈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篇舟, 。 ,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百川东到海,保时复西归? , 。 (《长歌行》)
烟消日出不见人, 。 , 。 (柳宗元《渔翁》)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感觉城市 刘元举
①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圆形队列,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然而,到了今天,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一副凄哀的无奈状。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倏忽间,竟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出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②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③有一位作家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裸体的日本》这个题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化的日本城市的流向,是否越接近现代文明就越远离了掩饰和含蓄?
④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城市人生活状态的变化首先要从服装上表现出来。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口,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予,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西服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阳光下,上下衣之间因脱节而断层,透出的那一条子皮肤的白皙度犹如一道灿然的光带照亮行人的眼目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体肯定会更加刺眼,更加热烈,城市的热情与城市的温度都会随之升高。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郁的古典柱廊以及浮雕的阴暗凹处,也会被这道肤线的光芒洞穿吧?城市不会再有含蓄了,而更加易变的人们还能存留几多含蓄?
⑤睡衣式的服饰可以堂皇出现在闹市,男人忘记的背心,却以一种新的面料成为了女性的抢眼时装。还有人愿穿翻领衣裙吗?越短越好,越露越好,越透越薄越性感越好。为什么牛仔裤被体形裤取代?又被裤袜特别是那种裤子式的裤袜代替?还有短裤,更具超越优势。
⑥泳装更说明问题。比基尼正在成为一道风景线,尤其是海滨的城市。
⑦由此,我想到了南方的园林建筑。那种奇妙的造园手笔可以用几个字概括:漏、透、瘦、皱。这四个字体现了造园艺术的精髓,体现出一种千古不变的神韵。按照这四个字造出的园林,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是直白的,单调的,其中的含蓄是可以让游人驻足且流连忘返的。而流行时装的这几个字则正与园林艺术达到的效果恰恰相反。
⑧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附,时装与园林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一种追求的是艺术的永恒,一种要的只是闪烁迷人的一瞬,多一点,长久一点,那都是犯大忌的。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不恰恰是改变永恒吗?谁还讲白头到老?哪还有什么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哪来的永恒爱情?有那么一个瞬间就不得了。所以,风靡的爱情歌曲只能是“让我一次爱个够”“不求一生相守,但求一朝拥有”“瞬间就是永恒”之类。
瞬间,只能是瞬间,再难忘的瞬间也还是瞬间,不可能代替永恒。而我,一个有着古典情结的中年北方男人更看重那种永恒。我曾冒着大雨赶到同里小镇,为的是去一睹那里的古建筑风采。那真是一批国宝:一处藻井就是一座展馆,被灰尘遮盖的彩绘极耐人寻味;一扇有着木雕的门扇就是一件艺术精品,如同屏风般的组合门扇叙述了一部《西厢记》,有莺莺,还有张生,张生与莺莺的约会是永恒的,令我感动。可惜这几道门扇朽了。燕翼楼造型奇特,特别是屋脊有着宁静的动感,有云流动时,更是神奇,跃跃欲飞,令我难过的是它已经折断了翅膀,塌了腰身。
⑩我们的城市正在日新月异,我们新的楼房都是从外部世界抄来的,很少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底蕴,正像我们的服装,一茬茬虽然炫目,却也是从西方世界拿来的。“拿来主义”构成了我们城市的时尚。我们的城市正在洋化,我们的服装也正在洋化。洋化不是不好,却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好。还应该有一点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比如旗袍,比如蜡染的民族服饰,我都挺喜欢。
15. 文章第①段说:“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6. 在第②段,作者说:“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一件剥光。”从全文看,被剥光的有哪些“服饰”?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7. 在第⑧段,作者说“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附”,可是在行文中,作者还是将服装与园林作了比较,这是为什么? (4分)
18. 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城市”总的“感觉”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你对作者感觉的看法? (8分)
六、(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我们的母语汉语,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令人喜爱、陶醉。尽管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村庄,尽管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美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语言的可靠性甚至远在肤色之上。余光中问得尖锐:“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一个汉语写作者,与其孜孜于让外国人说好喝彩,梦寐以求登上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台,不如潜心倾听他生息其上的那片土地的歌哭,用母语的音符谱写一部部交响乐或者一支支小夜曲。只有对汉语具有像对母亲般的深情,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从而成功地记录、描绘和抒写,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1) 请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 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回答不超过30字)
20. 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写出一个相应的句子来。(不得重复诗人身份)(3分)
我应当怎样地形容邰丽华和她的聋哑姐妹们所表演的舞蹈呢?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曼妙的舞姿和旋转的美丽。
21. 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学校要办一期图片展览,以庆祝中国人民的伟 大胜利,请你为展览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要求:每句话不超出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4分)
七、(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广受尊重的历史文件,其地位仅次于宪法。
这样一份神圣的、庄严的文件,有谁能料到,其中竟有两处“缺憾”。
原来,当初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遗漏了两个字母,没有人认为应该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并加上了“∧”的脱字符号。在上面签字的56名美国精英,并未因此认为这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
这份有缺憾的文件的原件现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是美国的无价之宝。
请以“缺憾”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自定立意;
2. 自选文体;
3. 自拟标题.;
4.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5. 不少于800字。
绵阳市高中2006级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 (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A. 差chā,余读chà B. 笃dǔ,余读dú C. 全读xī D. 嗜shì,俟sì,肆sì,蚀shí)
2.A B.消—销 C. 卓—灼 D. 名—明 逾—渝
3. D 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器重: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看重、重视。节余:因节约而剩下。结余:结算后余下。形势:地势或事物发展的状况。开式: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4.D A望文生义。冰清玉洁:比喻人高尚纯洁。B望文生义。曲尽其妙:委婉地细致地把妙处都表达出来。曲:委婉,不是歌曲。C不合语境。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能起到极大的作用。D正确。繁文缛节:烦琐、无意义的仪式或礼节;也用以比喻烦琐多余的事情。
5.B A逻辑顺序颠倒,将“不仅”、“而且”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B正确。C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D并列使用了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应去掉“学习生活”、“社会交往”。
二、(9分,每小题3分)
6.B 原文:“地衣不是单一的植物”
7.A B原文:“有些地衣中……”。扩大范围。C原文:“活着的最古老的生物” ,缺必要限制。D以偏概全。原文:“另一种繁殖方式……”
8.C 从地衣可以“食用”、作饲料、作香水等推出C项的论断。A由“地衣是最靠南的植物”推断出“北极也有”,错。B“最耐高温”,原文无依据。D由“某些壳状地衣会生长在古老的玻璃上”不能推出“地衣会腐蚀玻璃”,因为岩石与玻璃化学成分不同,地衣能腐蚀岩石,不一定能“腐蚀玻璃”
三、(9分,每小题3分)
9. A 举:被推举
10.B ①③表现苏则治理有方。⑥为文帝的行为
11. C “面对文帝的指责”不确切。文帝忌惮苏则的原因是苏则“以死请”
第II卷(共117分)
四、(23分)
12(10分)
(1)有违犯(禁令)的立即处罚,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4分,每处0.5分,顺畅1分)
(2)现在陛下正 推崇 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吏员,愚臣认为不能(这样做)。愿以死来请求(赦免他们)!(6分,每处0.5分,顺畅1分)
译文:
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年青时就以学问操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一一谢绝。后来由平民出任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郡郡守,所在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但任部队的向导。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安抚平定下辩一带的各氏话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大守。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抚羌人、氏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当初,苏则同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质问自己,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文帝默然无语。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倒,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文帝大怒,蹲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残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官吏,愚臣认为不能这样做。愿以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便赦免了全部被抓的官吏。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13(8分)
(1)“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出来了。(每处2分)
(2)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每处2分)
14、(5分)
(1)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五、(22分)
15、(4分)
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式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
16、(6分)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
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
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愫;
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答对1条得2分,答对3条得满分)
17、(4分)
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每点2分)
18、(8分)
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
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每点2分)
第2问:此为开放题,回答扣住文意,言之成理,表述清晰、完整即可。(4分)
天星 教育网
六、(12分)
19、(5分)
(1)对一个不喜爱汉语的人,无法用汉语与他沟通。(2分)
(2)汉语优美、独特,我们应热爱汉语,自觉用好汉语。(3分,每处1分)
20、(3分)
所写句子须符合职业和舞蹈两者的特点。
21、(4分)
示例
抗击倭寇同仇敌忾, 勿忘国耻 血祭卢沟,
振兴中华众志成城。 振兴中华。 勿忘历史。
七、作文(60分)
22、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