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05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
3. 将第I卷的答案填在答题表中,第II卷则在原试卷上作答;
4. 考试结束,试卷与答案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 (l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暴殄天物 恬不知耻 舐犊情深 忝为人师
B. 轩然大波 头晕目眩 渲染气氛 故弄玄虚
C. 暴虎冯河 阿谀逢迎 奉若神明 蓬头垢面
D. 怙恶不悛 才思俊逸 工程竣工 田地龟裂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 寒喧 以逸待劳 部署 星罗旗布
B. 演绎 遗笑大方 绿阴 心劳日拙
C. 安祥 出奇致胜 溢美 题纲挈领
D. 撕杀 共商国是 斡旋 一愁莫展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l)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派出多支医疗队奔赴东南亚灾区,_________中国医生的全力抢救,许多病人转危为安。
(2)我和同学们在这所学校____________学习生活了近三年,大家情同手足,现在眼看就要分别了,彼此心里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3)执教近40年的张老师就要光荣退休了。几十年来,他放弃了许多东西,把心血全部___________在我们这些孩子的身上。
(4)无论隐瞒不报、浮夸虚报,还是冒名顶替_____________作弊,对这些无所顾忌的造假,一些人似乎已见怪不怪,这更加可悲。
A. ①经过 ②一齐 ③贯注 ④公然
B. ①经过 ②一道 ③灌注 ④公然
C. ①通过 ②一齐 ③灌注 ④公开
D. ①通过 ②一道 ③贯注 ④公开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全景式描绘,把封建贵族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各种矛盾和盘托出。
B. 你到了外国,会受到一些先进文化的影响,也会拥有更好的工作条件,但可不能乐此不疲,忘记养育你的故土啊!
C. 近期各大新闻媒体对牛玉儒事迹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广大干部深深地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D. 施耐庵以昼思夜梦的创作状态,驰骋自己的艺术想像,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李逵等众多出神入化的人物形象。
5. 下列各新闻标题,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首都教师近日争考名校校长 B. 名牌辞书连续3年重印10次
C. 新教练用“洋”用“土”未定 D. 亚洲杯热身赛科威特大败印度
二.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书何易于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私利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而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
(选自《唐文粹》)
[注]
①榷筦:榷(què),专利;筦,同“管”。意为:专卖制度的管理。
②矧(shěn):副词,况且、何况。③传(zhuàn)符:用作证件的东西,有事可作凭证。
6.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 从:使……跟随,带领。
B.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夺:改变。
C. 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视:同……一样。
D. 膺命举贤,则曰 膺:承受,接受。
7.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
B.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
C. 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
D. 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
8.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观察使闻其状
令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D. 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9. 下列各句中全部正面表现何易于“体恤他人”的一组是( )
①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②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④即自纵火焚之
⑤必召坐食,问政得失 ⑥吾患无以共治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益于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他为政清廉,急民所急,抵制苛政,并勇于担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这是难能可贵的。
B. 文中记述何易于为刺史引舟,易于回答刺史的几句话说得严正而又得体,使一班达官贵人惭愧得无地自容,最终跳舟而去。
C. 作者与县民对话时,对考核中给予何易于的不公正评价明确提出质疑,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也对考绩制度作出了批判。
D. 文章虚实并用,详略得当:益昌事是实写,罗江事则是虚写;实写中,拉纤、抗苛政是详写;出俸理丧、款待纳赋老人则是略写。
第II卷(共120分)
三. (18分)
11. 阅读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后面二题。(5分)
①将“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一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为下面一段文字断句。(2分)
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
12. 将下面的古诗名句补充完整(任选5句)(5分)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负栋之柱……(杜牧《阿旁宫赋》)
②勤心养公姥,______________。初七及下九,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④千古凭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寒烟,芳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⑤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⑥___________________,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1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8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赤壁今何在
(1)赤壁之战虽为陈迹,但关于“赤壁”的地点,从唐代争论至今。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今武汉市蔡甸东临障山、汉川县西赤壁山、黄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头口)和武汉市武昌西南赤矶山,都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山。赵、王二人文后点评:前二说,混赤壁与乌林为一地,又皆远离长江,且在江北;黄州说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对岸的江北,皆与“赤壁之战”形势不合。赵、王明确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
(2)关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明确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此说后被赵彦卫否定:“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
(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说,确实经不起推敲。曹操初战败后,以乌林为大本营,陈兵于江北沿岸,孙、刘联军则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黄盖溯江西上诈降、中流放火烧连营、精锐继后追击这“三段之计”而大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之间,应有一定的上、下游间距,绝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对。
(4)另据《三国志》载,其时曹操数十万大军已沿江东下,双方兵力悬殊,孙、刘联军只能在重兵保卫大本营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适量人马至夏口的前哨及数十里之内的大、小军山一带游弋设防,再远之处就属分散兵力,更不用说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5)主张“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带的,主要是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郦为江南诸水作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与南朝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的《荆州记》。
(6)《水经注》“乌林-赤壁”河段中记载“江水又东径下乌林南”,郦道元即说,“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水经注》又载,江水又东径陆口、蒲圻洲、蒲圻县等地后,“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百人山,马征麟《长江图说》指出,即今武汉市西南长江左岸的纱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钞》中最终确定的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了。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捡到箭镞等战争遗物。而盛弘之《荆州记》中说:“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可见,“赤壁与乌林相对”于长江断面上,不符合此次战役的逻辑。
(7)但郦、盛二人的记述,何以屡遭否定?关键是,长江“乌林-赤矶山”河段,长度已达260里,超出南朝时100里。南朝以前,该河段属顺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变为弯曲分汊河型。簰洲湾弯道的形成,使长江河道延长将近100里。由此,赵、王二人引用《水经注》关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后即说:“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虽认同郦、盛二人的结论,但不解长江长度之变化,而据乌林以东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虽较为接近史实,但也是错误的。
14. “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 “蒲圻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其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大战”形势不符。
B. 赵彦卫以石头口起初没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为“赤壁”。
C. 孙、刘联军分三个阶段击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存在上下游距离。
D. 从双方大本营的位置,可见“赤壁”在蒲圻也与当时兵力强弱形势不符。
15. 第(6)段中“此次战役的逻辑”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
B. 《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
C. 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 如果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17. 就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评述郦道元、盛弘之、赵彦卫、王象之、本文作者在对“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探究中的历史性贡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时 间
沈从文
(1)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2)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3)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4)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
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
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5)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称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6)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8)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十卷》,有改动)
18.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文以“时间”为题,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通过表现时间对世间万物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的特点,作者特别写到时间常常被人疏忽,意在告诫人们学会珍惜时间。
C. 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等人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现。
D.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著名诗句,表现了怀抱理想者的伟大人格,同时也流露出他们的孤独与悲壮,富于感染力。
E. 本文的语言较为朴素、清新,又不乏诗的味道,特别是多次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论述透彻,而且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感情。
19. 本文以“时间”为题,综观全文,在作者看来,“时间”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括。(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作品,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并作简要分析。(4分)
①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
②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等人,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他们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
21. 本文第6段否认“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即“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并不表现为“时间”。那么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2分)
22. 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3分)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将下面的两组对联补写完整。(4分)
(1)①回眸申岁凯歌阵阵讴伟绩(上联)[注:申岁,指按照干支纪年,2004年为甲申年。按照这种纪年方式,2005年应为乙酉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
②应战莫轻心,独冲学海千重浪(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
(任选一联)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联)深感父母恩(下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联)饮墨品书香(下联)
(任选一联)
24. 小黎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假期到某家杂志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家眼镜公司草拟了一则宣传文字要刊登在杂志上。这则文字在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请你帮助小黎将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请在有毛病的地方下面画线,标出序号,再填写勘误表)(5分)
阳光配镜让您舒适满意
一位高度近视的顾客在阳光眼镜公司配了一副2100度还带散光的近视镜。戴上一试,顿觉眼前一亮: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二话没说,当时就决定再配一副。
这样的事在阳光下面的14家分店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们这家以“合格还不够,舒适才算好”为宗旨的公司,以配戴高难度眼镜为绝活儿,远近闻名。就说“渐进多焦点”眼镜吧。一副眼镜能同时满足中、老年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多重需要,很受欢迎。但配起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阳光眼镜公司以其颇具专业水准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您的眼睛,阳光眼镜公司热诚欢迎您!
七. (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构句之美,在于对仗整齐,那是一种和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构句之美,在于长短错落,那是另一种和谐。
和谐,指存在各方彼此相合,关系融洽而协调。文字如此,其他的艺术呢?人、社会、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呢?……
请以“和谐之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30分,每小题3分)
1. C 2. C 3. B 4. A 5. D
6. B 7. B 8. C 9. A 10. C
1. A组:殄(tiǎn)恬(tián)舐(shì)忝(tiǎn)。
B组:轩(xuān)眩(xuàn)渲(xuàn)玄(xuán)
C组:冯(píng)逢(féng)奉(fèng)蓬(péng)
D组:悛(quān)俊(jùn)竣(jùn)龟(jūn)
2. A项中应为“寒暄”“星罗棋布”;B项中应为“贻笑大方’;C项中应为“安详”“出奇制胜”“提纲挈领”;D项中应为“厮杀”“一筹莫展”。
3. 经过:表示产生某种情况的必要过程。通过:表示运用一定的方式或者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一齐:强调同一时间内发生的情况,有“同时”的意思。一道:强调同一场合发生的事情,是“一起”的意思。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浇进,注入。公然:指毫无顾忌地做某事,含贬意。公开:指不加隐蔽地做某事,为中性词。
4. A项中“和盘托出”的意思是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用来比喻把全部东西一下子都拿出来或比喻将事实、意见全部说出来。在此句中使用恰当。B项中“乐此不疲”指专心爱好做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用在此句中对象不明,不合语境。C项中“长篇累牍”指篇幅过多,形容文字冗长,含贬意。用在此句中褒贬失当。D项中“出神入化”形容(创作者)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句用于形容“人物形象”,对象失当。
5. A项中“教师”为“考官”还是“应试者”表意不明。B项中“3年”印了30次还是在“3年”内共印10次表意不明。C项中“用”的对象是“教练”还是“球员”表意不明。D项中无论“大败”或“大胜”都是“打败”的意思,表意明确。
6. B项“夺”意为“强行剥夺”。
7. B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的意思。A项“不能”今义表示“不能够”;古义则强调“没有能力”。C项“缓急”今义指“缓和与急迫”;文中作偏义复词,单指“急需”的一面。D项“及其”今义相当于“和他们(它们)的”,如《中国古代小说及其发展规律》;文中的“及其”相当于“等到……时候”“当……(情况)发生时”。
8. C项,都作代词,“这种(情况)”。A项前“而”作转折连词,“然而”“却”;后“而”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B项前“为”作介词,用于动词前表对象,“替、给”;后“为”作介词,表被动,“被”。D项前“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把”;后“以”作动词,“认为”。
9. ②只是间接表现何易于的行为打动了刺史等人;③是诏书的要求;⑤是考核官吏者的说法:这三句均不合要求。
10. 对“易于考止中上”明确提出质疑的是益昌县“能言何易于治状者”。而非C项中所说的本文“作者”。
第II卷(共120分)
三. (18分)
11. ①向上级请求放宽纳税的期限,不愿意过急地逼迫(“绳”也可译成“约束”“制裁”)百姓。让(百姓)低价缴出(或卖出)粮食和丝绸。[评分标准;本题3分。“贷”“绳”及“使”后的省略为赋分重点,每点1分。]②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评分标准:本题2分。断对2处给1分,断对4处给2分;“则曰”之前可断可不断;全句断句超过6处,不给分。]
12. (5分)[评分标准:任选5句作答,每句1分;丢字、多字、错字均不给分;由于版本不同而用字不一,不计错字。]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好自相扶将;嬉戏莫相忘。③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④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⑤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⑤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
13. (l)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5分,钱诗赏析2分,王诗赏析3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1分,分析给2分。]
四. (l2分)
14. A(3分)
15. 利用同在长江南岸的乌林与赤壁上下游的间距,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评分标准:本题2分。“同岸上下游间距”“三个阶段”两个要点各1分。]
16. B(3分)
17. ①郦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成为后世考证“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论据。②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③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赤壁山位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这一确定的结论。④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评分标准:本题4分。只有将每个人物的“历史性贡献”即他们对于“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的创造性见解答到位,才给分。]
五. (18分)
18. [B][C][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2分。]
19. ①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或: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②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或:时间将使择业相同的人因生活态度、目的不同而成就不同);③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要点2分。]
20. 第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理由有二:①以“看出生命维义同价值如此如此”开头,与上文“寻找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承接,文意顺畅;“就是这种人”,与下文“这种人”紧密相接,语义连贯。②“历史上的释迦……”后置,是为了突出前面的“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这种意味更能强化本段“这种人物的生命似乎不受时间限制”的主旨[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个要点各2分。仅答“第一句更好”而没有分析,不给分;孤立地分析这两个句子亦不得分,必须将其还原到文中,结合阅读文本作出比较才符合要求。答题方向正确、分析合理即可。]
21. ①对事事物物的思考、选择、处理(或: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思考);②引出下文,由对“生命意义同价值的思考”向“‘为事实皱眉,对理想倾心’的生命选择”这一文章主旨段过渡。[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第二问仅答“引出下文”或“过渡”作用而无具体阐释,不给分。答案意思对即可。]
六. (12分)
22. (中学语文课本)将雅俗共赏、文笔不错的金庸作品选入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等改进举措),展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或:使教材越来越丰富),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评分标准:本题 3分。信息整合、句式选择、表达顺畅各1分。]
23. (参考示例)(l)①昂首酉年战鼓声声励征人;②成才终有路,勇上书山万仞峰(2)①细数亲情岁;②隔窗陪夜静[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句2分。要求符合对联格式,平仄从宽,词语对应从严,上下句意须有关联。与要求不符酌情减分。]
24. [评分标准:本题5分,任选5处进行修改即可,选准改对方给分。]
序号 | 原文 | 改为 | 病因分析 |
① | 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 | 视物不仅清晰,而且舒适 | 关联词“不仅……而且”误用 |
② | 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 | 原来的眼镜与之简直没法比 | 表意错乱,不合逻辑 |
③ |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删去或改为“面对这样满意的商品” | 不合事理,熟语滥用 |
④ | 阳光 | “阳光” | 公司简称引起歧义,标点使用不当 |
⑤ | 配戴 | 配制 | 主语为“眼镜公司”,用词不当 |
⑥ | 中、老年 | 中老年 | 密不可分的词组,标点使用不当 |
⑦ | 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 | “非大眼镜店不敢问津”或“一般小眼镜店是不敢问津” | “问津”作试探或尝试讲,只用于否定式,词语使用不当 |
备注 | ①③⑤⑦属词语使用不当;②属句子表达不当;④⑥属标点使用不当。 |
七. (60分)
25.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