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

2014-5-11 0:12:06下载本试卷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语   文           2006.5

命题单位:苏州市教科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l50分,考试时间为l50分钟;

  2.请将第1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1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丽   仗  岖不平   虎难下

 B.陌  翩  见异思  尘不染

 C.尺  亵  买还珠  穷兵

 D.重  痍  然泪下  海桑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励行节约  熙来攘往  要言不烦

 B.藉贯  锦绣河山  翻天覆地  蜂拥而上

 C.刍议  翰墨丹青  为人处世  渡过难关

 D.博弈  消费陷阱  精简机构  彬彬有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农民生病后,该就诊不就诊的高达50%,该住院没住院的也要近40%,对“看病难、看病贵”的耳濡目染让这位有二十多年行医经历的人大代表深感揪心。

 B.《新闻周刊》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温州模式”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将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运用于市场经济之中。

 C.许多克隆动物在出生24小时内就因某种脏器异常而夭折,而正当壮年的多利羊又突然

   死亡,这表明人们对克隆动物健康问题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D.营养专家指出,为婴儿添加水果辅食时,家长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最好给孩子喂食香蕉、苹果等司空见惯的水果,以防出现过敏。

高三语文 第1页(共8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完善的规划、细致的预算、周密的方案让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

  B.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C.这所学校邀请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走进学生和家长中间,就加强师生沟通、缓解学习压力、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关系等问题进行咨询服务。

D.首尔大学最终调查报告鉴于认定黄禹锡有关克隆技术的论文造假,韩国政府决定取消

   其“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戏曲舞台上众多的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一副面孔,但舞台上的人物毕竟是有限的,把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表现出来,是艺术的首要任务。因而人物的类型化就表现出它的必要性。

在戏曲舞台上,这种类型化主要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文人有文人的特性,武者有武者的性

格,但同时它又概括了众多的一类人。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

   那么,这种类型化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要用脸谱来表现呢?戏曲是舞台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常所说的唱、念、做、打。唱腔从曲牌体到板式体的变化使演唱艺术更加成熟,虚拟化的表演和程式化的动作是戏曲表演艺术化的规范,而戏曲脸谱则是这种艺术化的更高规范。我们都知道“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为了退敌,特意戴了一副面貌凶恶的面具。这个面具改变了兰陵王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貌美相善一下子变得貌丑面恶,使敌人望之胆寒,落荒而逃。这种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势的效果,被戏曲运用得非常自如。一般来说,现实中很难找到脸谱中那样的形象,戏曲艺术故意夸大某一特点,并把这一特点在脸谱中表现出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就是这样的表现。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从中国戏曲的悲剧观念来看,中国的悲剧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悲剧的手法,在悲悲戚戚的气氛中可以穿插配角的喜剧化的插科打诨,这就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其次是悲剧的结尾,在历经坎坷之后,主人公终于可以团圆。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自始至终是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作第一位的。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悲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在中国戏曲里,好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还是正面形象,不失正人君子风范,终有好报;坏人不管如何富贵荣华,还是反面形象,总是奸佞小人举止,结局必将大快人心。戏曲到了舞台上便把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面部涂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案,以使观众一目了然。红色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恶,黑色代表粗猛,绿色代表侠义……而脸谱的图案也各有不同,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象形脸……不同类型的人勾以不同的脸谱,这在观众看来,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

5.下列不属于戏曲脸谱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A.戏曲舞台上的有限角色表现出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

 B.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改变其对生活中的人的心理定势。

 C.夸大人物相貌的某一特点,实现人物形象的艺术化。

 D.缓解观众的心理压力,满足其“大团圆”结局的愿望。

6.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特点,它集中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而“脸谱’’则突破了这种程式。

 B.兰陵王戴面具退敌一事启发戏曲通过脸谱改变观众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的原有印象,以

   达到形象的艺术化。

 C.“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其目的就是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某些艺术手段将

   人物类型化。

 D.“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的“愿望"就是指观众要求在戏曲舞台上“把好坏人分得清清楚楚”。

7.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对人物的表现实现了从非艺术到艺术的变更。

 B.戏曲脸谱的造型设计取决于观众对戏曲人物的审美需要。

 C.戏曲脸谱运用色彩和图案的表意功能来区别不同类型的人物。

 D.戏曲脸谱有助于处理好戏剧艺术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反复规切,帝为动容。讲罢,谓广日:“讲官指若曹耳。”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东宫出阁,大臣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寻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尝奏陈边计,略言:“臣窃谓今日火筛、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幸①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②空虚,深可畏也。望陛下大奋乾刚,时召大臣,咨询边将勇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专主将之权。厚恤沿边死事之家,召募边方骁勇之士。分兵掩击,出奇制胜,寇必不敢

           高三语文 第3页(共8页)

长驱深入。”从之。

   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等“八党”。俄瑾入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去,内阁止李东阳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瑾迫公论,命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逾月,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荷校⑧几死。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李东阳亦力救,蝽等得遣戍。瑾衔尚书韩文,必欲杀之,又欲以他事中健、迁,鏊前后力救得免。或恶杨一清于瑾,谓筑边墙糜费。鏊争日:“一清为国修边,安得以功为罪?”瑾怒刘大夏,逮至京,欲坐以激变罪死。鏊争日:“岑猛但迁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变?”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而芳专媕阿④,瑾横弥甚,祸流缙绅。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三上,许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

   赞日:王鏊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释】①嬖幸:被宠爱的姬妾或侍臣。②边圉(yǔ):边境。③荷校:带着枷锁。④媕(ān)阿:随和他人,无主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恶杨一清于瑾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瑾衔尚书韩文         衔远山,吞长江

 C.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而嬖幸乱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鏊持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②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 ③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

 ④鏊前后力救得免 ⑤鏊初开诚与言 ⑥鏊不能救,力求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l O.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鏊勤奋好学,年轻时写的文章被国子监的学生们争相传阅,备受人们称赞。在乡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以优异的成绩被授官职。

  B.面对边境形势,王鏊直言忠谏,指出朝中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明,法令不行,劝皇上重振朝纲,了解下情,赏罚分明以抵御外敌。

  C.王鏊仗义执言,在刘瑾用各种手段迫害朝廷官员时,他多次挺身而出,据理力言,与刘瑾针锋相对地争辩,竭尽全力地营救,使一批官员免受迫害。

  D.王鏊清正不阿,后来朝中逢迎之风盛行,刘瑾专权益甚,王鏊激于无法拯救局面,于是坚决请辞,离职返乡。史书评价他明晓去就之节,不以阿谀之态逢迎取悦。

             高三语文 第4页(共8页)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语  文          2006.5

注意:

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杜门读书,避远权势。

 (2)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

 (3)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l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

    请作具体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吾尝跛而望矣,   ▲   。(苟子《劝学》)

(2)   ▲   ,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杜甫《登高》)

(4)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高三语文 第5页(共8页)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鹰之恋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

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而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

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

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看,那只鹰!’’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见一只铁青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骨质的弯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何以竞飞得那么平稳、轻松。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

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的幽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它平目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高三语文 第6页(共8页)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

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我不禁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谜底。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4.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文中的鹰有什么特点?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鹰的?(6  分)

15.文章第二段中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结尾又说“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6分)

16.作者写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又引用“一位诗人写鹰的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7.题目“鹰之恋”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鹰之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六、(15分)

18.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

   的词语或句子。(5分)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口口”;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口口口口”;甚至还可用“  ▲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高三语文 第7页(共8页)

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4分)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来已有上升的趋势,心理研究人员随机对62位15~23岁  “未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零,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l%,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 5 9/5左右。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20.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人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6分)

望  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①  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  ②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  ③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 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 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 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

 用。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