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巴蜀中学高2006级冲刺阶段语文试题

2014-5-11 0:12:06下载本试卷

巴蜀中学高2006级冲刺阶段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重庆巴蜀中学 黄其科

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内(hòng)   攻(jié)   丈(liàng)    三天两宿(xiǔ)

B.(jué)色      (chà)劲     (zhaó)落     悬崖(lè)马

C.(jiān)染     (bìng)弃    (jí)取       (qiǎng)词夺理

D.(chǎng)合   关(kǎ)      单(bó)     自怨自(yì)

2.下列字形有错的一组是:

A.失言  决不食言    神智  神志不清

B.歉收  粮食欠收    实足  信心十足

C.零乱  凌乱不堪    优美  景色幽美

D.做客  作客他乡    声张  伸张正义

3.下列各句句意清楚、没有语病的是: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C.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重庆城市小礼品设计赛,经过两个月的评比,昨日揭晓。

D.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视为“社会公敌”。

4.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昨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今年内我市将逐步健全行政问责制。

B.湖北省江陵县一同志来信反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金钱的多少,表示着人情的轻重;礼品的贵贱,显示出关系的亲疏。

C.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D.《人民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李长虹”的文章质疑,当《无极》中呈现高山杜鹃花海的画面时,现实中美丽百年的花海盛景却难以再现,这是一个大片《无极》能够替代的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5-7题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和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当作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可见,人们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不能摆脱伦理道德束缚。纯粹的、孤立的经济行为是不存在的。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学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联系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即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选自《光明日报》2001年8月8日)

5.以下不属于亚当·斯密论述的人类行为的一项是

A. 人类活动中非理性东西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

B. 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C. 人类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的。

D. 同情心即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产生了相当的作用。

6.对第二段中“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立的经济行为是不存在的,它必须受到道德的制约。

B.在伦理道德束缚下的经济学是难以发展的,不得不走向贫困。

C.伦理学的研究要把人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

D.脱离对人的经济行为研究的伦理学,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研究。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B. 人们的创造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知识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

C. 经济学和伦理学有相通之处,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

D.人类只有靠理性和逻辑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夫创少廖,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过丞相武安侯田蚡。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丞相尝使食客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谢丞相曰:“魏其老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注:①仲孺:灌夫的字。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其与其夫人益牛酒   市:买

    B.灌夫不         怿:高兴

    C.将军昨日幸过魏其    许:赞许

    D.魏其大曰        望:埋怨,怨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千人与父俱       百姓皆王为爱也

B.将军肯幸临况魏其侯     今其智反不能及

C.魏其老死,易忍        王不行,示赵弱

D.且灌夫何也           自汝复算耳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①灌夫不肯随丧归         ②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③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④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⑤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 ⑥灌夫闻,怒,骂籍福。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为颍阴侯舍人而跟随其父改用了颍阴侯的灌姓。吴楚反叛时,灌夫为替父报仇受伤。后经太尉再三劝阻,才没有大伤初愈又上战场。

B.灌夫为人正直,不好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士人都归附于他。

C.灌夫服丧期间去拜访丞相武安侯,武安侯说想与他一道去拜访魏其侯。灌夫不顾自己丧服在身不方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D.在魏其侯家饮酒正酣时,灌夫起身跳舞,邀请丞相也跳,丞相不肯起身,面对丞相的傲慢无礼,灌夫在座位上毫不客气地讽刺他。

非选择题(117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3分)

                 

  (2)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2分)

               

  (3)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2)本曲开头两句诗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3分)

14.名句或文学常识填空(二选一,4分)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说:“                ”继承了孔子前一句“劝学”的观点,又发展了后一句的观点;而唐人    在《师说》中干脆否定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说:“                       ?”

(2)李白在《       》中写剑阁险要,易守难攻的诗句是:“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⑴清凉的秋雨送来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⑶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⑷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⑸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⑹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⑺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涉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⑼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⑽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⑾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⑿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5.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4分)

 

16.(1)第三自然段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倒数第四自然段划线句子“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的含义是什么?请你换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句话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18字)(2分)

17.阅读本文第⑸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4分)

18.阅读本文第⑺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19.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6分)

六、(本大题共四小题,共17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⑴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⑵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21.站台是车站上下乘客的高于路面的平台。仿照下面《站台》中两句诗的句式,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包含哲理的句子。(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站台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

                            

是欢聚也是离散,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22.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3分)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____________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23.下面一则消息选用长句,表意欠明晰,请将其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层次清楚,语意连贯。(6分)

驻伊美军发言人表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律师2月9日透露的美国提出的如果萨达姆发挥影响力,结束伊拉克目前的暴乱局面,就放他一马,让他像当年拿破仑一样流亡的消息毫无依据,荒谬可笑。

七、作文(60分)

24.请根据下列素材,给小王出具一封介绍信,注意格式(10分)

①小王是Ⅹ市公安局刑侦科的警察

②刘同学是该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

③刘同学品学兼优,中学期间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

④刘同学的父亲跟一涉嫌刑事案件“11·20”可能有牵连

⑤小王前去该中学调查时带有小张和小李两个助手

⑥因为调查工作复杂,预计调查所需时间为三天

2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50分)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ā guā zhuì dì”,“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摘自2005年6月26日《文汇报》
  这一比赛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大学生孜孜于“新东方”“雅思”,却对母语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呢?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失落了一些本不该失落的东西呢?生活中像这样让人深思的现象还有许多。

请联系实际,以“失落”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A量liáng B着 zhuóD 卡qiǎ)

2.B粮食欠收应为粮食歉收

3.C(A项最后一句句式杂糅;B项有歧义,“这样”指代不明。D项“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改为“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的财富”)

4.C去掉“阿”后的句号  5.A  6.B  7.D   8.C (许:答应)

9.B (B竟,竟然,副词。A率领,动词/认为,动词。C将,副词/并且,连词。D参与,干预,动词/和,跟,介词)

10.C (①并非表了B现“刚直”与“不好面谀”,⑤是魏其侯所言。)

11.B (B多,赞美,称赞。“许多士人都称赞他”而非“归附于他”。)

12.(1)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的曲折路径,请您让我再去一次。 

(2)魏其于是扶着灌夫离开,向丞相谢罪(或陪罪道歉) 

(3)我侍奉魏其什么都肯干,(他)为什么要吝惜这数顷田地呢?

13.(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情怀。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14.(1)学不可以已 韩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一要珍惜生命,二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16.(1)引领下文。 (2)历史是检验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

17.通过钟声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

18.痛苦的煎熬;快乐的享受(或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渺小的存在;伟大的结晶(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19.(1)秋虫昼夜而鸣暗示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
 (2)生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
 (3)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
 (4)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死观。
20.⑴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⑵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21.是开始也是结束,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也是归宿,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

22.⑤②④①⑥③

23.①美国提出,如果萨达姆发挥影响力,结束伊拉克目前的暴乱局面,就放他一马,让他像当年拿破仑一样流亡。 

②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律师2月9日透露了这一消息。 

③驻伊美军发言人表示这一消息毫无依据,荒谬可笑。(顺序不能错)

24.

             介绍信

χχ中学校:

兹介绍我局刑侦科小王等三人前去贵校进行相关案件的调查工作,请予接洽。

                  χ市公安局(公章)

                   χ年χ月χ日

(有效期五天)

25.作文(略)

文言文译文:

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丞相随便地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详细地告诉了魏其侯,就像他对武安侯所说的那样。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见丞相到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武安侯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您说的话。”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魏其侯便扶灌夫离去,向丞相表示了歉意。

丞相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魏其侯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呢!”不答应。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没有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武安侯从此十分怨恨灌夫、魏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