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2014-5-11 0:12:06下载本试卷

2006年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06.5.6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从第1页至第4页,第二卷从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并认真核对姓名、考试证号是否正确。

  2.第一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生作答时,应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不折叠。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瓶  缩  不事稼  级而上

  B.马  灵  一而就  不落窠

  C.序  对  地有声  卷浩繁

  D.休  收  无音信  而不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  挖墙角  一如既往  人情世故

  B.青睐  老两口  死皮癞脸  声名鹊起 

  C.辐射  勘误表  老羞成怒  竭泽而渔 

  D.脏款  明信片  满腹经纶  世外桃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黄金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乡村旅游热,南通围绕"2006中国乡村游”的主题年活动举办了乡村旅游产品展览会,各具特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B.夏季用电高峰将临,各家电企业争相把节能作为卖点,连电磁炉这样的小家电,也竞相打出节能牌。对此,行内专家提醒,电磁炉市场鱼龙混杂,须细辨真伪。

  C.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D.名为lfish的电子宠物鱼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尾部、鳍部,做各种肢体动作,表达各种情感。它一亮相就受到都市一族的喜爱,只是身价扑朔迷离,居高不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属医院的26名医师联合签名倡议,弘扬白求恩精神,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拒收药品回扣和红包,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B.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C.由于所罗门群岛经济比较落后,当地居民大多生活贫困,华人凭借勤劳的品质和敏锐的经营头脑在当地开起了许多店铺。

D.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最近,一个科研小组宣布,在非洲发现的鸵鸟蛋壳珠说明人类能够开始符号思维的时代比以前认为的要早得多,证明了早在7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就已经发展出来了现代行为特征。

解剖学研究证明了现代人(智人)起源于约13万年前的非洲。但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具有了智慧?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现代行为特征?有的学派坚持认为当非洲的早期人类祖先在解剖学上已经变成现代人时,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来现代行为特征,这个特征约在4.5万年前突然出现。对这种文化发展滞后论持支持态度的学者认为,突然的基因变化、迅速增长的人口密度刺激了技术和文化的革新,或者认为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现代人从非洲大规模迁徙,最终在欧洲出现了文化革命的突然发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现代行为特征是在非洲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慢慢发展出来的。

此次发现的鸵鸟蛋壳珠是使用破裂的鸵鸟蛋壳做成的,钻孔之后再打磨光滑。鸵鸟蛋壳珠是人类进行符号思维的无可辩驳的例子,亚利桑那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的人类学家柯蒂斯·玛瑞恩说:“一旦我们确定了它的年代,就能对传统的符号思维进化理论构成冲去。”

一直以来,在非洲还没有发现中石器时代(28万年前至4.5万年前)人类有符号思维的证据,一些人认为在非洲发现的证据少是因为缺乏不间断的考古工作。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最近,又有考古学家宣布在南非布隆波斯洞穴发现了28个骨制工具和上千片赭土(一种用来纹身和创作岩画的有色矿物),年代属于大约7万年前。其中两片赭土上刻画了被认为是表现了某种艺术美感的抽象线条。认为人类的现代行为是逐步发展出来的学者们认为,随着更多的证据在非洲被发现,最终将表明现代行为在中石器时代的非洲已经很普遍了。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克莱因认为,现代行为的迅速出现可能是某种基因改变导致人类更容易使用语言的结果。对于布隆波斯洞穴,克莱因说:“艺术总是存在于旁观者的眼睛,所以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总会有争议。”他还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你观看的是属于4万年前(即欧洲出现文化革命的时期)或更为年轻的遗址,那么到处都有艺术,每个人都同意那是艺术。你还会发现骨器、复杂的墓葬和其他现代行为的表现物。超出了4万年的范围,你可能发现这些中的某一个但是不成体系,所以没有人信服。”克莱因说,像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关键是要确定正确的所属年代。

但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们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玛瑞恩说的“进行更广泛的考古挖掘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5.下列有关“现代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进行符号思维,是证明现代人具有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

B.现代行为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作品、骨制工具或复杂的墓葬。

C.现代行为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某种基因的突然改变有密切关系。

D.早期人类在解剖学上变成现代人时,就已经具备了现代行为。

6.下列不能说明发现“鸵鸟蛋壳珠”的意义的一项是

A.鸵鸟蛋壳珠的发现说明现代行为产生的时代比以前认为的要早得多。

 B.表明现代人的现代行为特征在中石器时代的非洲已经是很普遍的了。

C.一旦能够准确确定它的年代,就能对传统的符号思维进化理论构成冲击。

D.填补了在非洲还没有发现中石器时代人类有符号思维的证据的空白。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支持文化发展滞后论的学者认为,现代人的现代行为约在4.5万年前突然出现,稍后欧洲突然发生的文化革命是其最有力的证据。  

B.南非布隆波斯洞穴发现的史前艺术,在年代上与鸵鸟蛋壳珠一致,根据玛瑞恩的观点,它们都可以证明早在7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有了现代行为。

C.认为人类的现代行为是逐步发展出来的学者们,不赞成突然的基因变化、迅速增长的人口密度刺激了技术和文化的革新的推断。

D.理查德·克莱因主张文化发展滞后论,他认为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总会有争议,指出把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并不妥当。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刘安世宇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淳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悼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徼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悼父尚在,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宰相范纯仁至于御史十人,皆缘是去。

范纯仁复相,吕大防白后欲令安世少避。后曰:“今既不居言职、,自无嫌。”又语韩忠彦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乃止。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悼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淳与蔡卞将必置之死,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宣和六年,复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假借:宽容

B.章淳用事,尤忌恶之       用事:主持政事

C.谗虽不行,犹徙梅州      不行:不合情理

D.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经纪:料理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章淳强市昆山民田罚金  不赂者赂者丧

B.今淳父尚在,别籍异财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今既不居言职,自无嫌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

D.使者入海岛诛陈衍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跟随司马光学习,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

B.刘安世认为章淳和蔡确、黄履、邢恕一向相互勾结,自认为是国家重臣,而实际上是侥幸得官;章淳强买民田,只是罚点钱,无以示惩戒之意。

C.宰相范纯仁因为刘安世的谏议而被去职,后来又担任宰相。吕大防向太后建议调动刘安世的职务以有所回避,太后对他说:“这样的正人君子,应该留在朝廷。”

D.章淳和蔡卞处心积虑要置刘安世于死地,就提拔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去梅州杀刘安世。刘安世得知消息,面色不变,谈笑自若。后来那个判官途中吐血而死,危险才得以解除。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注意事项:

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3分)

                                         

(2)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3分)

                                         

(3)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4)       ,翠峰如簇。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渴望苦难

登上别号“小唐古拉”的桃儿九山,视线尽头就是东西走向的唐古拉大山脉了。那里雪封雾障、莽莽苍苍。在这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青藏公路上,面迎恒久的大自然,处于意识的直觉状态,可以尽兴体验强烈的沉雄力度,体验巨大的空间感受。  

多年来,弄不清楚藏北高原以怎样的魅力,打动了我,诱惑了我,感召着我,使我长久地投以高举远慕的向往和挚爱。此时此地,我才恍然悟出了这谜底:那打动我、诱惑我、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

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风干了。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

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以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而这种痛苦无疑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这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渴望苦难。

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绵而至,疾病蜂拥而来,渴望历经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坚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一位学者曾断言,安宁与自由,谁也无力兼获二者。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宁肯受苦受难。我们超乎常人地渴望和追求自由,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不幸又大清醒地意识到毕竟还需栖落于大地,并明确知道对于人类苦难仅有伤感情调很不够,仅有伤感情调远不能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西藏。于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只好力所能及地尽着自己那份义务和责任,只在精神世界里,珍存着作为自然人的飞翔之梦。  

此刻,寒气逼人的唐古拉山顶,火红的橘黄的深蓝的经幡在玛尼堆上招摇。这是环境世界的超人力量和神秘的原始宗教遗风的结合,可以理解为高寒地带人们顽强生存的命运之群舞,是与日月星光同存于世的一种生命意象,具有相当的美学魅力。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我们的丰田终于没能到达山那边,我在这冰天雪地里的感悟,却使灵魂逾越了更为高峻的峰岭,去俯瞰更为广阔的非环境世界。心灵在渴望和呼唤苦难,我将有迎接和承受一切的思想准备。而当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寻求到了非我莫属的精神美学,将会怎样呢?也许终于能够高踞于人类的一切苦难之上,去真正领受高原的慷慨馈赠,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华,杲杲朝日的丰神,山川草野的壮丽。到那时,帐篷也似皇宫,那领受者将如千年帝王。  

  (本文作者马丽华,原文有改动)

14.(1)“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从文章第三段看,藏北的苦难指的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类的苦难还有哪些?(6分)

15.围绕“渴望苦难”这一中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逐层展开的?(4分)

16.作者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那么苦难之于人生有怎样的价值?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6分)

 17.本文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论述,试从下列两例中选择一例,简要阐述文句含义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①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

②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

含义:                                        

  好处:                                        

  六、(15分)

18.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

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500座房屋。遭遇火灾的人们返回家园时发现,大火过后,留给他们的只是一片焦黑的废墟,他们曾经拥有的财产全化为乌有。但一个男人和他的女儿却发现,在自家的那片废墟上,竟然还留下了一个纤小的瓷器兔子。

这个发现让大家惊讶不已:如此易碎的一个小物品,竞能完好无损地从这场凶猛的大火中幸存下来。此后,有不少受灾的家庭也陆续发现了饱受大火考验而留存下来的陶器和瓷器。

灾难后的一个星期天,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带给他的学生们一样东西——一个丝毫没有受损的花瓶,这是教授家中唯一残留的物件,他问他的学生:“为什么我的房子都无影无踪了,而唯独这个小的花瓶却能留下来?”未等学生们作答,教授便自己回答了:“因为它在诞生的时候,就曾经历了火的考验。”

                                                

19.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6分)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传媒实力

传播基础相对美国

比重(%)

国内传播相对美国

比重(%)

国际传播相对美国

比重(%)

传媒经济相对美国

比重(%)

美国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中国

55.57

88.72

14.43

23.45

日本

36.37

65.01

19.10

25.63

印度

43.59

44.01

7.06

22.85

俄罗斯

13.68

17.29

13.80

0.91

(1)阅读表格,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传媒整体实力状况。(2分)

                                             

(2)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传媒实力,说明中国传媒实力状况。(4分)

                                             

20.根据要求,展开合理想像,把下面的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景物描写。(不少于60个字)(5分)

  杏花  春雨  江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海滨风行一种沙滩雕塑的艺术创造活动。当海水退潮时,无数的人拥向沙滩,抓紧有限时间,在沙滩上塑起心爱的沙像——动物、建筑、人像等等;海水涨潮时将们全部冲毁。人们为了这短暂的美丽而乐此不疲。人们何以有这种热情?它并不增加任何财富,甚至不留下任何创造活动的痕迹。可是,这种创造美的活动对于荡涤占有的欲望,对于摆脱患得患失的狭隘心理,对于激发创造的热情,对于潇洒地面对社会人生,一定会很有意思吧?

请以“为了短暂的美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   ③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