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广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
2005.2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9分)
一、(15分,每题3分)
1.对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谄媚 xiàn 自怨自艾 yì 暴殄天物tiǎn
B.胆怯 qiè 良莠不齐 xiù 刚愎自用bì
C.投奔 bèn 悄然无声 qiǎo 穷兵黩武shú
D.龟裂 jūn 海市蜃楼 shèn 怙恶不悛 q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气概 三箴其口 泥淖 长吁短叹
B.树阴 拭目以待 暧昧 馨竹难书
C.通牒 破釜沉舟 皈依 前踞后恭
D.竣工 计日程功 嗔怪 瞠目结舌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里,人类通过苦难场景的记忆、心心相印的人性痛感和被灾难动员起来的共生意识,学习如何看待以往的发展?如何与自然相处?
B.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起了不可抹杀的重大的作用。
C. 我们学校不仅有红墙绿瓦的校舍,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两条大标语挂在学校教学大楼的醒目处。
D.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爱好,你看我女儿,长这么大了,还那么喜欢那些小玩艺,什么小泥人呀、小布熊呀、小瓷罐呀,摆满了房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04年的港台娱乐圈星光熠熠,在各项评奖中,要评最勤奋奖,首当其冲的应是刘德华,这可以从人们的掌声中感受到。
B.高考复习不能只图快,要每个考点都复习好,从这次月考的成绩看来,你现有的文言文知识还是夹生饭,需要再补补课。
C.我们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话剧团都办得绘声绘色,其中合唱队还代表我省中学生到南朝鲜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D.要使我省成为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的强省,还需要一个邯郸学步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多家媒体报道,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于今天北京时间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
B. 台湾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总会迅速组成了几支赴台医疗队,准备携带先进的医疗器材、药品和大陆人民的热情奔赴台湾灾区。
C. 在抗击世界艾滋病会议的正式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豪华轿车——奇瑞·东方之子,做工精细,配置齐全,安全可靠,质量上佳。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脑体劳动划分的困惑 郑克中
劳动从很早以来就被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若要深究一下,什么是脑力劳动与什么是体力劳动呢?或许有人认为这①很简单,脑力劳动就是动脑筋的劳动,体力劳动就是指四肢和躯体的劳动。但这样简单的划分是不行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脑力劳动也必须有体力的配合,而没有大脑指挥下的体力劳动也是不存在的。仔细观察一下社会就可以知道,人们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不仅仅是以能量支出多少为依据的,这里还搀杂着许多社会因素。
严格地说,脑的所谓劳动其实与躯干、四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随着现代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识也正在逐步展开。
脑电生理研究证明,人脑神经细胞是采用电信号来传导信息的。与神经细胞结合的膜蛋白具有像“泵”、“通道”、“酶”那样的特殊功能。要是细胞膜受到刺激,神经细胞膜的“泵”就会开动起来,使得膜外的钠、钾、氯等离子产生分离,在膜内外产生不同的离子浓度,产生一个电位差,于是电传导就以每秒120米的速度由一个神经细胞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神经生理学家就将这一过程称为“一个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便是人脑产生各类意识、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化学研究还表明,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靠化学反应来完成的。人脑每秒钟要进行数十万、数百万的化学反应来传递各种信号。这②一切都告诉我们,人脑的工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在“转动”在“绞尽脑汁”。医学解剖还证明,一个人的脑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则终生不会改变。每部分功能存在于头脑的某一位置,也终生不会移动。这样看来,人的思维活动其实与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思维不过是脑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已。正像植物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根能吸收养料和水分一样,也像人的心脏需要不停地跳动向全身输送血液,肺要呼吸,进行与二氧化碳的转化作用一样,这都是动植物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一切不能称之为劳动,那么脑被称之为劳动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可见,科学地表述,劳动一词只适用于人的躯体运动,把劳动的概念扩展到人脑,这③是为社会分工寻求的一种解释。其用意在于可以为“脑力劳动者”寻得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如果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建筑师,那么脑力劳动就是设计师。
写到这里,让我也尝试着给劳动下一个定义:劳动就是人的谋生活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就是有利于自己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职业谋生活动。
我这样说,把一般目的性从劳动定义中去掉了,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有目的性,目的性不是劳动特有的品质;其次,拓宽了劳动包含的内容,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可能成为劳动,也可能成为非劳动,该区别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于是否把提供人所需要的效用作为了谋生手段。
6.对文中的加点并标明序号的三个“这”字的指代,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
B.①②不同
C.①②③相同
D.①②③均不相同
7.第二段说:“脑的所谓劳动其实与躯干、四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下面的理由不能作为这句话依据的一项的是
A.人脑活动是通过神经细胞采用电信号来传导信息,躯干、四肢的运动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细胞来完成的。
B.人脑产生各种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时脑细胞消耗的能量较小,而躯干、四肢运动时细胞消耗的能量较大。
C.脑的所谓劳动是属于生理功能的“神经冲动”过程,而躯干、四肢的运动则是有目的、非功能性的活动。
D.人脑工作时细胞的信息传递工作靠化学反应完成,而躯干、四肢运动时细胞并不靠化学变化相互关联。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是那么简单的,还要考虑具体社会的对劳动的观念、风气、习俗等方面的因素。
B.脑力劳动如果没有体力的配合,那么人的思维活动只不过是脑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已,称不上真正的劳动。
C.体力劳动如果离开大脑的指挥,便变成没目的性的本能反应,不能将其上升为人的劳动上去认识和理解。
D.科学地表述,劳动一词只适用于人的躯体运动,而脑力劳动只起指挥作用,应该从劳动的概念中排除掉。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脑力劳动是动脑筋的劳动,体力劳动是指躯体的劳动。因此,作家、教授、企业家本质上是以体力劳动支持的脑力劳动者。
B.人的脑组织结构不会改变,每部分功能存在于头脑的某一位置,也终生不会移动,可见,作者认为人的聪明是先天生成的。
C.劳动是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的职业谋生活动。而军人作战不一定有利于自己(会死亡),因此军人作战不是一种劳动。
D.区别劳动和非劳动在于是否把提供人所需要的效用作为了谋生手段。那么,唱歌、跳舞可以是劳动也可以不是劳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
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①!”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②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呕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③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注] ①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 子胥复仇,鞭平王之尸。 ②刍廥,堆柴草的房子。③毒,苦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B.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C.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D.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组是
![]() | |||
![]() |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B.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C.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
D.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令人惋惜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1分)
四、(25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4分)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3分)
(3)今以是何之?(3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1)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根据体裁的要求,它的 联和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
(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3)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 5 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3)天生我材必有用, 。
(4) ,又岂在朝朝暮暮。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6)千淘万漉虽辛苦, 。
(7)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
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作家。
17.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4分)
18.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4分)
19.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6分)
20.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6分)
六、(16分)
21.目前,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好的手机短信简明得体,还富有文采。假如你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比赛”中获得了金奖,请你拟一则手机短信发给你的老师报告喜讯和表示谢意,要求句式匀整对称,不超过22字。(正文不写称呼)(4分)
22.以“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要求:①所写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②所写句子必须是排比句。(4分)
2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0字)(4分)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帮助中小学教师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2003年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共同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合作备忘录》精神,广东省教育厅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在广东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决定今年在广州等11个市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以一线中小学学科教师为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强调以学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为方式,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帮助教师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培养教师、学生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趣,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4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计划在广东省完成10名骨干教师、214名主讲教师和2800名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且完成项目的评估总结。2004年度项目实施地区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河源、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11个市。
2004年5月17-23日,选送10名骨干教师参加英特尔公司安排的培训,7月完成由10名骨干教师培训214名主讲教师的培训任务,8月开始由214名主讲教师培训2800名学科教师的工作。
2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条码”下定义。(可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条码是一种特殊符号。
②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
③这种特殊符号是由这些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
④条码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
⑤条码标志商品的身份。
2005年广州市高三语文统一测试
第二部分 答题卡
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成绩:__________
四、(25分)
14.(1)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填空:(1) _______________(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默写 ( 5 分)
(1) (2)
(3) (4)
(5) (6)
(7)
五、(20分)
17.答:
(4分)
18.答:
(4分)
19.答:
(6分)
20.答: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六、(16分)
21.
(4分)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 (4分)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005年广州市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39分)
题号 | 考点 | 分值 | 答案 | 说 明 |
1 | 语音辨析 | 3 | D | A谄chǎn B莠yǒu C黩 dú |
2 | 文字辨析 | 3 | D | A“箴”应为“缄”。B“馨”应为“罄”。C“踞”应为“倨”。 |
3 | 标点符号 | 3 | C | A这是陈述句,所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 号。B冒号改为破折号,表解释说明。D顿号改为逗号,表列 举说明。 |
4 | 熟语运用 | 3 | B | “夹生饭”指没熟透的饭。比喻没有彻底完成的事。A“首当 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害。C“绘声绘色”形容叙 述或描写生动逼真。D“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 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记了。贬义 。 |
5 | 语病辨析 | 3 | A | B“携带……热情”动宾不搭配。C语序不当,将“抗击”移至“世界”之后。D后一分句暗换主语,在“做工精细”前加上主语“这款轿车”之类。 |
6 | 信息筛选 | 3 | D | 这①指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概念”。这②指的是“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靠化学反应来完成的。人脑每秒钟要进行数十万、数百万的化学反应来传递各种信号”。这③指的是“把劳动的概念扩展到人脑”。所以①②③都不相同。 |
7 | 信息筛选 | 3 | B | “脑的劳动是一种生理功能”,没有谈到能量的问题,而且第一 段末尾有“人们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不仅仅是以能量支 出多少为依据的”,而该项只讲“消耗能量”,因此不可作为依 据。ACD三项信息分别在第三、四段出现。 |
8 | 信息筛选 | 3 | C | 原文只是说“没有大脑指挥下的体力劳动也是不存在的”,并没 有说“体力劳动如果离开大脑的指挥,便变成没目的性的本能 反应”。 |
9 | 归纳推断 | 3 | D | 比如:国家首脑邀请外国来访首脑吃饭,歌唱家、舞蹈家在舞台上的唱歌、跳舞都是劳动,而歌唱家自己在家唱着玩就不是劳动。A第五段“其用意在于可以为‘脑力劳动者’寻得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正确的看法应该是……”表明作者不同意“脑力劳动者”的提法。B原文只是为证明思维是人脑的生理功能,强调“脑组织结构”“位置”不变。而文章已经暗示,聪明关键看电信号传播的速度,速度越快就会越聪明。“先天生成的”的提法不妥。C有意曲解“有利于”和“不利于”的含义,不能从全面看问题。 |
10 | 文言实词 | 3 | D | 克:能 |
11 | 文言虚词 | 3 | D | 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来/以致。D副词,于是、就。 |
12 | 信息筛选 | 3 | B | A②写李暠升迁。C②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①写苏不韦运父亲的尸体回家掩埋。②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
13 | 内容归纳 | 3 | A | 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上的。 C士大夫后来都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 |
参考译文:
苏不韦,字公先,父亲韦谦,起初任郡府督邮。当时,魏郡人李暠任美阳县令,他与宦官中常侍具瑗相互勾结,贪婪暴戾,百姓十分痛恨他们。前后监司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人敢追查法办。苏谦到任后,查到了他们朋比为奸的证据,于是将李暠遣送到左校服役。经过数次提升,苏谦官至金城太守。后去职回返家乡。根据汉朝的法令,凡被免职或被罢免的太守县守,如果不是皇上下诏征见,不能随便回到京城洛阳。但苏谦私自返回洛阳,而李暠这时在朝廷担任司隶校尉,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这一年,苏不韦正满18岁,被征召到公车署,等候考试。他得知父亲被害,于是将父亲的尸体运回家乡,将其掩埋但不举行葬礼。他仰天长叹道:“难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他把母亲隐藏在武嘉山中,改名换姓,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剑客,想在荒山野地阻杀李暠,没有成功。这时,李暠升任大司农,当时右校堆放柴草的杂屋在寺北墙下,苏不韦与堂兄弟潜入杂屋,晚上则凿暗道,白天则隐迹。如此一个月之后,所凿暗道已经通到李暠卧室的床底下。他们谋刺李暠时,李暠恰好去上厕所,苏不韦于是杀了李暠的妻妾和小儿子,然后留下书信,扬长而去。李暠十分惊慌,为防止被刺杀,他在房屋周围种上荆棘.在卧室地板上铺上石板,一天换九次地方,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每次外出时,即披盔带敛,全副武装,保镖、武卫前呼后拥。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于是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他还把他阜的脑袋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贴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李暠父亲的头颅。” 李暠心中有鬼,不敢上奏皇上,只好请求退职,回到家乡,私下派人重新修缉了父亲的坟墓。然后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他回家后,便将父亲改葬,举行了葬礼。士大夫大多讥讽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只有任城人何休把他比作伍子胥。太原人郭林宗听说后,发表评论说:“伍子胥虽说是逃命之人,但被强大的吴国任用,又凭着阂庐之战的威力,带着骠悍的军队进入楚国京都郢城,这才得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平王的尸体,以发泄他的忿怒,为父报仇。尽管如此,他也只不过是鞭尸而已,毕竟没有手刃平王的后人。而苏不韦则不同,他形影孑立,没有依靠,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他宿仇李暠是豪门大族,又是朝廷命官,列位九卿,他住在幽冥深远、禁卫森严的官府,即使是一粒尘埃也不曾从他头上飞过,一滴雾露也不曾沾湿他的衣襟。苏不韦毁家改姓,竭精惮虑,身经百死,冒着触犯国法、诛灭九族的危险,虽然没有手刃仇人,但他为报仇已经尽了全力。何况他掘开了仇人的父坟,砍下了仇父的头颅,用这种办法惩罚仇人。从而使李嵩恼羞成怒,病发吐血而死,这就好象是借神灵的手来诛杀仇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如果把他和伍子胥比较,他难道没有超过伍子胥吗?”人们自此对苏不韦刮目相看。
(选自《后汉书》第二十一 有删节)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61分)
四、(25分)
14、【文言翻译】(10分)
参考答案:
(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
(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3)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得1分,“因”1分,“炫”1分,“贾”1分。
(2)译出大意得1分,“受质人”1分,“或”1分。
(3)译出大意得1分,“以是”1分,“之”1分。
参考译文: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15.【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10分)
(1)参考答案:五言律诗 颔(第二) 颈(第三)
评分标准:“五言律诗”得1分;“颔(第二)”“颈(第三)”各得1分。
(2)参考答案:“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3)参考答案: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16.【名言名句】(5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评分标准: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横线没分。
五、(20分)
17.【文意理解】(4分)
参考答案: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评分标准:“合理”得1分;能从“雨”与“方块字”的表意特点来说明得2分;“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得1分。
18.【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评分标准:“青苔的特点”1分;“形象”2分;“记忆的深邃与遥远”1分。
19.【内容归纳】(6分)
参考答案: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评分标准:“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2分;“冷”是雨的外在特征2分;与作者的情感一致2分。
20.【分析鉴赏】(6分)
参考答案: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评分标准:本题须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举出实例3分;对实例进行简要赏析3分。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不规范酌情扣分。
六、(16分)
21.【语言简明得体】(4分)
参考答案:摘桂捧杯,笑傲赛场竞技;饮水思源,功归恩师领航。
评分标准:表明夺得金奖得1分;感谢老师得1分;句式匀整对称得2分。超1个字扣1分,扣至2分止。
22.【扩写语句】(4分)
参考答案:登山,你可以读到浑厚雄奇;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游林,你可以读到物竞天择;访古,你可以读到沧桑演进。
评分标准:符合排比句要求得2分;句意具体形象、合乎情理得2分。
23.【压缩语段】(4分)
参考答案:广东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师资培训
评分标准:“广东”、“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师资培训”各占1分,句子不通顺扣1分。
24.【句式变换】(4分)
参考答案:条码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上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的一
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构成的特殊符号。
评分标准:“条码是特殊符号。”得2分;定语排序正确得2分。缺一项定语扣1分,扣完4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