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2006广东省从化市高三语文统测试题

2014-5-11 0:12:07下载本试卷

从化市200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测

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题,占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2题,占114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必须将科目及自己的姓名、学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第Ⅱ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內。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取  使  录   屈聱牙   恶如仇

B.升  局  勇   炳千古   分道扬

C.遗  恶  祖   光瓦亮   铮铮悦耳

D.按  实  关   泽而渔   骜不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     和盘托出     水泄不通     万变不离其综

B.轻佻     出奇致胜     风波迭起     割鸡焉用牛刀

C.联袂     矢志不渝     磬竹难书     骄奢生于富贵

D.幽雅     幅员辽阔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日元贬值,使已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中送炭,并对中国经济增值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B、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落后。如此有鼻子有眼儿的,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C、在群众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这与其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D、张为文利用出差的间隙,带着这些疑难问题,顺道去请教了一些大学的老师,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省气象台的资料显示,我省今年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1ºC,创下了历史平均最高气温。

 B、家教并非多多益善,在保证一定课本知识学习量的前提,更应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业余爱好。

 C、近日,陕西省佛坪国家自然生物科研室在海拔1613米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棕白色的另类大熊猫。

 D、中央政府强调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的方式来解决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它表明中国高层越来越善于吸取过去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因而显得壮丽无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        ,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

A.   无数的白桦生长着,浓阴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B.   无数的白桦生长着,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天。

C.   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阴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D.   生长着无数的白桦,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天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八年前,哈佛大学地貌生态学家理查德·福曼“心灵顿悟”,写出了《陆地马赛克:地貌与地方生态学》一书。后来,他还应邀参加了一个探讨美国交通网对生态影响的会议。会议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气候,但福曼意识到,他和他的同行正在走入歧途。“猛然间,我意识到,最显著的地貌我们却了解得最少,那就是公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公路产生的生态效应与其所占面积不成比例。公路使河流改道、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还产生二氧化碳、臭氧和烟雾。它们使植物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重金属,苔藓类植物在烟尘中大量死亡。每条公路两边都有路边地带,那是一片片荒芜丑陋的人间地狱,最利于杂草的生长和蔓延。为各种车辆铺砌的公路,几乎每个科学家都能从它身上找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总而言之,按照福曼的估计,美国的公路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有1/5国土的生态环境直接受到了公路的影响。

在公路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走势还能顺从地貌,即沿河流或森林的边缘发展。可如今,公路已无所不往,狼、熊等原本可以自由游荡的动物种群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与大型动物相比,较小动物的种群在数量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更容易发生杂交现象。福曼认为,由此看来,公路有可能造成地方性生态灭绝。不管怎么说,再没有比“公路杀手”更直截了当、更直观明了的生态效应了。在美国,丧生于汽车的野生动物比在任何猎杀手段下丧生的都要多。在阿拉斯加的基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驼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车祸。在佛罗里达州,那些靠近杰克逊湖的公路给那里的海龟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每英里的公路上每年都有上千只海龟死亡。

在过去十年中,为使动物能安全穿越公路,美国政府已经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来拓宽涵洞和修建“生态通道”。但是,尽管人们为这些通道感到高兴,却很少有人研究这些通道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改进。公路生态对欧洲人来说,已经是老新闻,因为他们使用生态通道解决公路拥挤已经有几十年了。荷兰人为拯救濒于灭绝的獾,为它们修建了200条通道。最近,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行动起来,要把郊区的野生动物通道连成网络。理查德·福曼感叹道:“欧洲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而我们的公路系统却已经走在社会的前面。”

6.不能说明“公路产生的生态效应与其所占面积不成比例”的一项是

A.  公路使河流改道、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还产生大量的废气,致使动植物大量死亡。

B.   每条公路两边的路边地带是人间地狱,最利于杂草的生长和蔓延。

C.   一条公路使它周围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环境直接受到影响。

D.   在公路发展的早期,它们还能沿河流或森林的边缘发展。

7.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公路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臭氧等,使植物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重金属,苔藓类植物在烟尘中大量死亡。

B.   无所不往的公路,把大型的自由游荡的动物种群分割得七零八落,使较小动物的种群发生了杂交现象。

C.   在美国,丧生于汽车的野生动物比任何猎杀手段下丧生的都要多,再没有比“公路杀手”更直截了当、更直观明了的生态效应了。

D.   理查德·福曼认为美国修建的公路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公路系统之一,而欧洲人的公路生态意识要比美国人强。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哈佛大学地貌生态学家理查德·福曼认为对生态影响最大的不是气候,而是公路。

B.   “公路杀手”使大量动植物死亡,动物的公路死亡会影响到整个物种。

C.   修建“生态通道”可以避免动物丧生于车轮之下,各国若能在这方面花大力气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公路生态环境。

D.   加强人类的公路生态意识,就能挽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群。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就溺之。”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国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何,梁内史缺             居:过了。

B.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约    倍:违背。

C. 未至马邑百余里,掠卤          行:将要。

D. 单于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暂还家,吾今报府

B.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令吴广之次旁从祠中

C.安国元朔二年中卒      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D.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大行王恢言上曰   相如持璧却立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E.  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第Ⅱ卷(共114分)

四、(20分)

13.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2分)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3分)

(3)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14.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 萨 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

(1)词兴起于隋唐而极盛于两宋,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与唐诗、    相互辉映,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菩萨蛮”是这首词的    。(2分)

(2)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3)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词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达则        ,穷则         。(《孟子•尽心上》)

(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刘心武

(1)春水中,浮动着春冰。

(2)当整个水面结成冰板的时候,在我看来,犹如本是清亮的眸子,却盖上了浊翳,但那是严冬的癖好。惟有大雪降临的时候,冰面覆雪,那硬冷的面目,改变为柔和的韵律,才稍慰心臆。不过,融雪的日子里,冰面往往又变得坑洼不平,雪消冰在,颜粗色灰,望去更令人心里发堵。

(3)冰在化为水。初春的漾漾绿水中,往往浮着些残冰,犹如少女脸上的雀斑,我却认为这实在是焕发着比春水还要浓郁的春氲。

(4)春水中的春冰,边缘是薄而透明的,给人一种婴儿小舌的稚嫩感,仿佛在舔着春水,享受着母怀般的温暖呵护。

(5)水气是水的缕缕精魂么?那么,冰又是什么?是水的冬眠,水的沉思,水的诡谲,还是水的愚钝?但春水中的春冰,却超乎溶溶水流和板结冷冰。它是水的诗吗?那么地玲珑剔透;诗水的仙子吗?那么地晶莹秀美;是水的梦境吗?那样地难以持久,在渐渐消失之时,竟能留下那么多朦胧的倩影,令人回味,惆怅而欣悦,百感交集而心皈淳朴。

(6)常常的,徘徊在初春的水边,伫立在春池侧畔,凝视那浮动的残冰。那些小块的春冰,甚至于当着你的面,在缓缓地,其实又是刻不容缓地,从边缘到中心,融化到那春水里去。如此景象,昭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警策着什么?全凭你当时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理想,你的意识潜流,和难以解释清楚的种种微妙因素了。

(7)我爱春冰。

(8)这是短暂的爱情。

(9)有时,忽然一夜春风来,第二天,所有冰面都已彻底化开,弯动的倒影中,寻觅不到春池。春天一步到位,春水一汪爽亮。我的春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诞生么?你只是我心中勾出的一个春的幻影?只是明春预支给我的一个企盼?我失恋了,踽踽独行在没有春冰的春水边,不会非常痛苦,却也一定非常忧郁。

(10)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四季变幻,时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在每次“冬”“春”的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细琐精腻,却又全凭直觉,我盼冰面融化,欲春水溶漾,却又不愿没有一种必要的过渡,过渡之美,往往大于此岸与彼岸的风光。“冬”、“春”的过渡,其美便在于春水中一度浮着的春冰,仿佛那一杯散发着丝丝芳馥的威士忌中,有些晶洁的冰块,这便更令人陶醉,销魂。

(11)春冰如蝉。我居然试图用文字来传达心灵深处对春冰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这是我的不自禁,更是我的不自量力。

 16.第(5)段写正在融化中的春冰的哪些特点?为此,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格?有什么作用?(7分)

17.在文中“春姑娘”是指什么?(2分)

18.作者对春冰的爱为什么是“短暂”的爱情?(2分)

19.第(11)段中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各是指什么?(4分)

20.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爱春冰?(6分)

六.(13分)

21.下面文段中有一处句式不协调,有一处位置不当(不考虑标点),请指出并改正。(4分)

①细菌小得肉眼看不见,②但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却是它们,③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枝叶,④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⑤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⑥如果没有细菌的存在,⑦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50年。⑧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⑨整个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才得以维持。

答:(1)      处改为                  

  (2)      处调至         处前。

22.把下段文字中划线部分改写成和谐优美的排比句,可以增删字词,调动词序,但不得改变基本内容。(5分)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家乡,村前的两口水塘,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水上乐园;村后一片竹林,我们在那里爬竹竿,跳龙门,踢毽子,那是我们的运动场;还有我的童话世界,那就是村中的大场院,我们在那里听故事,谈天说地。我怀念这一切。

23.仿照下面的句式,分别以“故乡”、“母校”为开头,各造一个句子,不能再用例句中的喻体。(4分)

例句:延河——在我的心灵深处潺潺不息地流淌着。它是一首诗,它是一幅画,它是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响彻天地,震撼八荒。

故乡——                           

母校——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的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受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然不止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